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2.057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近年来共实施唇腭裂修复术208例,男123例,女85例,年龄3个月~18岁,其中3个月~1岁22例(10.6%),1~3岁34例(16.4%),4~5岁65例(31%),6~18岁87例(46%);体重4~50kg;手术时间1~4小时;手术方式以单纯唇裂或单纯腭裂修复为主;双裂患儿先行唇裂修复术后8个月再行腭裂修复术。检查50%患儿术前发育较差(营养不足,低体重,消瘦),但均无其他严重疾患。
麻醉方法:术前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术前禁食4小时,禁饮2小时;年龄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和安定1~2mg/kg,不合作患儿肌注氯胺酮4~8mg/kg入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3岁以下患儿用氯胺酮2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1~2μg/kg,琥珀胆碱1~2mg/kg或阿曲库铵0.3~0.6mg/kg;3岁以上的患儿用异丙酚2~2.5mg/kg代替氯胺酮,其余均相同。用氯胺酮的患儿术中一般要追加阿托品的用量,发育较差的患儿对麻醉药耐受低下,尽量减小麻醉药用量。术中麻醉维持吸入1%~2%异氟醚,小剂量间断静注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见表1。
术中管理:心电监护仪全程监测呼吸、脉搏、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血压;将听诊器放于患儿心前区不仅可以了解呼吸和循环指标,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呼吸道是否通畅;术中补液按患儿体重计算,均以平衡液为主,如手术出血较多者应及时补充胶体(血液或代血浆)。
经口腔明视插入异型管后,用防水胶布固定导管于舌根及下唇中央。腭裂手术上开口器时,应密切观察气道压力及导管是否受压。术毕应严格掌握拔管指征:要求患儿神志清醒,肌力恢复正常,自主呼吸规律,生命体征平稳;拔管前给予静注激素,有益术后咽喉部水肿消除;拨管前听诊双下肺呼吸音是否清晰,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滞留于咽喉部的血液和分泌物;为保证呼吸道通畅,腭裂手术后在拔管时常规放置鼻咽通气道(合并唇裂修复术后的患儿,应放置于健侧鼻腔)。为慎重起见,术后送入PACU监护4~6小时,待麻醉药后期效应消失送回病房。
麻醉并发症:从以上两种麻醉诱导方式中得知,用氯胺酮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氯胺酮组(B组),A组与B组麻醉并发症比较,采用(较正)X2或确切概率法检验,A与B比较,P<0.05。见表2。
讨 论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手术区域位于上呼吸道,难以避免术中麻醉与手术的相互干扰,为了方便手术操作而麻醉者远离患儿头部,不能随时直接进行有效的呼吸管理,由于腭裂手术损伤和器械压迫,舌根长时间使用开口器可造成咽部水肿,呼吸道改变,可导致或加重术后呼吸困难。因此维持术中、术后呼吸道通畅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腭裂手术直接刺激咽部,故要求足够的麻醉深度以消除各种不良反射。本文中有91例腭裂手术均采用异氟醚+小剂量的芬太尼和阿曲库维持麻醉,不仅保证了足够通气和口周肌肉松弛,还可避免麻醉过深引起术后恢复延长。术中应用调节异氟醚的浓度加深麻醉来控制患者血压,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出血,同时手术野清晰,避免术后继发性出血。
气管插管是确保手术和麻醉安全顺利实施的关键。在避免操作时反复移动气管导管可导致气道组织水肿术后发生呼吸困难,最好选择异型管气管导管。为了避免呼吸道梗阻,建议在拨管之前给予地塞米松,腭裂手术后在拨管的同时从健侧鼻腔安放适度的鼻腔通气导管,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术后复苏成功的关键。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近年来共实施唇腭裂修复术208例,男123例,女85例,年龄3个月~18岁,其中3个月~1岁22例(10.6%),1~3岁34例(16.4%),4~5岁65例(31%),6~18岁87例(46%);体重4~50kg;手术时间1~4小时;手术方式以单纯唇裂或单纯腭裂修复为主;双裂患儿先行唇裂修复术后8个月再行腭裂修复术。检查50%患儿术前发育较差(营养不足,低体重,消瘦),但均无其他严重疾患。
麻醉方法:术前年龄小于3岁的患儿术前禁食4小时,禁饮2小时;年龄大于3岁的患儿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术前30分钟肌注阿托品0.01~0.02mg/kg和安定1~2mg/kg,不合作患儿肌注氯胺酮4~8mg/kg入室,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3岁以下患儿用氯胺酮2mg/kg,咪唑安定0.1~0.2mg/kg,芬太尼1~2μg/kg,琥珀胆碱1~2mg/kg或阿曲库铵0.3~0.6mg/kg;3岁以上的患儿用异丙酚2~2.5mg/kg代替氯胺酮,其余均相同。用氯胺酮的患儿术中一般要追加阿托品的用量,发育较差的患儿对麻醉药耐受低下,尽量减小麻醉药用量。术中麻醉维持吸入1%~2%异氟醚,小剂量间断静注芬太尼和阿曲库铵。见表1。
术中管理:心电监护仪全程监测呼吸、脉搏、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体温、血压;将听诊器放于患儿心前区不仅可以了解呼吸和循环指标,还可以直观地了解呼吸道是否通畅;术中补液按患儿体重计算,均以平衡液为主,如手术出血较多者应及时补充胶体(血液或代血浆)。
经口腔明视插入异型管后,用防水胶布固定导管于舌根及下唇中央。腭裂手术上开口器时,应密切观察气道压力及导管是否受压。术毕应严格掌握拔管指征:要求患儿神志清醒,肌力恢复正常,自主呼吸规律,生命体征平稳;拔管前给予静注激素,有益术后咽喉部水肿消除;拨管前听诊双下肺呼吸音是否清晰,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滞留于咽喉部的血液和分泌物;为保证呼吸道通畅,腭裂手术后在拔管时常规放置鼻咽通气道(合并唇裂修复术后的患儿,应放置于健侧鼻腔)。为慎重起见,术后送入PACU监护4~6小时,待麻醉药后期效应消失送回病房。
麻醉并发症:从以上两种麻醉诱导方式中得知,用氯胺酮组(A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非氯胺酮组(B组),A组与B组麻醉并发症比较,采用(较正)X2或确切概率法检验,A与B比较,P<0.05。见表2。
讨 论
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手术区域位于上呼吸道,难以避免术中麻醉与手术的相互干扰,为了方便手术操作而麻醉者远离患儿头部,不能随时直接进行有效的呼吸管理,由于腭裂手术损伤和器械压迫,舌根长时间使用开口器可造成咽部水肿,呼吸道改变,可导致或加重术后呼吸困难。因此维持术中、术后呼吸道通畅是保证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腭裂手术直接刺激咽部,故要求足够的麻醉深度以消除各种不良反射。本文中有91例腭裂手术均采用异氟醚+小剂量的芬太尼和阿曲库维持麻醉,不仅保证了足够通气和口周肌肉松弛,还可避免麻醉过深引起术后恢复延长。术中应用调节异氟醚的浓度加深麻醉来控制患者血压,不仅有效地减少了术中出血,同时手术野清晰,避免术后继发性出血。
气管插管是确保手术和麻醉安全顺利实施的关键。在避免操作时反复移动气管导管可导致气道组织水肿术后发生呼吸困难,最好选择异型管气管导管。为了避免呼吸道梗阻,建议在拨管之前给予地塞米松,腭裂手术后在拨管的同时从健侧鼻腔安放适度的鼻腔通气导管,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术后复苏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