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夹竹桃》 (苏教版六下)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季羡林先生所作,文后作家卡片中介绍:“他(季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夹竹桃》等文章便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介绍既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又彰显文本的独特性。通览小学语文教材,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明确提出“语言风格”的概念。指导学生学习作家的语言风格,对于有了一百五十万字左右阅读量(课标要求)的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不仅能指导习作,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言风格,而且可以提高文艺作品的鉴赏能力,得到美的享受,提升审美情趣。
但是,众所周知,一篇课文,像一条流淌的河流,文章所呈现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整体的语言感觉和印象,难以让学生清晰体悟和借鉴。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紧扣语言风格的理解与欣赏这一教学目标,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选取了词语、句子和段落,作为本课需要着重推敲之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让学生体悟文章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散文的语言功力,往往在细微之处显现。研读教材时,必须发现那些极具深意的细微之处,才能提领而顿,通过层层深入的理性分析,让孩子充分领会其语言独到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课文第2自然段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一是“又”,“又开出”“又长出”,非常普通易懂的大白话,但是学生却能从中体会出夹竹桃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体会出它的坚韧与顽强。这样的语言质朴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呈现出质朴中典雅的含义之美。
课堂上,我带学生将外在的语言现象层层剥离分析,不断深化,最终揭示文本语言表达的共性特点,理解语言风格。学生在分析与归纳的过程中品析字词,多了一种厚度,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形成语感。
【片段回放】
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句话看出夹竹桃很有韧性?画一画,可以适当批注。
(生读,说理解)
师:如果让你从这句话里选一个字,一个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字,你选哪一个?
生:又。
師:你说来听听。(生答)
师:“又开出、又长出”普通浅显的词语,很质朴,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含义、美好的感情,这就是季羡林散文的风格,质朴而不失典雅。
在这里,老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从已知的内容层面的理解,深入到一个“又”字,分析普通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推出季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的风格论断。语感强的学生,运用分析判断的方法,进行揣摩品味语言的实践,稍弱些的学生,也能在老师和同学的思维碰撞中得到启发。教和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准确传递信息,对新知的接受一点也不觉得突兀与难解。
散文是美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更是朗朗上口,文气贯通,似乎每个字都别有深意。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处,停下来咀嚼品味,理解言语内容,探究言语形式,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抓住新鲜的句式,运用比较的方法领悟独特的语言风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中有一句子:“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日不”是课后练习中要求造句的词语,出自唐代的诗句,质朴的语言中自有典雅的句式之美。尝试用多种方式反复叙述这一内容,并运用意思相同的句子对比,积累言语素材,迁移言语范式,得其形与神,才是得言。
【片段回放】
师:你还从哪儿看出夹竹桃有韧性?
(生读,说感悟)
师:如果让你从这句话里选一个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语,你选哪一个?
生:无日不。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注意听,看你们能不能接下去。
引读——
昨天,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今天,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生一边思考,一边即时填读)
明天,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生一边思考,一边即时填读)
这就叫——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比较一下“无日不迎风吐艳”和“每天都迎风吐艳”,哪一句好,为什么?
生:双重否定表示更加肯定,语言更加精炼。
师:是啊!杨万里在一首诗中赞美月季,“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无日不迎风吐艳”不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而且句式精炼古典,体现出季先生散文风格——质朴而不失典雅。
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思考地读,在全身心的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季羡林质朴语言传递的真挚的情怀,和语言本身特有的张力。然后,抓住文章语言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感受句子间严密的因果关系。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基础,此时,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出“质朴而不失典雅”这一语言风格。
但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进一层,采用比较的思维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揣摩语言的表达技巧,探寻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内容的奥秘。这种思维训练,是指向比较与综合,指向对句式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深层理解,无疑是有价值的。
看似普普通通的语言文字,蕴含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只等待阅读中的有心人来发现品味。质朴而不失典雅,这种特别的行文风格就隐藏在处处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中,显示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课文第5自然段,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作者童年观赏夹竹桃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妙趣横生,具有诗性之美,更是集中体现了季先生的散文风格,营造了一份典雅的意境美。 【片段回放】
师:夹竹桃的韧性,让季羡林觉得非常可贵,更让作者特别喜欢的是——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映示课文内容,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段?
师:听你的朗读,真的是一种享受。听得出,你很喜欢这段文字,为什么?
