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教师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挖掘教材的思想点,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语文工作者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做好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时代的需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的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也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一、善于从语文课本中挖掘德育要素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吾村不齑粉乎?”)的“戚然”之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得当,课本便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渗透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润物无声。
二、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
如在教学《背影》—课时,“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镜头是文章重要情节,在学生品读这一情境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歌声交融,令人动情。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味父爱,理解父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重新审视所谓的“代沟”,从而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文章中的角色,体悟“我”“妻子”承担着的道德责任。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爱身边的人。
三、着力塑造学生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人生的美好花季,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发展成熟的黄金时期。而他们又是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素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的人生观教育。
比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遇事要想得开,做人要心胸豁达,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教学《邓稼先》一课中,教会学生懂得了:邓稼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人活得才有意义!课后,我让学生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而让学生树立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理想,塑造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四、因地制宜,有感而发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因时而宜,有感而发。我所支教的学校位于羌藏民族聚居区,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学中我把茂县羌族舞蹈、若尔盖县壤塘县九寨沟县等地“6+3”学生的藏族舞蹈、茂县饮食文化等引入课堂,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羌族博物馆等。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临地茂县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和援助也让学生真切感受了社会主义的优越和人间的友爱,灾后重建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新建的茂县美景也都是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需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腔爱国之情。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洛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书同时更应做到育人。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活水”长流,这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我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感悟。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七一民族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
一、善于从语文课本中挖掘德育要素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情操,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平凡而伟大的人生哲理。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入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教学中要认真寻找最佳结合点和具有丰富内涵的知识点,使之附着有物,“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在讲解《冯婉贞》一文时,要紧紧抓住她的“情”“谋”“志”“智”四个方面的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其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她的“吾村将齑粉”(“吾村不齑粉乎?”)的“戚然”之情,“莫如以吾所长攻敌所短”之谋,“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之志,“急逐弗失”之智,无不是中国人民近代抗暴斗争的光辉写照,强烈地感染着学生,使他们看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斗争精神,唤起他们热爱祖国的感情。因此,语文教学中引导得当,课本便成为引导学生道德成长的教材,每一堂语文课都可以渗透形象生动的思想教育,润物无声。
二、善于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当学生感觉到教师在有意识地对自己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教育往往是枯燥的、机械的,教育也会蜕化为空泛的说教或空洞的口号,教育的效果也就几乎近于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该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达到忘我的境界。
如在教学《背影》—课时,“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镜头是文章重要情节,在学生品读这一情境时,可以播放阎维文的歌曲《父亲》:“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优美的文字与动听的歌声交融,令人动情。学生会在这样的情境中体味父爱,理解父爱,他们会自然而然地重新审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父亲的关系,重新审视所谓的“代沟”,从而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在教学《散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编话剧体验文章中的角色,体悟“我”“妻子”承担着的道德责任。在学习《最后一课》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揣摩韩麦尔先生的心理,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从人情的冷暖中让学生产生对社会的热爱,让学生产生爱心,关爱身边的人。
三、着力塑造学生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初中生正处人生的美好花季,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发展成熟的黄金时期。而他们又是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素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的人生观教育。
比如,在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一课中,通过学习这首诗,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前,遇事要想得开,做人要心胸豁达,在生活实践中不断调整心态,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形成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教学《邓稼先》一课中,教会学生懂得了:邓稼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人活得才有意义!课后,我让学生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而让学生树立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理想,塑造乐观进取的人生观。
四、因地制宜,有感而发
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不是无病呻吟,而是因时而宜,有感而发。我所支教的学校位于羌藏民族聚居区,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教学中我把茂县羌族舞蹈、若尔盖县壤塘县九寨沟县等地“6+3”学生的藏族舞蹈、茂县饮食文化等引入课堂,还在课外带领学生参观羌族博物馆等。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临地茂县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和援助也让学生真切感受了社会主义的优越和人间的友爱,灾后重建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新建的茂县美景也都是丰富的德育素材。教师需要适时引导,让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腔爱国之情。
“一个人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洛克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教书同时更应做到育人。语文教师应该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活水”长流,这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我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粗浅的感悟。相信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渗透德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德育教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七一民族中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