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例婴幼儿重症手足口病进行高压氧辅助治疗的体会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ianggu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5例重症婴幼儿手足口病行高压氧辅助治疗和精心的护理,4例治愈,一例好转,提出用高压氧辅助治疗可使患儿受损神经细胞的功能得以恢复,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高压氧; 手足口病重症; 脑干脑炎; 脑神经受损
  【中图分类号】R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8-0181-02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婴幼儿多见,轻者可引起发热、手足、口腔黏膜等部位的皮疹及溃疡;重者病毒可侵犯心、脑、肺等重要器官引起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其病残、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1]。因此,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疗对预后转归至关重要。我科近一年来对5例HFMD并发脑炎和脑干脑炎的患儿,采用高压氧(HBO)配合临床的综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儿共5例.三男二女,年龄2-4岁。本组病人入院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手足口部皮疹,伴有恶心、呕吐、颈部僵硬,还有呼吸困难,嗜睡等症状,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2008年版)五例均有典型手足口病症状并伴有脑炎、脑神经受损表现及循环衰竭,属于手足口病危重症[2]。
  1.2 治疗方法
  1.2.1 五例患儿经相同的临床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病情比较稳定后,但仍处于嗜睡状态。
  1.2.2 高压氧治疗前心理护理与健康指导:高压氧是一项新技术,病人家属对此治疗方法缺乏了解和认识,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缺乏信心,加上患儿病情重等原因,导致患儿父母精神压力大,产生焦虑不安,恐惧的心理,因此在治疗前对家属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在治疗的不同阶段提供有关知识信息,耐心细致向家属讲解治疗的目的和方法,使他们对这一治疗方法有所了解,消除顾虑和恐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
  1.2.3 配合HBO治疗、采用中型空气加压舱单独开舱治疗,压力为1.8-2.0,使用一级吸氧管接简易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稳压60min,1次/d。10d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1.3 治疗后观察:四例患儿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食欲好,语言、肢体功能恢复,一例神志清楚,精神状态好,反应稍慢,语言,肢体功能恢复稍差。
  2 结果
  治愈4例,患者意识清醒,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语言、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好转1例患者意识清醒,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语言、吞咽功能恢复欠佳,遗留轻微后遗症。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EV)引起的,以发热、口腔疼痛和疱疹(手足口和皮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传染病,人是人EV的唯一自然宿主,但EV在人体内却具有广泛的受体,因此病毒感染人体后往往出现复杂的病症,严重者出现无菌性脑炎,脑干脑炎、肺出血、休克等[3]。本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手足口、臀部皮疹,精神差,伴有烦躁不安、恶心、呕吐、颈部僵硬,还有呼吸困难、嗜睡等症状,均符合手足口病并发病毒性脑干脑炎的诊断。由于手足口病脑炎,脑干脑炎,导致脑灰质、白质、中脑,脑桥的局灶性神经细胞充血、水肿、变性,血肿周围的脑细胞出现缺血‘半影区’——脑血液循环障碍——毛细血管间距离加大而出现缺氧区域-脑组织缺氧-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而产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恶性循环[4]。而在0.2Mpa的高压氧下吸氧会产生下述的功效。动脉血氧分压达186.70Kpa,为常压下吸空气时的15倍,可增加血氧含量、提高血氧分压,扩大氧的弥散半径,可纠正脑组织缺氧状态,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减少,脑水肿减轻,颅内压降低,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保护病灶周围的神经细胞[5]。
  高压氧有利于改善醒觉状态,使昏迷患者苏醒,对于HBO的治疗效果充分证明了HBO配合临床综合治疗手足口病并发脑炎,脑干脑炎是确切可行的治疗手段,因为供养可以尽早修复受损神经细胞的功能使脑组织生理机能恢复,可使患儿的症状得到改善甚至消失。大大的降低了病残率和后遗症,提高了生存的质量,减轻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是一种无副作用疗效满意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06月,
  第一篇 内科疾病,第一章 传染病,第一节 肠道传染病,4 手足口病第24-25页
  [2]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断治疗指南》.人民卫生音像 第1页,(2008年版)
  [3] 胡亚美等.《实用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01月 第135页
  [4] 吴钟琪.《高压氧在儿科及产科的应用》.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02月 第299-301页
  [5] 江基尧.《β-内啡肽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研究进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4年08月第178-181页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