生: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我一读就能想象到画面。
师:想到怎样的画面?(生答)
师: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自由读,个别读)
师:这段文字语言质朴,但却写出了美好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就体现出——质朴而不失典雅的风格。
这一板块中,我运用想象和归纳的方法,分解难点,降低难度,扣住段落的整体感觉,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借此将模糊的语言风格清晰地呈现,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名家名篇的语言风格,发展语言能力。
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沟通孩子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层层深入,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推出的结论是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的结果,不但使孩子印象深刻,而且获得语言学习的方法,课也因此有情有义,有理有据。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作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将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能加强学生的横向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训练。
因为情感的流动,寻常的东西变得诗情画意。孩子也有情感,但是很少能把这样的情感通过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发现这段话有明显的让学生值得学习的语言特点。这一段的句子长短相间,特别有节奏感,读来余音袅袅,富有诗意。散文营造的生活世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找到安顿之所,给予学生生活与人生的熏陶。让学生试着拥有作者的诗意的眼睛,发现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这不但是一种阅读的境界,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怀。
【片段回放】
师:这段话有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诗的节奏,老师把想象的部分分了行,学着刚才同学的样子,自由读一读。
我幻想/它是地图,
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
那一堆影子/是非洲,
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
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男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站在散满月光的夹竹桃下,也能有童年季羡林的情怀,产生美好的想象吗?你能用普通的语言写出诗情画意的想象吗?
我幻想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写,交流,学生互评)
师: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请同学们评评看。
(映示教师的下水文,生读)
我幻想/它是美丽的仙子,
我就真看到/泛着柔波的湖边,
她舒展双臂,
舞姿翩翩。
一湖的流光,
是她撒向人间的馨香。
風过处,
她停止了舞蹈,
在湖边静静伫立,
仿佛
在倾听
我的快乐和忧伤。
师:谁来评价一下?
让学生借鉴散文的句式,书写生活中的情思,是一种有效的语言积累方式。教师给孩子创造想象的空间,但也没有任他们信马由缰,老师及时的评价,利用下水文不失时机地引领,不仅让孩子有一个提升的过程,给了孩子整合知识和想象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避免优雅的散文语言在运用中庸俗化,消减了语言的美。这段教学设计意在提醒孩子,既要有文本的语言形式,也要有思想与灵魂。
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语言文字运用上,仿写是必要而有效的方法。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在分析揣摩得其要义的基础上,理解语言形式,获得仿写的形式支撑,在朗读想象的基础上获得写的内容,这与离开了形式,纯粹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仿写有质的区别,这样的仿写才是真正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身,切实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模仿众家的语言实践中,他们的风格就会融合成自己的风格。
综上所述,把难点分散到每个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理解什么是“质朴而不失典雅”的语言风格,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但是,众所周知,一篇课文,像一条流淌的河流,文章所呈现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整体的语言感觉和印象,难以让学生清晰体悟和借鉴。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基于这样的思考,我紧扣语言风格的理解与欣赏这一教学目标,在充分研读文本的基础上,选取了词语、句子和段落,作为本课需要着重推敲之处,通过多种形式的思维训练,让学生体悟文章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
一、分析判断,体会“质朴而不失典雅”之含义美
散文的语言功力,往往在细微之处显现。研读教材时,必须发现那些极具深意的细微之处,才能提领而顿,通过层层深入的理性分析,让孩子充分领会其语言独到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课文第2自然段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一是“又”,“又开出”“又长出”,非常普通易懂的大白话,但是学生却能从中体会出夹竹桃生生不息的蓬勃生命力,体会出它的坚韧与顽强。这样的语言质朴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呈现出质朴中典雅的含义之美。
课堂上,我带学生将外在的语言现象层层剥离分析,不断深化,最终揭示文本语言表达的共性特点,理解语言风格。学生在分析与归纳的过程中品析字词,多了一种厚度,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形成语感。
【片段回放】
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句话看出夹竹桃很有韧性?画一画,可以适当批注。
(生读,说理解)
师:如果让你从这句话里选一个字,一个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字,你选哪一个?
生:又。
師:你说来听听。(生答)
师:“又开出、又长出”普通浅显的词语,很质朴,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含义、美好的感情,这就是季羡林散文的风格,质朴而不失典雅。
在这里,老师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从已知的内容层面的理解,深入到一个“又”字,分析普通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推出季先生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的风格论断。语感强的学生,运用分析判断的方法,进行揣摩品味语言的实践,稍弱些的学生,也能在老师和同学的思维碰撞中得到启发。教和学思路清晰,学生能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准确传递信息,对新知的接受一点也不觉得突兀与难解。
二、推理比较,感受“质朴而不失典雅”之句式美
散文是美文,大多篇幅短小,语言优美耐人寻味。文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更是朗朗上口,文气贯通,似乎每个字都别有深意。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处,停下来咀嚼品味,理解言语内容,探究言语形式,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抓住新鲜的句式,运用比较的方法领悟独特的语言风格,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文中有一句子:“无日不迎风吐艳”, “无日不”是课后练习中要求造句的词语,出自唐代的诗句,质朴的语言中自有典雅的句式之美。尝试用多种方式反复叙述这一内容,并运用意思相同的句子对比,积累言语素材,迁移言语范式,得其形与神,才是得言。
【片段回放】
师:你还从哪儿看出夹竹桃有韧性?
(生读,说感悟)
师:如果让你从这句话里选一个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语,你选哪一个?
