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的根本宗旨是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并热爱学习,博览群书,从而获得更丰富的知识与感悟。由此可见,课内阅读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内教学中寻找一把“密钥”,打开通往课外阅读的大门,把孩子引向更广阔的天地。那这把“密钥”藏在何处?多少语文老师苦苦求索,而未能遂愿。“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也为此寻寻觅觅,今天才发现这把“密钥”原来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每一堂地地道道的语文课堂中。那就是“读”与“悟” !一切所谓的高深妙论最终还是要回归本真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中。因此我们必须立足课堂,培养扎实的朗读与感悟能力,才能引领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
一、课外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由此可见,课内阅读教学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载体,其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优秀文化食粮的吸收!
其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拓展,是延伸。因此,只有落实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但是课外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学生未必能择优阅读。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精神食粮”,并要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以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而开启这扇大门的“密钥”就是学会朗读与感悟。
二、“读”“悟”相融,共促提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经典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因此引导学生感悟的切入点就在于语言。只有深入语言文字,在字里行间品读→感悟→再品读→再感悟,才能实现语言文字与心灵的融合。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从中我们便可看出朗读与感悟是阅读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形成新的价值取向的过程,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综上所述,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应先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而这种能力如何培养呢?课内阅读教学就是最好的培养平台。作为语文老师,每当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总要问自己,要教什么,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无非是语言文字和人文性。要體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性也必须站在理解把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如何理解把握文章的语言文字还是要从朗读抓起。因为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因此,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是融为一体的。引导感悟,就从朗读抓起。
三、朗读的指导策略
朗读是通过有声的语言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学生个人的阅读情感对于文本意蕴的再创造。唯有让学生充分朗读,有感情地深入朗读,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地充满活力。然而朗读是很讲究的,它讲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其中,文本的细读正是我们应着力训练的重点。然而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它的着眼点及训练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是特别在乎这一点!接下来我就教过的一篇文章《山中访友》为例,谈谈我的朗读指导。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文字优美的散文。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最适合朗读了。教学目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于是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应充分朗读,读通课文,并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理解,或者把喜欢的语段背下来,还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课前的功课做足了,那么课堂最重要的就是指导朗读了。朗读指导好了,其他的就都有了。对于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我是这样设计和实践的。首先,我从课题出发,让学生试着分别用认真、开心、轻轻三种不同的方式练习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妙趣,进而指出朗读的重要性及好处。步入正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练习朗读和引导感悟。
(一)抓住关键字或词,仔细推敲,在反复朗读中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通过比较、替换、琢磨、品味,一步步地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这样对文字的体验、感悟才能实现。如文中“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这个语段,语言是何等的优美,我引导学生抓住“捧、嗅、细数”等关键词,反复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发自肺腑的珍爱之情!另外我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这些关键词换掉,通过对比,感受这些关键词对于抒发文章情感的表达效果。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时常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揣摩品味,那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
(二)细细品读,建构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感悟的翅膀。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体就是想象”。想象就是使词句与具体形象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入交流,是一种再创造。《山中访友》是一篇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文章。文章的描写极为生动,展现了一幅幅访友的情景画面,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指导朗读这个语段时,我引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想象,此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学生的陈述中我能感觉到学生能较形象准确地在脑海中构建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之后,再让学生再次品读语段,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很快地就能随着作者的笔触体会到作者对老桥由衷的赞美和敬佩。在阅读指导当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征,因地制宜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文字信息展开充分的想象,创造出相关画面场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使我们的阅读变得即深刻又生动。 (三)个性化练读,体会文章的个性表达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不但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形式也很有特色。文中不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山中一位位“好友”,而且还运用了反问、排比的句式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访友情趣图,使得山中万物一瞬间变得栩栩如生、灵动飞扬。这一点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段落开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以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这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接着是与山中的一切热切地打招呼。我先引导理解热切的意思,再指导学生用热切的语气朗读。形式丰富多样的充分朗读,激起了学生内心的阅读激情,也使学生对文章颇具特色的表达了然于胸。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交流个性感悟,共同提高
诵读是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也是积累优美语言的最好方法。“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精彩文句的反复诵读,从而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情趣,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深入领悟文章表达的内涵。面对《山中访友》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我们怎能不诵读一番呢?因此在形式丰富多样的朗读中,在步步深入的感悟中,我趁热打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马上进行熟记、背诵,诵读时要整个心灵灌注到对象中去,與对象相契合。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才能真正有效地积累语言,加深感悟。
四、能力迁移,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如果说我们在长期的课内阅读中,一直在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着,并且已经培养了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的阅读方法和能力,也就等于我们帮助学生找到了一把开启课外文化殿堂之门的“密钥”!那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真正步入这座文化殿堂就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认识和语文素养。一个不引领学生读书的教师,是工作的渎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极端重要性,义不容辞地引导运用已经掌握的朗读感悟能力进行广泛的的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引领课外阅读,首先要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再引导学生读什么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征提供阅读书目,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第三就是怎么读的问题。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语文的角度上去读,让学生学会运用读与悟的方法从语言表达、文章内涵、形式特征等方面加以细细品味,并记下自己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有时也可进行优美片段或文章表达手法的仿写。
总之,我们要立足课内阅读教学,努力培养扎实的朗读感悟能力,引领学生学会运用这把“密钥”去开启华光璀璨的课外文化殿堂之门,领略经典名篇的文化精髓。相信这些精彩的语言文字对心灵的呵护和精神的滋养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它将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领略更美妙的情感芳草地,收获更丰富精彩的“精神食粮” !
一、课外阅读指导的必要性
首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由此可见,课内阅读教学只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载体,其终极目标是引领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优秀文化食粮的吸收!
