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陆元敏喜欢用相机拍下身边的事物,后来这也成为一个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摄影对他来说是很严肃物一个出口,而他的照片也幸运地记录下上海飞快变化的那20多年,成为人们对旧上海的追忆。
如果你也喜欢在街头行走与记录,那么说起上海这座城市,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陆元敏,一个几十年来骑着自行车穿行于上海街巷中,用相机留下诸多关于这座城市记忆的人。
20世纪90年代的荆州河,陆元敏摄
陆元敏
1950年出生于上海,他的摄影作品见证了20多年上海的变化,曾在全世界多国展出,2007年获得第一届沙飞摄影奖。
刚开始是怎么接触和喜欢上摄影的?
在上海,老一辈家庭如果家境还可以的话,大多会有一本相册。我很喜欢相册里父亲年轻时拍的照片,他当时有一台简易的柯达相机,拍了些自己母亲、弟妹在屋前的留念照,也有他的一些自拍像。可相册中却找不到我母亲与我们四个兄妹的快照,只有在照相馆拍的全家福照片。我猜想父亲一定是婚后要负担起做家长的职责,从此再也玩不起摄影了。所以,我几乎没有看到过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照,唯一有一张照片是在丁香花园拍的(李鸿章的私家花园)。
少年后,我们总会在同学、朋友中借到相机拍照,当然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不过就是这些少量的照片给我孤寂的知青生活带来不少安慰。1976年返城后被分配到一个离家很近的工程研究所当摄影助理,虽然每天接触相机与暗房,可我不能用以拍自己喜欢的照片,为此难受了6年后,决定调离到一家远离市区的文化馆工作,就为能有一台可以自由使用的海鸥DF照相机。
是什么触动了您开始拿起相机拍街道的?
在上海普陀区文化馆,我一直工作到退休。有两个场景我一直记忆犹新,一是我到新单位报到时看到一群大汗淋漓的工人正在搭建一间房屋,一问才知道是特意为我而搭建的摄影暗房;二是我到市区文化馆工作后可以骑自行车上班了,好友陈海汶有一辆闲置的自行车要送给我,傍晚我去取车,看到他的妻子、女儿一起在为我洗车。有这样一个工作单位,这样一个摄影朋友,我想我应该努力地拍照了。
陈海汶也是第一个引诱我走出家门拍照的朋友,(20世纪)80年代他老会在我家楼下大喊“陆元敏出去拍照啦”。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拍一些自己熟悉的人或景物,对外界的恐惧感其实到现在还是存在的。有了照相机我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融入我所喜爱的生活。
您刚开始拍照时摸索了一段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进入创作状态的?
我真正明确自己应该或者说是能够拍什么样的照片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也心存疑虑,这样的照片是否只对个人有意义?有位很有学问的朋友曾建议我要有史诗般的眼光拍摄上海,为这座伟大的城市留影。天呐!我有这么大的野心吗?我只是一个非常喜欢拍照的人,摄影是我用来克服心里障碍,自我疗伤的一种方式罢了。
以前拍过的地方,例如苏州河,现在还会再拍吗?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下班会经过苏州河,当时只是想尝试一种平淡的拍摄手法,无意中却记录了这条河的巨变。当时我感兴趣的市井生活不见了,那些喧嚣停息了,我的热情也逐渐消失了。我很讨厌把我拍的照片以回忆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当今的景色固然靓丽,可过去也有过去的美丽,不要并列。
现在用什么相机拍?还经常上街去吗?
2010年退休后,用以拍照片的时间要比过去多得多,这已成了一种习惯,如同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过去我总会说照片要过20年才会有意思,但是,我现在所拍的照片,20年后和我的关系已不大了,所以说现在是我拍照的最好的状态,无功利而言。
如果你也喜欢在街头行走与记录,那么说起上海这座城市,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陆元敏,一个几十年来骑着自行车穿行于上海街巷中,用相机留下诸多关于这座城市记忆的人。
20世纪90年代的荆州河,陆元敏摄
陆元敏
1950年出生于上海,他的摄影作品见证了20多年上海的变化,曾在全世界多国展出,2007年获得第一届沙飞摄影奖。
对话/陆元敏
刚开始是怎么接触和喜欢上摄影的?
在上海,老一辈家庭如果家境还可以的话,大多会有一本相册。我很喜欢相册里父亲年轻时拍的照片,他当时有一台简易的柯达相机,拍了些自己母亲、弟妹在屋前的留念照,也有他的一些自拍像。可相册中却找不到我母亲与我们四个兄妹的快照,只有在照相馆拍的全家福照片。我猜想父亲一定是婚后要负担起做家长的职责,从此再也玩不起摄影了。所以,我几乎没有看到过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照,唯一有一张照片是在丁香花园拍的(李鸿章的私家花园)。
少年后,我们总会在同学、朋友中借到相机拍照,当然这种机会少之又少,不过就是这些少量的照片给我孤寂的知青生活带来不少安慰。1976年返城后被分配到一个离家很近的工程研究所当摄影助理,虽然每天接触相机与暗房,可我不能用以拍自己喜欢的照片,为此难受了6年后,决定调离到一家远离市区的文化馆工作,就为能有一台可以自由使用的海鸥DF照相机。
是什么触动了您开始拿起相机拍街道的?
在上海普陀区文化馆,我一直工作到退休。有两个场景我一直记忆犹新,一是我到新单位报到时看到一群大汗淋漓的工人正在搭建一间房屋,一问才知道是特意为我而搭建的摄影暗房;二是我到市区文化馆工作后可以骑自行车上班了,好友陈海汶有一辆闲置的自行车要送给我,傍晚我去取车,看到他的妻子、女儿一起在为我洗车。有这样一个工作单位,这样一个摄影朋友,我想我应该努力地拍照了。
陈海汶也是第一个引诱我走出家门拍照的朋友,(20世纪)80年代他老会在我家楼下大喊“陆元敏出去拍照啦”。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只是拍一些自己熟悉的人或景物,对外界的恐惧感其实到现在还是存在的。有了照相机我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融入我所喜爱的生活。
您刚开始拍照时摸索了一段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地进入创作状态的?
我真正明确自己应该或者说是能够拍什么样的照片大概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也心存疑虑,这样的照片是否只对个人有意义?有位很有学问的朋友曾建议我要有史诗般的眼光拍摄上海,为这座伟大的城市留影。天呐!我有这么大的野心吗?我只是一个非常喜欢拍照的人,摄影是我用来克服心里障碍,自我疗伤的一种方式罢了。
以前拍过的地方,例如苏州河,现在还会再拍吗?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下班会经过苏州河,当时只是想尝试一种平淡的拍摄手法,无意中却记录了这条河的巨变。当时我感兴趣的市井生活不见了,那些喧嚣停息了,我的热情也逐渐消失了。我很讨厌把我拍的照片以回忆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当今的景色固然靓丽,可过去也有过去的美丽,不要并列。
现在用什么相机拍?还经常上街去吗?
2010年退休后,用以拍照片的时间要比过去多得多,这已成了一种习惯,如同每天要吃饭睡觉一样。过去我总会说照片要过20年才会有意思,但是,我现在所拍的照片,20年后和我的关系已不大了,所以说现在是我拍照的最好的状态,无功利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