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哔哩哔哩网站推出了一部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讲述人与书籍的关系。各个故事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是理想主义者。
在豆瓣网颇有名气的图书编辑朱岳,东奔西跑地到处向媒体推荐没有多少名气的作家袁哲生。他还因向朋友推荐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被无情拒绝,而恼火地拉黑了该朋友。此书后来终于被广大读者所熟知,上榜了各路的年度图书榜单,似乎昭示着朱岳对朋友的胜利。
北大副教授范晔将出版方邀请他翻译《百年孤独》这件事称为“很难抗拒的诱惑”,是“和大师过招”。流畅诗意、不动声色的翻译文本,在当初阅读时,让我对马尔克斯的这位译者也惊为天人。想象中以为是个温文尔雅、博闻强识的老翻译家,却看到镜头下的范晔竟是如此年轻,甚至带着一丝羞涩。
还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古籍整理编辑;开着一辆书车,一边旅行一边卖书的夫妻;承接父业的旧书店店主;富有童心的绘本画家;创意十足的封面设计师。每个人和故事都那么美好、感动。
但是最让我触动的却是朱利伟,因为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利用每天上下班通勤的一个多小时,朱利伟在拥挤的地铁和喧嚣的人群中,一年读完了几十本书。与此同时,爱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让她开始寻找同类。车厢里,零星有人在看复习备考的书,有人在看英文小说。于是朱利伟开始了地铁摄影之旅。”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用手机捕捉地铁上的读书人,并将这些照片发布在豆瓣主页的相册集,取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
我几乎是本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去翻找出了这本相册。最近的照片更新日期就在不久前,相册的数量已经达到1062张。我一张张地欣赏下去。和妈妈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的小孩,教孙子读《声律启蒙》的老人,拿kindle阅读的年轻人……一行行,一页页,这些照片也像一本书啊。忽然想到一句不合时宜的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我默默地把此相册设为收藏,以便我能收到更新提醒,这真像追一部悬念十足的电视剧。
我也爱读杂七杂八的书,爱逛各式各样的书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微博、短視频等APP异军突起的情况下,阅读甚至日渐式微也沦落为一个小众的爱好。小众到何种程度?看到地铁上翻书的人,就当作是稀有的同道中人,不由自主产生亲近的感觉,我甚至想跟他们聊一会天。
我还想起近日发现的一个沮丧的现象。我在跟朋友聊到某些作家时,拼音输入法居然没有收录这些作家的词条,而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最有名的作家:翁贝托·艾柯、科塔萨尔、保罗·柯艾略……也许手机输入法是本土输入法的原因,可能对词条有“偏科”情况。但在后续聊天过程中遗憾地发现,它对国内热度颇高的作家,如余秀华、李修文等也并未收录。我固执地认为,输入法的词条库也反映了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残缺状态。我希冀以后输入法的词库,会因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在聊起这些作家,在拼写这些作者的名字,终于重视这些词条。
当然,作家的名字被收录词库不是最终的目的。就像朱利伟和她镜头内外的地铁上的读书人,获“年度阅读场景”奖时,朱利伟说,她的本意并不是要鼓励每一个人去地铁上读书,而是希望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打开一本书,去感受阅读的美好之处。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但是还有书籍》写道:“但是书籍将会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来源于崇高与光明。”
你没什么朋友,你被全世界抛弃,你过了沮丧的一天,不管“但是”之前你遭遇了什么,人生哪怕不堪,但是还有书籍。
(编辑/张金余)
在豆瓣网颇有名气的图书编辑朱岳,东奔西跑地到处向媒体推荐没有多少名气的作家袁哲生。他还因向朋友推荐袁哲生的《寂寞的游戏》被无情拒绝,而恼火地拉黑了该朋友。此书后来终于被广大读者所熟知,上榜了各路的年度图书榜单,似乎昭示着朱岳对朋友的胜利。
北大副教授范晔将出版方邀请他翻译《百年孤独》这件事称为“很难抗拒的诱惑”,是“和大师过招”。流畅诗意、不动声色的翻译文本,在当初阅读时,让我对马尔克斯的这位译者也惊为天人。想象中以为是个温文尔雅、博闻强识的老翻译家,却看到镜头下的范晔竟是如此年轻,甚至带着一丝羞涩。
还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古籍整理编辑;开着一辆书车,一边旅行一边卖书的夫妻;承接父业的旧书店店主;富有童心的绘本画家;创意十足的封面设计师。每个人和故事都那么美好、感动。
但是最让我触动的却是朱利伟,因为这些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利用每天上下班通勤的一个多小时,朱利伟在拥挤的地铁和喧嚣的人群中,一年读完了几十本书。与此同时,爱书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让她开始寻找同类。车厢里,零星有人在看复习备考的书,有人在看英文小说。于是朱利伟开始了地铁摄影之旅。”她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用手机捕捉地铁上的读书人,并将这些照片发布在豆瓣主页的相册集,取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
我几乎是本着朝圣一般的心情去翻找出了这本相册。最近的照片更新日期就在不久前,相册的数量已经达到1062张。我一张张地欣赏下去。和妈妈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的小孩,教孙子读《声律启蒙》的老人,拿kindle阅读的年轻人……一行行,一页页,这些照片也像一本书啊。忽然想到一句不合时宜的诗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我默默地把此相册设为收藏,以便我能收到更新提醒,这真像追一部悬念十足的电视剧。
我也爱读杂七杂八的书,爱逛各式各样的书店。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微博、短視频等APP异军突起的情况下,阅读甚至日渐式微也沦落为一个小众的爱好。小众到何种程度?看到地铁上翻书的人,就当作是稀有的同道中人,不由自主产生亲近的感觉,我甚至想跟他们聊一会天。
我还想起近日发现的一个沮丧的现象。我在跟朋友聊到某些作家时,拼音输入法居然没有收录这些作家的词条,而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最有名的作家:翁贝托·艾柯、科塔萨尔、保罗·柯艾略……也许手机输入法是本土输入法的原因,可能对词条有“偏科”情况。但在后续聊天过程中遗憾地发现,它对国内热度颇高的作家,如余秀华、李修文等也并未收录。我固执地认为,输入法的词条库也反映了当代人精神生活的一种残缺状态。我希冀以后输入法的词库,会因世上千千万万的人,在聊起这些作家,在拼写这些作者的名字,终于重视这些词条。
当然,作家的名字被收录词库不是最终的目的。就像朱利伟和她镜头内外的地铁上的读书人,获“年度阅读场景”奖时,朱利伟说,她的本意并不是要鼓励每一个人去地铁上读书,而是希望我们能够随时随地打开一本书,去感受阅读的美好之处。切斯瓦夫·米沃什的《但是还有书籍》写道:“但是书籍将会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来源于崇高与光明。”
你没什么朋友,你被全世界抛弃,你过了沮丧的一天,不管“但是”之前你遭遇了什么,人生哪怕不堪,但是还有书籍。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