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宋代词人张先的《千秋岁》以“天不老”比喻情之难绝,以“心如丝网”比喻情之缠绵纠结。在词人眼中,“结”就像人类的情感那样变化万端。纵观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从周朝的绶带、玉佩上的装饰,直到近代旗袍上的盘扣,处处可见“结”的身影。一根小小的彩绳,在我们祖先的巧手中,通过绾、结、穿、绕、缠、编、抽等技法,从最简单的二维线条变成了一个个或古朴或高雅,或繁复或华丽的结。在北京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中国结更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受到各国友人的喜爱。
源于台湾的“中国结”
赵占强,北京著名绳结专家,以中国结制作技艺入选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著有《中国结艺》一书。他继承了自明清时期传下来的最传统最纯粹的绳编技法,并将这一技法加以传播发扬。我见到他时,他正在百盛购物中心的工美珍宝馆里编绳。只见他用那双钢琴家般修长有力的手,捏住三根极细的南韩丝,左手在三根丝上轻轻一捻,三根丝顿时被拧成一段呈螺旋状上升的细绳。南韩丝由蚕丝加少量涤纶构成,光洁美丽且有一定弹性,手感也如丝般柔滑,极不易拧成绳子。对于编绳高手来说,两根丝拧成一股绳就非常困难,而把三根南韩丝拧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赵占强拧成的绳子居然比机器编织的还要紧实顺滑,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简直难以置信。
赵占强告诉我,其实“中国结”这个叫法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我国自古上至宫廷服饰、玉佩,下到黎民百姓的旗袍、香袋、发簪上处处可见绳结的身影,但是它们的用途与样式不同,叫法也是五花八门,像“盘长”“穗子”“结扣”都是这些绳结的名字。《红楼梦》中有个章节里,宝玉和宝钗的丫鬟莺儿谈论的用各色丝线打的“络子”,也是绳结的一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陈夏生女士将这些不同编法与叫法的绳结统一命名为“中国结”,还为此编写了几本介绍中国结编织的书。从此,中国结的名字才开始口口相传。
赵占强拿出一个精美的红色绳结,说:“这叫盘长结,是中国绳结编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形状像佛教八宝之一的盘长,象征回环贯彻,是万物的本源。也有人说它代表佛陀的心脏,盘长结是绳结编织中最重要的基本结之一。”我拿起细看,这个绳结两面相同、左右对称,外观与市面上卖的中国结似乎没什么区别,不过做工要精美许多。
赵占强说:“可惜经过十年‘文革’,有很多绳结编法已经失传了。现在最好的绳结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这些文物平时不展出,台湾人为了研究古代绳结编法专门找到大英博物馆,请他们从库房中拿出文物给上面的绳结拍照,回去后再根据照片学习研究绳结的编法。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绳结编织艺术能继承发扬,确实有台湾人的功劳。”
祖传绳编技艺
赵占强,1964年生于北京,因生下来体弱多病,很小就被送到河北安国的外婆家调养身体。“安国是有名的药都,你看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第一次学做买卖就是去安国进药材。我外婆不但懂药材药膳,手还特别巧,在当地很有名气。我的绳结编织启蒙老师就是我外婆。”后来上了学,同学们都在一起做游戏,赵占强却在家里编绳玩儿。这从小的爱好为赵占强成为绳编大师打下很好的基础。
但是有件事令赵占强至今耿耿于怀。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人开始宣传推广中国结,一些台湾商人陆续在内地设厂生产中国结工艺品。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内没有专门从事绳结编织的人,所以都是由台湾人将编法传授给大陆工人,再由大陆工人成批量编织。当有个台湾商人被问及大陆有没有人懂中国结时,他轻蔑地说:“大陆人饭都吃不饱,会编什么结?”这句话深深刺伤了赵占强的自尊心,直至今日,赵占强谈起这件事语气中还带着不平,“80年代的中国确实不富裕,而且经历了十年‘文革’,中国的很多绳结编法都失传了。可他没道理这样讲,因为所谓的中国结就是中国古代服装服饰还有玉佩、扇子这些东西上的配饰,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它的根就在中国!”带着这种不平,赵占强开始潜心揣摩研究中国绳结的编法。
