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是弘扬理性,反对封建专制与宗教特权。启蒙运动的高潮与中心在18世纪的法国,法国启蒙运动大师们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最重要贡献是《百科全书》的编纂,因此他们也被人称为百科全书派。百科全书派的成员们,家庭出身、社会地位、宗教信仰、知识背景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其主流表现在哲学上倾向于唯物主义,在宗教上宣传无神论,在政治上批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而他们张扬的自由、平等、博爱,后来成了法国大革命中最激励人心的口号。
《百科全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致力于全方位知识传播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副标题是“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词典”,主编是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副主编是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百科全书》第1卷于1751年出版,历经29年共出版了35卷,内容涵盖人类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学、数学、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艺术、文学、教育等,无所不包,而以理性开启民智为帜志。狄德罗亲笔撰写“理性”条目,称它体现了“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
封二的图1、图2是1751年《百科全书》首版的封面与扉页插图。插图完美地表现了编纂者的宗旨:一个代表真理的女神沐浴在光明中,代表理性和哲学的两位女神正在揭开罩在她身上的轻纱,下方还有十来位女神,其中一位手中摊开的图纸上画着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相关的几何图形,其他女神手里或身边的道具分别显示着天文、音乐、文学、历史、军事、植物、戏剧等知识。
狄德罗出生于外省一个工匠家庭,童年时曾在耶稣会办的学校读书,19岁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同时也广泛接触数学、哲学、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他早年的哲学著作大胆宣传无神论思想,由此带来牢狱之灾,1749年被关了三个月。他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其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深刻揭露了等级制度的不公。在百科全书派同人中间,他是最坚定、最勇敢、最有韧性的一位,即使是在面对着王室、贵族与教会等旧势力联合起来的巨大压力,许多战友退出撰写计划的时刻。本期封面就是狄德罗的肖像,由法国学院派画家凡洛(Louis-Michel van Loo,1707—1771)绘于1767年,现在收藏在卢浮宫。
达朗贝尔是一名贵妇的私生子,刚出生就被生母丢弃在教堂的台阶上,由一对工匠夫妇抚养成人。后来他被送到一个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但他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日后成了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他是最早把微分看作两个变量的有限差分之比的极限的人,也是最早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予以关注的数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级数绝对收敛的判别法,在偏微分方程、概率论和代数基本道理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从1746年开始,达朗贝尔与狄德罗一道主持《百科全书》的编纂,是这一计划当之无愧的大副。封三图3是18世纪法国洛可可画家拉图尔(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1704—1788)绘制的《达朗贝尔像》,也为卢浮宫收藏。
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1755)是百科全书派成员中较为年长的一位,出身贵族并担任波尔多市大法官的他原名查理-路易·德·塞孔达,孟德斯鸠实际上是其家族封地所在。有人将他与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并称为“法国启蒙运动三剑客”。孟斯德鸠在《波斯人信札》中宣称人民无须服从不给他们幸福的君王,又通过《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的思想,后来成为美国建国之父们政治设计的蓝本。封三图4是生于日内瓦的设计师达希尔(Jacques-Antoine Dassier,1715—1759)绘制的《孟德斯鸠像》,现在保存在凡尔赛宫。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耶·阿鲁埃(Fran?ois-Marie Arouet),但是人们更愿意用这个笔名来称呼他。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领袖,也是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被后人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天资聪慧,自幼热爱文学。成年后以写作为生,文笔犀利,亦庄亦谐,极受民众的欢迎。