生:无日不。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注意听,看你们能不能接下去。
引读——
昨天,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今天,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生一边思考,一边即时填读)
明天,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__________
____________。(生一边思考,一边即时填读)
这就叫——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比较一下“无日不迎风吐艳”和“每天都迎风吐艳”,哪一句好,为什么?
生:双重否定表示更加肯定,语言更加精炼。
师:是啊!杨万里在一首诗中赞美月季,“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无日不迎风吐艳”不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而且句式精炼古典,体现出季先生散文风格——质朴而不失典雅。
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思考地读,在全身心的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季羡林质朴语言传递的真挚的情怀,和语言本身特有的张力。然后,抓住文章语言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句子之间的逻辑性,感受句子间严密的因果关系。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基础,此时,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出“质朴而不失典雅”这一语言风格。
但我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更进一层,采用比较的思维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揣摩语言的表达技巧,探寻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内容的奥秘。这种思维训练,是指向比较与综合,指向对句式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深层理解,无疑是有价值的。
三、抽象概括,体悟“质朴而不失典雅”之意境美
看似普普通通的语言文字,蕴含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只等待阅读中的有心人来发现品味。质朴而不失典雅,这种特别的行文风格就隐藏在处处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中,显示一种特别的语言形式。课文第5自然段,用质朴的语言,写出了作者童年观赏夹竹桃富有诗情画意的想象,虚实生辉,空灵流动,妙趣横生,具有诗性之美,更是集中体现了季先生的散文风格,营造了一份典雅的意境美。 【片段回放】
师:夹竹桃的韧性,让季羡林觉得非常可贵,更让作者特别喜欢的是——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
(映示课文内容,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来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段?
师:听你的朗读,真的是一种享受。听得出,你很喜欢这段文字,为什么?
生: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我一读就能想象到画面。
师:想到怎样的画面?(生答)
师:把你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自由读,个别读)
师:这段文字语言质朴,但却写出了美好的想象,充满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就体现出——质朴而不失典雅的风格。
这一板块中,我运用想象和归纳的方法,分解难点,降低难度,扣住段落的整体感觉,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借此将模糊的语言风格清晰地呈现,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名家名篇的语言风格,发展语言能力。
通过逻辑推理的思维活动,沟通孩子已有知识和未有知识,层层深入,构建新旧知识的联系,推出的结论是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的结果,不但使孩子印象深刻,而且获得语言学习的方法,课也因此有情有义,有理有据。
四、情境创设,内化“质朴而不失典雅”之风格美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作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激发学生的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将自己的想象写下来,能加强学生的横向思维,也是一种逻辑思维训练。
因为情感的流动,寻常的东西变得诗情画意。孩子也有情感,但是很少能把这样的情感通过描述性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发现这段话有明显的让学生值得学习的语言特点。这一段的句子长短相间,特别有节奏感,读来余音袅袅,富有诗意。散文营造的生活世界,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找到安顿之所,给予学生生活与人生的熏陶。让学生试着拥有作者的诗意的眼睛,发现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这不但是一种阅读的境界,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情怀。
【片段回放】
师:这段话有诗的意境,诗的画面,诗的节奏,老师把想象的部分分了行,学着刚才同学的样子,自由读一读。
我幻想/它是地图,
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这一堆影子/是亚洲,
那一堆影子/是非洲,
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
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
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男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站在散满月光的夹竹桃下,也能有童年季羡林的情怀,产生美好的想象吗?你能用普通的语言写出诗情画意的想象吗?
我幻想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写,交流,学生互评)
师: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请同学们评评看。
(映示教师的下水文,生读)
我幻想/它是美丽的仙子,
我就真看到/泛着柔波的湖边,
她舒展双臂,
舞姿翩翩。
一湖的流光,
是她撒向人间的馨香。
風过处,
她停止了舞蹈,
在湖边静静伫立,
仿佛
在倾听
我的快乐和忧伤。
师:谁来评价一下?
让学生借鉴散文的句式,书写生活中的情思,是一种有效的语言积累方式。教师给孩子创造想象的空间,但也没有任他们信马由缰,老师及时的评价,利用下水文不失时机地引领,不仅让孩子有一个提升的过程,给了孩子整合知识和想象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避免优雅的散文语言在运用中庸俗化,消减了语言的美。这段教学设计意在提醒孩子,既要有文本的语言形式,也要有思想与灵魂。
语文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语言文字运用上,仿写是必要而有效的方法。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在分析揣摩得其要义的基础上,理解语言形式,获得仿写的形式支撑,在朗读想象的基础上获得写的内容,这与离开了形式,纯粹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仿写有质的区别,这样的仿写才是真正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身,切实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学生在模仿众家的语言实践中,他们的风格就会融合成自己的风格。
综上所述,把难点分散到每个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逐步理解什么是“质朴而不失典雅”的语言风格,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