《论语》汉魏古注的词典学价值

来源 :辞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wxl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分析了《论语》汉魏古注中的双音节词语,指出其所具的词典学价值,具体表现在收词、义项及书证年代提前等方面。
  关键词 《论语》 古注 词典学
  
  《论语》古注的作者,据《汉魏古注十三经》的《古注论语姓氏考》有21位。上自孔安国,下至何晏,跨越300余年。今本何晏《集解》中标明注者的只有孔安国、郑玄、王肃、马融、包咸、周生烈、陈群等几家。现在,一般认为孔注是王肃伪作。如以此为准,则古注的直接作者当是自包咸、马融至何晏几家,跨越200余年,能反映东汉到曹魏时期的书面语状况。
  有关《论语》古注的研究,涉及的面比较广,本文只就它的词典学意义进行考察。为方便讨论,本文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为参考对象,略述《论语》古注中双音节合成词对词典编纂的意义。
  《论语》古注中出现了而现有的先秦典籍中没有出现过的双音节合成词有代劳、祷请、发明、发起、妨夺、放远、废弃、风凉、辅成、感切、更作、攻发、供具、沽卖、班赐、谤毁、布展、裁制、称说、成立、横绝、患疾、绘画、济渡、间厕、谏止、解说、进益、经从、究习、举用、绝弃、开博、了知、念虑、破败、启发、前进、切责、倾夺、求昵、区别、驱逐、任情、容媚、审观、识思、豕畜、仕进、寿终、熟习、说令、说释、诵习、贪求、听识、痛伤、痛惜、闻习、诬罔、惜难、懈倦、修整、炫卖、学行、寻思、寻绎、循追、亿度、引譬、悦媚、造谋、知测、指示、致尽、窒塞、置施、咒誓、追咎、坠落、作处、乘习、赋税、食物、形象、巧辟、用意、怀抱、抵触、调良、重迁、自愿、本意、兵赋、才力、才知、菜蔬、操行、臭味[1]、次弟、从弟、大官、大君、单夹、当时、道义、恶逆、古风、好会、瓠瓜、家庙、交会、脚胫、教命、旧迹、拘衡、刻期、口才、领袖、门限、盟会、冕冠、目前、农务、器量、趣向、仁道、杀缝、善道、少弟、盛色、食邑、时人、势力、寿考、庶兄、条目、土笼、王教、文彩、枲着、小艺、心内、遗文、輢毂、疫鬼、义理、异心、阴私、淫欲、余化、藻文、正服、正言、真人、钟鼓、周家、鄙略、迟钝、出入、穿凿、大要、雕伤、敦重、恶戾、悱悱、愤愤、高远、寡少、寡小、怪异、和舒、和谐、和易、恢疏、急遽、绞刺、诫慎、矜厉、谨愿、拘忌、均平、空匮、宽广、宽略、滥溢、面柔、泥难、盘辟、畔喭、疲殆、贫富、契契、谦退、浅近、亲昵、亲狎、勤劳、荣显、柔佞、少小、盛美、速数、贪恶、偷薄、微弱、委曲、文艳、邪媚、严敬、厌倦、毅强、淫渎、迂远、忮害、质朴、中适、周正、著见、专必、浊乱、宁肯、要当、终卒、既然等225条。
  这些新出双音节词的词典学意义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补《大词典》收词的未备。《大词典》未收录的古注新出合成词,有作处、辅成、求昵、说令、乘习、巧辟、更作、致尽、妨夺、经从、识思、说释、听识、惜难、循追、知测、置施、闻习、心内、兵赋、拘衡、王治、輢毂、绞刺、周家、余化、至命、泥难、贫富、速数、著见、轻漂、藻文、寡小等。今略举几例,稍作说明。
  巧辟 《季氏》“友便辟”马曰:“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今按,《公羊传·定公四年》注引此章文,疏曰:“便辟,谓巧为譬喻。”《四书考异》:“辟字,马融读避,郑康成读譬,班固读嬖。”可知,按照马融的理解,“便辟”的“辟”当为“避”,与郑氏的当为“譬”有所不同,其解说中的“巧辟”也即是“巧避”:巧妙地避开。
  说令 《雍也》“善为我辞焉”孔曰:“不欲为季氏宰,托使者善为我作辞焉,说令不复召我。”这里的“说令”表示“说服某人而让他干某事”义。这在其他典籍中也有用例。如《论衡·答佞》:“下,说令我泣出,则耐分人君之地。”《汉书·王莽传》:“章因说令归政于卫氏。”《三国志·吴书》:“又遣匡见徽,说令服罪,虽失郡守,保无他忧。”
  作处 《子罕》“毋我”注曰:“述古而不自作处,群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作”用的是“起”义,《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韦昭注曰:“作,起也。”“处”用的是“止”义,《说文》:“处,止也。”《孙子·军争》:“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曹操注曰:“不得休息,罢也。”这说明“作处”是由反义联合在一起的。然而,这里的“作处”用的是“行事专断”义位。注疏把它解释成“专必”指的也是这一义位。这说明“作处”在意义上已经有所引申,形成了一个新的词语。
  妨夺 《学而》“使民以时”包曰:“作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这里的“妨夺”使用的是“改变事物本有的规律或本性”义。“夺”用的是“扰乱”之义,《礼记·仲尼燕居》“给夺慈仁”注曰:“夺,犹乱也。”《后汉书·卢植传》“未有不冘豫夺常者也”注曰:“夺,谓易其常分者也。”“扰乱”与“妨碍”联合而成词“妨夺”。这在其他典籍中也有用例。如《人物志·效难》:“或明足识真,有所妨夺,不欲贡荐。”《汉书·王莽传》:“间者,国张六管,税山泽,妨夺民之利,连年久旱,百姓饥穷,故为盗贼。”
  说释 《为政》:“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体,知其不愚。”这里的“说释”用的是“阐释”义。这在其他典籍中也有用例,如《旧唐书·归崇敬传》:“居讲堂,说释道义,发明大体,兼教以文行忠信之道,示以孝悌睦友之义。”《全唐文·大学张博士讲礼记记》:“说释典籍谓之讲,讲之为言,耩也,如农之耕田畴焉。”《全唐文·止观辅行传宏决序》:“相沿说释,遑恤吾文。”
  知测 《季氏》“畏圣人之言”注曰:“深远不可易知测,圣人之言也。”这里的“知测”用的是“区别、分析进而判定其真实意向”义。“知”用的是“区别、判定”义。《吕氏春秋·有始》:“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以寒暑日月知之。”高诱注:“知,犹别也。”“测”用的也是“推测、判定”义,《国语·晋语一》:“君之使我,非欢也,抑欲测吾心也。”韦昭注:“测,犹度也。”二者联合成词“知测”,这在其他典籍中也有用例。如《太平御览》卷二百九十九:“晋书曰:桓玄使陶谦屯覆舟山。刘毅到蒋山。裕羸弱登山,多张旗帜,玄不知测。裕与毅分为数队,进突谦阵,皆殊死战,无不一当百。谦等诸军一时奔散。”《云笈七签》卷一百九:“但闻琅琅铜铁声,不可知测,四壁习习,有符书着之。”
  