他在哲学、文学、史学、诗歌、戏剧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代表作有《俄狄浦斯王》《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与教会特权,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幻想建立一个由哲学家指导的开明君主制度。他也是牛顿学说在欧洲大陆传播的主要推手。由于触犯了贵族与教士的利益,他曾两度入狱。封三图5是收藏在凡尔赛宫的《伏尔泰像》,画家名拉基列尔(Nicolas de Largillièrre, 1656—1746)。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人是卢梭,他出身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年轻时过着清贫的流浪生活。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是生来平等的,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此主张均富贵。代表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他也关注教育和道德问题,著有小说《爱弥儿》《新爱洛绮丝》等。他还是一位善于观察的植物学家,曾经写过一本书信体的科普小品《植物学笔记》。卢梭是最早介入《百科全书》编纂计划的学者之一,不过他对科学和艺术扼杀人类天性的观点遭到绝大多数百科全书派成员的批判,特别是伏尔泰。大文豪雨果说:“在硕果累累的18世纪,卢梭代表人民,伏尔泰代表人。”据说路易十六在骚乱开始时说过“这两个人毁了法兰西”。如今这一对冤家都被安葬在先贤祠,相对而眠,后人或许还会继续他们的争吵。封三图6是拉图尔的《卢梭像》,现存法国圣昆汀市安托瓦内博物馆。
孔多塞(Marie Jean Antoine Nicolas de Caritat,Marquis of Condorcet, 1743—1794)的原名几乎被人忘记,他是一位世袭的侯爵,却甘愿放弃特权而投身民众的解放事业。他是百科全书派中坚分子中唯一活到大革命爆发的人,在政治上属于温和的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后遭到逮捕并死于狱中。孔多塞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研究过超越函数与概率论,企图将数学应用于社会问题,提出了有关投票的著名悖论。他在流亡和狱中写成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鼓吹科学进步论的经典著作。封三图7是他的画像。
封三图8是一幅名为《哲学家的晚餐》的油画,画家胡贝尔(Jean Huber,1721—1786)是伏尔泰的好友。伏尔泰在画面中居于中心位置,头戴一顶红帽子,右手高举。画面右方坐在桌前的是狄德罗,他左边的两个人是达朗贝尔和孔多塞。
《百科全书》的作者队伍中还有很多杰出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如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1715—1771)、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经济学家家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政府官员杜尔阁(Anne-Robert-Jacques Turgot,1721—1781)、剧作家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等。
那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风云际会,理性升揚,是文艺复兴后人类精神生活的又一次大苏醒。
(撰文 梦隐)
《百科全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致力于全方位知识传播的综合性大型工具书,副标题是“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词典”,主编是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副主编是达朗贝尔(Jean le Rond d'Alembert,1717—1783)。《百科全书》第1卷于1751年出版,历经29年共出版了35卷,内容涵盖人类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自然科学、数学、哲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艺术、文学、教育等,无所不包,而以理性开启民智为帜志。狄德罗亲笔撰写“理性”条目,称它体现了“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
封二的图1、图2是1751年《百科全书》首版的封面与扉页插图。插图完美地表现了编纂者的宗旨:一个代表真理的女神沐浴在光明中,代表理性和哲学的两位女神正在揭开罩在她身上的轻纱,下方还有十来位女神,其中一位手中摊开的图纸上画着与毕达哥拉斯定理相关的几何图形,其他女神手里或身边的道具分别显示着天文、音乐、文学、历史、军事、植物、戏剧等知识。
狄德罗出生于外省一个工匠家庭,童年时曾在耶稣会办的学校读书,19岁进入巴黎大学学习法律,同时也广泛接触数学、哲学、语言和文学方面的知识。他早年的哲学著作大胆宣传无神论思想,由此带来牢狱之灾,1749年被关了三个月。他也是一位出色的作家,其对话体小说《拉摩的侄儿》深刻揭露了等级制度的不公。在百科全书派同人中间,他是最坚定、最勇敢、最有韧性的一位,即使是在面对着王室、贵族与教会等旧势力联合起来的巨大压力,许多战友退出撰写计划的时刻。本期封面就是狄德罗的肖像,由法国学院派画家凡洛(Louis-Michel van Loo,1707—1771)绘于1767年,现在收藏在卢浮宫。
