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如何弥补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至今的不足,从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出发,以“大力倡导动手能力 积极创建实践型班级”为例,创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开展模式,力求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就业上起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过去30年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现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199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约为108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增加到630万,大学毕业生人数在过去的12年里增加了四倍多,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而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实践能力不强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瓶颈”。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可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存在问题
(一)师生在认识上的问题
我国高校师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过去传统的“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应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长期教学任务,只是浅显的停留在传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外的实验实习层面,未将大学生实践内容系统设计,教育管理。同时学生也没有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重视理论课的成绩,而且深知奖学金的评定只与理论课成绩挂钩。大多数同学认为即使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走过场,开假证明现象严重。据调查,约有1/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2]。
(二)高校管理部门在组织上的问题
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统一有序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势必有碍于整个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2]。从组织者层面上讲,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教务部门共同担当。但现状大多数由共青团组织管理,这样实践处于一个不科学,不规范的状况,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从组织形式上讲,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纳入教学环节,但是缺乏必要专项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考评体系,多半为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参观访问等集体活动,走走过场而已。没有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紧密结合,也没有从实践的目的出发,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出发,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三)高校管理部门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
社会实践依托社会大背景进行,高校在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对实践的理解过于狭窄与单一,内容空洞,不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学术实践类,如教学实习、调研科创、大学生创业;学生社团类,如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勤工助学部门等和志愿服务类等。而现状大多数停留在参观访问,认识实习上。其实践在开展时间上较短,为期只有一周左右;在形式上缺乏新意,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在内容上,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并未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脱离社会,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对大学生就业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以就业为目的,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模式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求学目标与就业需求的接轨越来越早[3],而且求职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为此,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前,大学生就需要尽早尽可能地完成一个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大致分为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为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中就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面向就业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1]。
基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认识上,组织上,内容形式上的不足,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模式势在必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向解决就业问题转变。
(一)突出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社会相比,学校在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所不同,这些差异难免会使雄心壮志的毕业生们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用人单位需要你能够尽快适应高强度的工作、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与同事的合作方式等。在校期间,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多一些机会去接触社会,就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1]。在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时,最主要面临的也是适应问题。具体而言,在学习,生活,交往上的适应,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学生社团内助理的担当等社会实践中得到自我锻炼和实现。
(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大学里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在社会中立足[1]。但是要看到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要比学校复杂得多,大学生走出校园首先遇到就是就业面试,如何在面试中“推销“自己,这就需要大学生在面试时具备良好的表达与应变能力。高校中学习成绩好而表达应变能力差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具体而言,大二学生在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以后,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其主要问题,这时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得到良好锻炼。
(三)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尽早培养职业意识。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需要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可以灵活应用于生产实际中的大学生。这就要求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拓宽择业空间,主动适应时代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要求[1]。培养高年级学生参加学术实践,如教学实习、调研科创、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可以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大学生尽早多次参加就业招聘会可以了解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寻找不足,完善自我,依据自身的实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就业最佳位置。
(四)突出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加,单兵作战往往难以完成重大工作。因此,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具备团队精神,与同事精诚合作,密切配合完成重大项目或重要工作。在社会实践活动多注重团队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1]。
以我院团委2009年“大力倡导动手能力 积极创建实践型团支部”校团工作创新奖为例,通过进行实践就业创业基地平台建设和分类指导的项目管理,使我院以班级为载体,从实践获真知,以平台为依托;从锻炼强能力,以动手为根本;从社会长才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不断增强创业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具体而言,团委提供“菜单式”实践活动内容,团支部委员会根据团员的具体特点,能力,进行菜单式选择,以菜单内容为基准,在团支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解决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单一,覆盖面不广,学生对社会实践长期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锻炼提高高年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挑战杯”两赛,各大力学,高数,英语等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后备力量,同时也学生开拓了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就业意识。运行模式见下图。
实践型团支部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枯燥空洞的缺点,为广大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发现自身不足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同时也使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广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创业提供广阔平台。至今,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列我校前三。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高校加强改革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着重加强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能在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上服务社会,报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同卓,张洪良,邓珊.从实践能力培养谈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3]唐兴.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J].柳州师专学报,2009(10).