其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拓展,是延伸。因此,只有落实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但是课外书籍五花八门,良莠不齐,学生未必能择优阅读。因此,我们要教会孩子如何选择合适的“精神食粮”,并要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以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而开启这扇大门的“密钥”就是学会朗读与感悟。
二、“读”“悟”相融,共促提高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经典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因此引导学生感悟的切入点就在于语言。只有深入语言文字,在字里行间品读→感悟→再品读→再感悟,才能实现语言文字与心灵的融合。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从中我们便可看出朗读与感悟是阅读的灵魂。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能力的获得必须以自我体验为基础,感悟重在过程,即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且是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形成新的价值取向的过程,从而完成在阅读过程中对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综上所述,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应先培养学生的朗读与感悟能力,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而这种能力如何培养呢?课内阅读教学就是最好的培养平台。作为语文老师,每当面对一篇新的文章时,总要问自己,要教什么,要给学生留下些什么?无非是语言文字和人文性。要體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性也必须站在理解把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之上。如何理解把握文章的语言文字还是要从朗读抓起。因为朗读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课标规定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又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因此,朗读与感悟是相辅相成的,是融为一体的。引导感悟,就从朗读抓起。
三、朗读的指导策略
朗读是通过有声的语言赋予作品以生命,是学生与文本的交流,是学生个人的阅读情感对于文本意蕴的再创造。唯有让学生充分朗读,有感情地深入朗读,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地充满活力。然而朗读是很讲究的,它讲究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其中,文本的细读正是我们应着力训练的重点。然而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它的着眼点及训练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是特别在乎这一点!接下来我就教过的一篇文章《山中访友》为例,谈谈我的朗读指导。它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文字优美的散文。像这样文质兼美的文章,最适合朗读了。教学目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积累优美的语言,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并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于是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时应充分朗读,读通课文,并在感受较深的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或理解,或者把喜欢的语段背下来,还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课前的功课做足了,那么课堂最重要的就是指导朗读了。朗读指导好了,其他的就都有了。对于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我是这样设计和实践的。首先,我从课题出发,让学生试着分别用认真、开心、轻轻三种不同的方式练习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妙趣,进而指出朗读的重要性及好处。步入正文,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指导练习朗读和引导感悟。
(一)抓住关键字或词,仔细推敲,在反复朗读中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训练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通过比较、替换、琢磨、品味,一步步地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这样对文字的体验、感悟才能实现。如文中“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这个语段,语言是何等的优美,我引导学生抓住“捧、嗅、细数”等关键词,反复地朗读,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发自肺腑的珍爱之情!另外我还采用对比的方式,把这些关键词换掉,通过对比,感受这些关键词对于抒发文章情感的表达效果。在平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时常引导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揣摩品味,那么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也就逐渐提高了。
(二)细细品读,建构画面,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感悟的翅膀。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体就是想象”。想象就是使词句与具体形象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是学生与文本的深入交流,是一种再创造。《山中访友》是一篇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文章。文章的描写极为生动,展现了一幅幅访友的情景画面,需要我们仔细品味。如“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指导朗读这个语段时,我引导学生边听录音朗读边想象,此时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从学生的陈述中我能感觉到学生能较形象准确地在脑海中构建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之后,再让学生再次品读语段,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有了前面想象的铺垫,学生很快地就能随着作者的笔触体会到作者对老桥由衷的赞美和敬佩。在阅读指导当中,我们应根据文本的特征,因地制宜的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文字信息展开充分的想象,创造出相关画面场景,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及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使我们的阅读变得即深刻又生动。 (三)个性化练读,体会文章的个性表达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不但语言优美、想象丰富,表达形式也很有特色。文中不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描绘了山中一位位“好友”,而且还运用了反问、排比的句式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访友情趣图,使得山中万物一瞬间变得栩栩如生、灵动飞扬。这一点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体现得淋漓尽致!段落开头“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以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这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接着是与山中的一切热切地打招呼。我先引导理解热切的意思,再指导学生用热切的语气朗读。形式丰富多样的充分朗读,激起了学生内心的阅读激情,也使学生对文章颇具特色的表达了然于胸。
(四)熟读成诵,加深感悟;交流个性感悟,共同提高
诵读是训练语感的有效途径,也是积累优美语言的最好方法。“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引导学生通过对精彩文句的反复诵读,从而感受语言的优美和情趣,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深入领悟文章表达的内涵。面对《山中访友》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我们怎能不诵读一番呢?因此在形式丰富多样的朗读中,在步步深入的感悟中,我趁热打铁,步步为营,引导学生马上进行熟记、背诵,诵读时要整个心灵灌注到对象中去,與对象相契合。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才能真正有效地积累语言,加深感悟。
四、能力迁移,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如果说我们在长期的课内阅读中,一直在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着,并且已经培养了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的阅读方法和能力,也就等于我们帮助学生找到了一把开启课外文化殿堂之门的“密钥”!那么,能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真正步入这座文化殿堂就取决于教师本身的认识和语文素养。一个不引领学生读书的教师,是工作的渎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极端重要性,义不容辞地引导运用已经掌握的朗读感悟能力进行广泛的的课外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引领课外阅读,首先要运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再引导学生读什么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征提供阅读书目,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第三就是怎么读的问题。我们不但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站在语文的角度上去读,让学生学会运用读与悟的方法从语言表达、文章内涵、形式特征等方面加以细细品味,并记下自己读后的收获和感受,有时也可进行优美片段或文章表达手法的仿写。
总之,我们要立足课内阅读教学,努力培养扎实的朗读感悟能力,引领学生学会运用这把“密钥”去开启华光璀璨的课外文化殿堂之门,领略经典名篇的文化精髓。相信这些精彩的语言文字对心灵的呵护和精神的滋养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它将引领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阅读世界,领略更美妙的情感芳草地,收获更丰富精彩的“精神食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