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忽略了让学生提出疑问,这使得学生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中,所以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的巧妙,训练的也只是学生的一种机械性的“应答性行为”。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或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或是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何在“疑探”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营造课堂氛围,学生敢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有问题想问;给予合理评价,鼓舞学生信心;提供时间空间,学生酝酿思考,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关键词】语文 疑探 教学 问题 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什么是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树立新的人才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发展主体,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思维惰性强,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疑探”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 是“探”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课堂教学就应该从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在不断地思考和释疑中提高着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地运用与拓展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地实践和创新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因此,“疑探”教学模式就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模式、好方法。
下面我针对上面的情况和自己教学的一点经验体会,谈谈在“疑探”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课堂氛围,学生敢问问题
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
在教学九年级《愚公移山》一课时,通过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直接简单化的问题,如:“1.愚公是谁?真有其人吗?2.怎么移山?3.这么做不傻吗?”等等。趁热打铁使学生逐渐向更深远的问题迈进,如:“1.移山的意义?2.创作此神话故事的寓意?3.此神话故事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思想?”等等。
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學生有问题想问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在教学纪伯伦的散文《海浪》中,开篇就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纪伯伦是谁?”有的说:“我想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思想?”在初读课文后,可继续追问:“初读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有的说:“海岸和海浪是什么关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产生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给予合理评价,鼓舞学生信心
古人云:“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只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慧眼,采取积极和欣赏的态度,拿起表扬和赞美的武器,循循善诱,悉心呵护,学生在得到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后,尤其是后进生,将会鼓舞信心。在九年级《出师表》一课时,生问:“诸葛亮问什么在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师可以热情洋溢的表扬到:你心真细,这是一个多么有深度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你的问题也正是大家急于想知道的;你太有思想了;你真棒等赞美欣赏的语言,鼓舞其心。
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教师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四、提供时间空间,学生酝酿思考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更有人说语文教育是等待艺术中的等待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提问时要把握好梯度,既不能过与简单,以致学生脱口而出,也不能过于复杂,以致学生思维断层,弄清学生回答时有哪些可能性的答案,对这些都要精心设计。针对问题的实质、难度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问题后,还应注意提问技巧,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不断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有思考的自由。不在课堂上催促学生“想”,否则有可能把学习变成一种“表现”,学生会揣测老师希望的答案,并用尽量少的话说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益处。加强有效提问,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语文 疑探 教学 问题 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什么是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种人们对某一事实或客观现象产生了解释或处理的心理欲望。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人们个体思维品质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现问题是创新的起点。
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树立新的人才观,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发展主体,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而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所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的学生思维惰性强,不能提出问题或者是不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意识较少或没有。对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疑探”紧扣了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疑” 是“探”的前提。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所以课堂教学就应该从从疑问开始,到释疑结束。学生在不停地疑问与探索中寻找着问题的答案,在不断地思考和释疑中提高着自身的能力,在进一步地运用与拓展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在一次次地实践和创新中体会着学习的快乐。因此,“疑探”教学模式就是“用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模式、好方法。
下面我针对上面的情况和自己教学的一点经验体会,谈谈在“疑探”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营造课堂氛围,学生敢问问题
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树立正确的师生观和教学观,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问。因为良好课堂环境氛围的创建,有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水平,释放潜能。
在教学九年级《愚公移山》一课时,通过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创设愉快,轻松的氛围,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一时激起千层浪,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直接简单化的问题,如:“1.愚公是谁?真有其人吗?2.怎么移山?3.这么做不傻吗?”等等。趁热打铁使学生逐渐向更深远的问题迈进,如:“1.移山的意义?2.创作此神话故事的寓意?3.此神话故事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思想?”等等。
无论学生提的问题多么肤浅,多么幼稚,甚至离题万里,也不要简单予以否定,都须给予热情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不囿于现存的“框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创设问题情境,學生有问题想问
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质疑释疑的情境,通过教师的点拨、诱导,引导学生去体会、去感悟,打破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困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作进一步的探究以解答问题,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在教学纪伯伦的散文《海浪》中,开篇就问: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纪伯伦是谁?”有的说:“我想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思想?”在初读课文后,可继续追问:“初读课文后你还有什么问题想问?”有的说:“海岸和海浪是什么关系?”。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他们产生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给予合理评价,鼓舞学生信心
古人云:“善用物者无弃物,善用人者无弃人。”只要我们教师有一双善于捕捉学生闪光点的慧眼,采取积极和欣赏的态度,拿起表扬和赞美的武器,循循善诱,悉心呵护,学生在得到老师的欣赏和赞美后,尤其是后进生,将会鼓舞信心。在九年级《出师表》一课时,生问:“诸葛亮问什么在表文中十三次提及先帝?”师可以热情洋溢的表扬到:你心真细,这是一个多么有深度的问题,值得大家探讨;你的问题也正是大家急于想知道的;你太有思想了;你真棒等赞美欣赏的语言,鼓舞其心。
如果学生的提问得不到及时的赞美和恰如其分的评价,则会丧失提问的兴趣和信心。学生提问出现问题或错误,教师不宜加以嘲笑,应肯定其大胆行为,发现其发光点。教师如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学生,会更好地起到传授知识、表达思想、唤醒学生潜能的作用。
四、提供时间空间,学生酝酿思考
有人说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更有人说语文教育是等待艺术中的等待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一定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学会等待。学生在回答问题这段时间往往是他们心理活动最活跃的时间,也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大好时机,而我们如果不愿意等上几秒钟就不耐烦地打断他们的思路而急于转向另一个学生,这实在很可惜,更不用说对这些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损伤。提问时要把握好梯度,既不能过与简单,以致学生脱口而出,也不能过于复杂,以致学生思维断层,弄清学生回答时有哪些可能性的答案,对这些都要精心设计。针对问题的实质、难度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好问题后,还应注意提问技巧,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教师可以不断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观察学生的行为,让学生有思考的自由。不在课堂上催促学生“想”,否则有可能把学习变成一种“表现”,学生会揣测老师希望的答案,并用尽量少的话说出来,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毫无益处。加强有效提问,给予学生思考时间,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能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呼唤创新人才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才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