【关键词】就业;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过去30年中,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全国各大高校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现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199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约为108万,2010年毕业生人数增加到630万,大学毕业生人数在过去的12年里增加了四倍多,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就业难,难就业,已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而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特别是实践能力不强成为当今大学生就业的“瓶颈”。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基本上达到了专业培养目标,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可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已是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1]。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存在问题
(一)师生在认识上的问题
我国高校师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过去传统的“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应试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长期以来,大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长期教学任务,只是浅显的停留在传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外的实验实习层面,未将大学生实践内容系统设计,教育管理。同时学生也没有社会实践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只是重视理论课的成绩,而且深知奖学金的评定只与理论课成绩挂钩。大多数同学认为即使参加社会实践也是走过场,开假证明现象严重。据调查,约有1/4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2]。
(二)高校管理部门在组织上的问题
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统一有序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势必有碍于整个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2]。从组织者层面上讲,目前,高校的社会实践工作由学生工作部门,共青团,教务部门共同担当。但现状大多数由共青团组织管理,这样实践处于一个不科学,不规范的状况,没有健全的制度保证。从组织形式上讲,虽然大学生社会实践已经纳入教学环节,但是缺乏必要专项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与考评体系,多半为组织学生进行军训,参观访问等集体活动,走走过场而已。没有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紧密结合,也没有从实践的目的出发,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出发,与大学生就业相结合。
(三)高校管理部门在内容设计上的问题
社会实践依托社会大背景进行,高校在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中,对实践的理解过于狭窄与单一,内容空洞,不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缺乏针对性与创新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学术实践类,如教学实习、调研科创、大学生创业;学生社团类,如团委、学生会、班委会、勤工助学部门等和志愿服务类等。而现状大多数停留在参观访问,认识实习上。其实践在开展时间上较短,为期只有一周左右;在形式上缺乏新意,对学生吸引力不强。在内容上,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不紧,并未将学生所学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脱离社会,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对大学生就业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以就业为目的,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模式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求学目标与就业需求的接轨越来越早[3],而且求职者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为此,在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前,大学生就需要尽早尽可能地完成一个根本性转变。这种转变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大致分为工程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为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培养中就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面向就业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1]。
基于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在认识上,组织上,内容形式上的不足,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开展模式势在必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要向解决就业问题转变。
(一)突出培养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与社会相比,学校在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和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所不同,这些差异难免会使雄心壮志的毕业生们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大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用人单位需要你能够尽快适应高强度的工作、适应紧张的工作环境与同事的合作方式等。在校期间,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多一些机会去接触社会,就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1]。在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时,最主要面临的也是适应问题。具体而言,在学习,生活,交往上的适应,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学生社团内助理的担当等社会实践中得到自我锻炼和实现。
(二)引导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大学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大学里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的人,往往比较容易在社会中立足[1]。但是要看到社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要比学校复杂得多,大学生走出校园首先遇到就是就业面试,如何在面试中“推销“自己,这就需要大学生在面试时具备良好的表达与应变能力。高校中学习成绩好而表达应变能力差的学生不在少数。因此,加强社交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具体而言,大二学生在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以后,人际交往问题成为其主要问题,这时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等方式得到良好锻炼。
(三)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尽早培养职业意识。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往往需要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可以灵活应用于生产实际中的大学生。这就要求社会实践能帮助大学生改善知识结构、拓宽择业空间,主动适应时代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要求[1]。培养高年级学生参加学术实践,如教学实习、调研科创、大学生自主创业等,可以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鼓励大学生尽早多次参加就业招聘会可以了解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寻找不足,完善自我,依据自身的实力,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就业最佳位置。
(四)突出独立工作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加,单兵作战往往难以完成重大工作。因此,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独立从事工作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具备团队精神,与同事精诚合作,密切配合完成重大项目或重要工作。在社会实践活动多注重团队活动,可以培养大学生有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1]。
以我院团委2009年“大力倡导动手能力 积极创建实践型团支部”校团工作创新奖为例,通过进行实践就业创业基地平台建设和分类指导的项目管理,使我院以班级为载体,从实践获真知,以平台为依托;从锻炼强能力,以动手为根本;从社会长才干,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不断增强创业就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具体而言,团委提供“菜单式”实践活动内容,团支部委员会根据团员的具体特点,能力,进行菜单式选择,以菜单内容为基准,在团支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以解决社会实践组织形式单一,覆盖面不广,学生对社会实践长期重视程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锻炼提高高年级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为“挑战杯”两赛,各大力学,高数,英语等学术科技竞赛培养后备力量,同时也学生开拓了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培养大学生就业意识。运行模式见下图。
实践型团支部建立,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枯燥空洞的缺点,为广大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分析社会,发现自身不足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同时也使广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广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锻炼学生专业技能,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创业提供广阔平台。至今,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列我校前三。
面对当前就业形势,高校加强改革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着重加强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最终能在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上服务社会,报答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同卓,张洪良,邓珊.从实践能力培养谈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2009(19).
[2]冯艾,范冰.大学生社会实践导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8).
[3]唐兴.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J].柳州师专学报,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