90年代末,经过几年摸索的赵占强终于学习继承了大部分明清传统绳编技法,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创新元素。他从1998年开始办班授课,教人学习中国传统绳编工艺,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绳编工艺技师。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几本绳结工艺的书中,插图上的作品几乎全出自赵占强的学生之手。
2001年,美国、德国、韩国、台湾联合举办“国际绳结艺术交流展”,赵占强的一个香港学生、时任中国证券副总裁的李惠女士听说此事后,请赵占强拿出作品由她送去台湾参展,于是一对精美的黑穗中国结从北京被带到香港,再辗转送去了台湾。展览会上,台湾和好几个国家的绳结专家和绳结爱好者们这才知道,中国内地还保留着最传统最正宗的绳结编织艺术,这对采用中国最传统编法编出的中国结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美。赵占强说:“我编的绳结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的绳结是纯手工制品,编结用的绳子都是我自己用纤维搓出来的。”
那对精美的、传承了正宗的清代绳结工艺的中国结震撼了台湾人,令他们心怀敬佩,辗转恳请远在北京的赵占强写一段话,附在此次展览的绳结艺术品画册上。但是赵占强婉言谢绝了。最终画册上只刊登了赵占强那对中国结的图片和他简短的个人简介。在赵占强看来,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我同意把自己编的东西送到台湾参展,就是想让他们知道,大陆有最正宗的绳结编织艺术。”
好玉配好结
赵占强认为,一门技艺能够流传于世,最根本的是它要实用,没有实用性,即使刻意加以保护也无法长久地流传下去。“玉佩、笛箫上的挂坠装饰,近代女子衣服上的盘扣,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实用东西,所以能一直传下去。‘文革’后很多编法会失传,就是因为那时的服装与物品上不再需要这些结了。如果中国的绳结工艺不在实用性上加以研究和突破,就不会真正的恢复生命力。”所以近几年赵占强一直致力于研究更加实用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绳结:许多精细的中国结扣子被用在时装上,传统编法的绳子用来穿非常时尚的项链手链。
不过有件事让赵占强遗憾至今,那就是没有和外婆学会“盖帘”的编法。“盖帘”由高粱秸或玉米秸编成,可以用来放包好未煮的饺子、包子,以前北方农村也常用它晾晒谷物或当锅盖,现在很多北方家庭还在用。赵占强说:“现在农贸市场上卖的盖帘都是用四根针四根线边串边续编出来的,我外婆当年用一根针一根线就能不间断地编一个盖帘,而且即使放上重东西都绝对不会变形。只可惜我当时年龄太小没学会,外婆一死,编法也就失传了,我到现在都没遇到会用一根线编好一个盖帘的。”
今年的北京国际珠宝展上,一件获得“天工奖”的和田玉手把件的绳结就是雕刻师请赵占强帮忙编的,用咖啡色和金色丝线搓成绳子,再编成结,把和田玉衬得更加洁白而高贵。好马配好鞍,好玉配好结,精美的绳结可以凸显珠宝的气质,更能增添其价值。
编辑/王文娜[email protected]
源于台湾的“中国结”
赵占强,北京著名绳结专家,以中国结制作技艺入选崇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著有《中国结艺》一书。他继承了自明清时期传下来的最传统最纯粹的绳编技法,并将这一技法加以传播发扬。我见到他时,他正在百盛购物中心的工美珍宝馆里编绳。只见他用那双钢琴家般修长有力的手,捏住三根极细的南韩丝,左手在三根丝上轻轻一捻,三根丝顿时被拧成一段呈螺旋状上升的细绳。南韩丝由蚕丝加少量涤纶构成,光洁美丽且有一定弹性,手感也如丝般柔滑,极不易拧成绳子。对于编绳高手来说,两根丝拧成一股绳就非常困难,而把三根南韩丝拧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赵占强拧成的绳子居然比机器编织的还要紧实顺滑,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简直难以置信。
赵占强告诉我,其实“中国结”这个叫法并不是自古就有的。我国自古上至宫廷服饰、玉佩,下到黎民百姓的旗袍、香袋、发簪上处处可见绳结的身影,但是它们的用途与样式不同,叫法也是五花八门,像“盘长”“穗子”“结扣”都是这些绳结的名字。《红楼梦》中有个章节里,宝玉和宝钗的丫鬟莺儿谈论的用各色丝线打的“络子”,也是绳结的一种。直到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陈夏生女士将这些不同编法与叫法的绳结统一命名为“中国结”,还为此编写了几本介绍中国结编织的书。从此,中国结的名字才开始口口相传。
赵占强拿出一个精美的红色绳结,说:“这叫盘长结,是中国绳结编织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形状像佛教八宝之一的盘长,象征回环贯彻,是万物的本源。也有人说它代表佛陀的心脏,盘长结是绳结编织中最重要的基本结之一。”我拿起细看,这个绳结两面相同、左右对称,外观与市面上卖的中国结似乎没什么区别,不过做工要精美许多。