  二、可以补《大词典》义位的失收。这类词有横绝、裁制、倾夺、旧迹、柔顺、柔佞、势力、恢疏、和易、诚信、生熟、面柔、正言、遗文、文彩等。
  横绝 《述而》:“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曰:“纲者,为大纲以横绝流。”“横”用的是“横断”义,《山海经·大荒西经》:“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言断道也。”“绝”用的是“绝断”义,二者联合在一起,引申而表示“横拦”义。《大词典》只收有“横断”、“横越”、“专断”义位。
  裁制 《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曰:“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我当归以裁之耳。”这里的“裁制”使用了“约束”义。《大词典》收有“裁剪制作”等五义,而无“约束”义。
  倾夺 《泰伯》“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注曰:“夺,不可倾夺。”“倾”用的是“伤害”义。《国语·吴语》“体有所倾”韦昭注:“倾,伤也。”“夺”用的是“夺去”义,二者联合在一起表示“使某事或物受到伤害或发生变化”义。《大词典》只收有“竞争、争夺”义。
  生熟 《乡党》:“失饪,不食。”孔曰:“失饪,失生熟之节。”刘宝楠《正义》曰:“《方言》:‘饪,熟也。徐、扬之间曰饪。’《说文》:‘大熟也。’《广雅·释诂》作‘饪’同。郑注《文王世子》云:‘饪,生熟之节。’此孔所本。《尔雅》:‘抟者谓之烂,米者谓之糪。’郭注:‘烂,饭相着。糪,饭中有腥。’‘腥’与‘胜’同,即‘生’字。《说文》:‘胜,不熟也。’江氏永曰:‘失饪,有过熟,有不熟。不熟者。尤害人也。《尔雅》惟言饭之失饪,肉物亦有之。肉之过熟者,亦谓糜烂;半腥半熟者,谓之爓。祭礼:腥法上古,爓法中古,熟之为腍进,后世之食。若生人之食,不可不熟也。’案:过熟无伤于人,夫子不食,专指未熟言。”从前人论证,可以看出,此之“生熟”偏指“未熟”,指的是“食物的烹饪状态”。《大词典》收有二义,而未收此义。
  另一种情况是义项的词性有所不同,如:
  患疾 《泰伯》:“好勇疾贫,乱也。”包曰:“好勇之人而患疾己贫贱者,必将为乱。”这里的“患疾”是并列结构,表示“厌恶”义位,为动词。《大词典》用的是义位“疾病”,为名词,例句采自现代作品。
  开博 《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曰:“言夫子既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使我欲罢而不能。”这里的“开博”是动词,表示“用某事物开拓某人的视野或增加某人的知识”义。《大词典》用于名词,指“见闻广博”,例句采自《宋书》。
  咒誓 《雍也》:“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曰:“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咒誓,义可疑焉。”这里的“咒誓”为动词。《大词典》用于名词,用例为《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变文》:“汝若今朝不信,我设咒誓,愿我七日之内命终。死堕阿鼻地狱。”
  
