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如果我们教师以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特别是近年来,一部分省市中考加大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一点收获,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改教讀为导读,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1、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要么来一点有趣的“引子”,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前提示,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多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在要求中还应体现大纲教材单元和课文的目的要求,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文道统一。所以在提示中还应明确提出、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要求。
2、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在给学生以提示和明确要求后,就要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遍通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⑴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⑵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⑶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⑷防止遗忘,边看边批;⑸为讲故事,作好准备。这种导读方法,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①阅读的思维能力;②阅读的理解能力;③阅读的知行合一的能力;④阅读的记忆能力;⑤阅读的表述能力。
二、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铁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三、重视多媒体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文言文教学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信息是他们获得所有信息94.0%,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已,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进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四、注重课文拓展,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陈大丘与友期》可以结合现实社会,谈谈诚信,《石壕吏》排演成戏剧,《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根据诗意,产生想象并绘画在纸上,比比看谁画得最好,最能体现诗意。《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小石潭记》和《三峡》可作对比阅读训练。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
一、改教讀为导读,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要方式,特别是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师更是担心学生读不懂,就采取“教读——解词——串讲——翻译”的方法教学,把馍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就像婴儿似的,只是张嘴吞咽。这种把鲜美的食物嚼得无味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初中学生普遍对文言文产生畏惧感,学起来没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根据“初语”新大纲“让学生多读,通读诵读,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锐的感受”的要求,改过去教读文言文课文为引导学生预习、阅读课文先初步明白文意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
1、给予提示,明确要求。
在学生自读课文之前,教师要给予学生明确的提示,或给学生交代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简介文章的背景及作者情况,或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借助注释,初识文章,要么来一点有趣的“引子”,讲个相关或相似的文言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前提示,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给学生自读文言文创设一定的条件;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给予提示之后,还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要求。如要识字解意,要多读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将课文初译出来,并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在要求中还应体现大纲教材单元和课文的目的要求,做到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眼,文道统一。所以在提示中还应明确提出、领会课文思想内容的要求。
2、阅读思考,学会提问。
在给学生以提示和明确要求后,就要安排较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第一遍通读课文,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第二遍阅读,疏通文章文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第三遍阅读,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解决;再试着说明一下文章写作特点,最后准备把课文用故事形式讲出来。坚持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⑴字典随身带,边看边查;⑵开动脑筋,边看边想;⑶笔不离手,边看边画;⑷防止遗忘,边看边批;⑸为讲故事,作好准备。这种导读方法,训练了学生多种阅读能力:①阅读的思维能力;②阅读的理解能力;③阅读的知行合一的能力;④阅读的记忆能力;⑤阅读的表述能力。
二、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因此,抓住学生思维的兴趣点,有效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促使学生上课开始就进入积极,愉快的学习状态。例如学习《岳阳楼记》可引入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学习《狼》可用故事屠户用铁钩吊死狼引入;《醉翁亭记》可用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
三、重视多媒体和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现代信息技术飞速进步。视频,FLASH,PPT等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习文言兴趣,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多媒体网络环境中文言文教学将丰富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素材引入语文课堂,借现代信息技术的力为文言文教学所用,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11.0%是通过听觉,83.0%是通过视觉,可以看出,人类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信息是他们获得所有信息94.0%,利用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听觉等,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已,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口技》可由洛桑学艺的录像导入,《三峡》、《观潮》、《观沧海》通过网络找到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图片,展示壮美的画面。教师通过这些素材不仅可以很好的带领学生进入课文,走进古人,利用素材形象具体,生动活泼的特点给学生审美愉悦,提升对课文的理解。
四、注重课文拓展,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陈大丘与友期》可以结合现实社会,谈谈诚信,《石壕吏》排演成戏剧,《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根据诗意,产生想象并绘画在纸上,比比看谁画得最好,最能体现诗意。《论语十则》可根据自己的切身学习经验,谈谈体会。《小石潭记》和《三峡》可作对比阅读训练。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创新能力,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力争创造出高效实用的教学方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