赵占强说:“可惜经过十年‘文革’,有很多绳结编法已经失传了。现在最好的绳结收藏在大英博物馆里,这些文物平时不展出,台湾人为了研究古代绳结编法专门找到大英博物馆,请他们从库房中拿出文物给上面的绳结拍照,回去后再根据照片学习研究绳结的编法。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绳结编织艺术能继承发扬,确实有台湾人的功劳。”
祖传绳编技艺
赵占强,1964年生于北京,因生下来体弱多病,很小就被送到河北安国的外婆家调养身体。“安国是有名的药都,你看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第一次学做买卖就是去安国进药材。我外婆不但懂药材药膳,手还特别巧,在当地很有名气。我的绳结编织启蒙老师就是我外婆。”后来上了学,同学们都在一起做游戏,赵占强却在家里编绳玩儿。这从小的爱好为赵占强成为绳编大师打下很好的基础。
但是有件事令赵占强至今耿耿于怀。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台湾人开始宣传推广中国结,一些台湾商人陆续在内地设厂生产中国结工艺品。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国内没有专门从事绳结编织的人,所以都是由台湾人将编法传授给大陆工人,再由大陆工人成批量编织。当有个台湾商人被问及大陆有没有人懂中国结时,他轻蔑地说:“大陆人饭都吃不饱,会编什么结?”这句话深深刺伤了赵占强的自尊心,直至今日,赵占强谈起这件事语气中还带着不平,“80年代的中国确实不富裕,而且经历了十年‘文革’,中国的很多绳结编法都失传了。可他没道理这样讲,因为所谓的中国结就是中国古代服装服饰还有玉佩、扇子这些东西上的配饰,都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它的根就在中国!”带着这种不平,赵占强开始潜心揣摩研究中国绳结的编法。
90年代末,经过几年摸索的赵占强终于学习继承了大部分明清传统绳编技法,同时还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创新元素。他从1998年开始办班授课,教人学习中国传统绳编工艺,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绳编工艺技师。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几本绳结工艺的书中,插图上的作品几乎全出自赵占强的学生之手。
2001年,美国、德国、韩国、台湾联合举办“国际绳结艺术交流展”,赵占强的一个香港学生、时任中国证券副总裁的李惠女士听说此事后,请赵占强拿出作品由她送去台湾参展,于是一对精美的黑穗中国结从北京被带到香港,再辗转送去了台湾。展览会上,台湾和好几个国家的绳结专家和绳结爱好者们这才知道,中国内地还保留着最传统最正宗的绳结编织艺术,这对采用中国最传统编法编出的中国结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美。赵占强说:“我编的绳结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我的绳结是纯手工制品,编结用的绳子都是我自己用纤维搓出来的。”
那对精美的、传承了正宗的清代绳结工艺的中国结震撼了台湾人,令他们心怀敬佩,辗转恳请远在北京的赵占强写一段话,附在此次展览的绳结艺术品画册上。但是赵占强婉言谢绝了。最终画册上只刊登了赵占强那对中国结的图片和他简短的个人简介。在赵占强看来,作品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我同意把自己编的东西送到台湾参展,就是想让他们知道,大陆有最正宗的绳结编织艺术。”
好玉配好结
赵占强认为,一门技艺能够流传于世,最根本的是它要实用,没有实用性,即使刻意加以保护也无法长久地流传下去。“玉佩、笛箫上的挂坠装饰,近代女子衣服上的盘扣,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实用东西,所以能一直传下去。‘文革’后很多编法会失传,就是因为那时的服装与物品上不再需要这些结了。如果中国的绳结工艺不在实用性上加以研究和突破,就不会真正的恢复生命力。”所以近几年赵占强一直致力于研究更加实用更加贴合时代潮流的绳结:许多精细的中国结扣子被用在时装上,传统编法的绳子用来穿非常时尚的项链手链。
不过有件事让赵占强遗憾至今,那就是没有和外婆学会“盖帘”的编法。“盖帘”由高粱秸或玉米秸编成,可以用来放包好未煮的饺子、包子,以前北方农村也常用它晾晒谷物或当锅盖,现在很多北方家庭还在用。赵占强说:“现在农贸市场上卖的盖帘都是用四根针四根线边串边续编出来的,我外婆当年用一根针一根线就能不间断地编一个盖帘,而且即使放上重东西都绝对不会变形。只可惜我当时年龄太小没学会,外婆一死,编法也就失传了,我到现在都没遇到会用一根线编好一个盖帘的。”
今年的北京国际珠宝展上,一件获得“天工奖”的和田玉手把件的绳结就是雕刻师请赵占强帮忙编的,用咖啡色和金色丝线搓成绳子,再编成结,把和田玉衬得更加洁白而高贵。好马配好鞍,好玉配好结,精美的绳结可以凸显珠宝的气质,更能增添其价值。
编辑/王文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