  三、可以补《大词典》引例的偏晚。有些词,《大词典》引例证正好是《论语》汉魏古注中的新出词,如“布展”、“切责”;所引例证有的与汉魏古注是同一时段的,如“裁制”用《周礼》郑注例,“谤毁”用《孔丛子》例,“祷请”用《论衡》例,“放远”用《汉书》例,“修整”用《东观汉记》例,“窒塞”用《白虎通》例等等,这一类最多。但也有不少的例子用例时代偏晚,有的时代相差还比较远,甚至明代乃至现代。此亦略举几例。
  追咎 《八佾》“既往不咎”包曰:“事已往不可复追咎。”《大词典》用例为晋王羲之《遗殷浩书》:“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
  沽卖 《子罕》:“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马曰:“谓藏诸匮中沽卖也。得善贾宁卖之耶?”《大词典》用例为晋葛洪《抱朴子·酒诫》:“沽卖之家,废业则困。”
  贪求 《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马曰:“言不忮害,不贪求,何用为不善?疾贪恶忮害之诗。”《大词典》用例为唐韩愈《东都遇春》诗:“贪求匪名利,所利亦已并。”
  坠落 《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孔曰:“文武之道未坠落于地,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这里的“坠落”用的是“衰败”义。《大词典》用例为宋叶适《中奉大夫太常少卿直秘阁致仕薛公墓志铭》:“初,公在真州,有倡单,流涕言其祖仕先朝为谏臣长,坠落致此,无面见日月。”
  究习 《公冶长》“吾斯之未能信”孔曰:“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大词典》用例为《新唐书·方技传》:“以母病,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
  典守 《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马曰:“失虎毁玉,岂非典守之过邪。”今按,皇疏曰:“汝为人辅相,当主谏君失。譬如为人掌虎兕龟玉,若使虎兕破槛而逸出,及龟玉毁碎于函柜之中。此是谁过?则岂非守槛函者过乎?”由此看来,“典守”指的是“主管”、“保管”义,在文中,用以指代主管者。《大词典》用例采自《明史·后妃传》:“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视唐减百四十余人,凡以服劳宫寝、祇勤典守而已。”
  
  附 注
  [1]“臭味”这一词形(能指),在先秦是有的,但表“志趣”等义位则是汉时才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也把它处理成“新出词”。以下不再说明。
  (四川大学文学院 成都 610064)
  (责任编辑 叶玉秀)
其他文献
本文从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修订的实践出发。通过分析修订实例,提出语文辞书修订的一般原则——时代性、准确性、系统性;其中,时代性是动因,准确性是目标,系统性是方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