达朗贝尔是一名贵妇的私生子,刚出生就被生母丢弃在教堂的台阶上,由一对工匠夫妇抚养成人。后来他被送到一个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但他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日后成了一名杰出的数学家。他是最早把微分看作两个变量的有限差分之比的极限的人,也是最早对级数的收敛与发散予以关注的数学家之一,他提出了级数绝对收敛的判别法,在偏微分方程、概率论和代数基本道理等方面都有独到建树。从1746年开始,达朗贝尔与狄德罗一道主持《百科全书》的编纂,是这一计划当之无愧的大副。封三图3是18世纪法国洛可可画家拉图尔(Maurice Quentin de La Tour,1704—1788)绘制的《达朗贝尔像》,也为卢浮宫收藏。
孟德斯鸠(Charles-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ède et de Montesquieu,1689—1755)是百科全书派成员中较为年长的一位,出身贵族并担任波尔多市大法官的他原名查理-路易·德·塞孔达,孟德斯鸠实际上是其家族封地所在。有人将他与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并称为“法国启蒙运动三剑客”。孟斯德鸠在《波斯人信札》中宣称人民无须服从不给他们幸福的君王,又通过《论法的精神》提出三权分立的思想,后来成为美国建国之父们政治设计的蓝本。封三图4是生于日内瓦的设计师达希尔(Jacques-Antoine Dassier,1715—1759)绘制的《孟德斯鸠像》,现在保存在凡尔赛宫。
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马利耶·阿鲁埃(Fran?ois-Marie Arouet),但是人们更愿意用这个笔名来称呼他。他是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领袖,也是百科全书派的核心人物,被后人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出生于巴黎一个法院公证人家庭,天资聪慧,自幼热爱文学。成年后以写作为生,文笔犀利,亦庄亦谐,极受民众的欢迎。他在哲学、文学、史学、诗歌、戏剧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代表作有《俄狄浦斯王》《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等。伏尔泰反对封建专制与教会特权,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幻想建立一个由哲学家指导的开明君主制度。他也是牛顿学说在欧洲大陆传播的主要推手。由于触犯了贵族与教士的利益,他曾两度入狱。封三图5是收藏在凡尔赛宫的《伏尔泰像》,画家名拉基列尔(Nicolas de Largillièrre, 1656—1746)。
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人是卢梭,他出身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年轻时过着清贫的流浪生活。他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是生来平等的,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因此主张均富贵。代表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等。他也关注教育和道德问题,著有小说《爱弥儿》《新爱洛绮丝》等。他还是一位善于观察的植物学家,曾经写过一本书信体的科普小品《植物学笔记》。卢梭是最早介入《百科全书》编纂计划的学者之一,不过他对科学和艺术扼杀人类天性的观点遭到绝大多数百科全书派成员的批判,特别是伏尔泰。大文豪雨果说:“在硕果累累的18世纪,卢梭代表人民,伏尔泰代表人。”据说路易十六在骚乱开始时说过“这两个人毁了法兰西”。如今这一对冤家都被安葬在先贤祠,相对而眠,后人或许还会继续他们的争吵。封三图6是拉图尔的《卢梭像》,现存法国圣昆汀市安托瓦内博物馆。
孔多塞(Marie Jean Antoine Nicolas de Caritat,Marquis of Condorcet, 1743—1794)的原名几乎被人忘记,他是一位世袭的侯爵,却甘愿放弃特权而投身民众的解放事业。他是百科全书派中坚分子中唯一活到大革命爆发的人,在政治上属于温和的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后遭到逮捕并死于狱中。孔多塞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研究过超越函数与概率论,企图将数学应用于社会问题,提出了有关投票的著名悖论。他在流亡和狱中写成的《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是鼓吹科学进步论的经典著作。封三图7是他的画像。
封三图8是一幅名为《哲学家的晚餐》的油画,画家胡贝尔(Jean Huber,1721—1786)是伏尔泰的好友。伏尔泰在画面中居于中心位置,头戴一顶红帽子,右手高举。画面右方坐在桌前的是狄德罗,他左边的两个人是达朗贝尔和孔多塞。
《百科全书》的作者队伍中还有很多杰出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如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 Adrien Helvetius,1715—1771)、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Louis Leclerc,Comte de Buffon,1707—1788)、经济学家家魁奈(Francois Quesnay,1694—1774)、政府官员杜尔阁(Anne-Robert-Jacques Turgot,1721—1781)、剧作家博马舍(Pierre-Augustin Caron de Beaumarchais,1732—1799)等。
那是一个群星荟萃的时代,风云际会,理性升揚,是文艺复兴后人类精神生活的又一次大苏醒。
(撰文 梦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