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了解诗意,整体把握诗文的情感基调。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准备:从诗中找出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经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母亲生我、养我,给我们血肉之躯。另一个母亲则让我们的骨子里充满同样颜色的鲜血,还赋予我们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华少年。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块儿走进李少白的诗歌---中华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难理解的生词就同桌互相交流一下;2.把握好节奏,并试着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朗读第一节,圈出这一小节中列举了哪四种事物,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些事物各象征中华少年的什么品质?(学生反馈。);2.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请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3.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3、4小节: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民族风俗?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板书:历史文化) 4.学习第五小节。(1)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五小节。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2)听录音范读,同学合作读;(3)出示课件,看图并思考: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想呢?(生各抒己见。);(4) 这一部分是个过渡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5)作为生活在这个画卷之上的新一代中华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去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5.分角色读第6---8节,对比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铿锵誓言)(1)你能用“不”和“要”仿照第7节写一段话吗?(学生自由写,教师适时指导。);(2)师生合作读第8节。
四、朗读诗歌,升华情感
全班分角色配樂朗诵诗歌。
五、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板书:骄傲、自豪、责任)
教学反思:这首诗歌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具体描述了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自豪之情,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我在教《中华少年》一课的第一小节时,让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读,比老师在讲台上怎么讲,其效果要好得多。我在讲这一小节时,让学生先找出这一小节中出现了哪几种事物,例如: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然后就提问这几种事物各代表了什么品质,接着再让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这样设计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结果不然。学生只是很被动地去读,根本不知道这一小节说什么,更谈不上本节的中心所在,且气氛相当沉闷。看到这种情况,之后的几小节我不再多讲,就让学生读,听录音范读、全班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配合读等形式,这样一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能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各小节中心意思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静下心来思考,究其原因是:1、老师包办得太多了,比方说,这课是以读为主的,老师只需讲明白方法、要点,要求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去领悟各小节节的意思或情感;2、课堂评价语欠丰富,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读得好时,老师应当使用各种课堂评价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准备:从诗中找出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并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同学们,经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两个母亲。一个母亲生我、养我,给我们血肉之躯。另一个母亲则让我们的骨子里充满同样颜色的鲜血,还赋予我们共同的名字,那就是中华少年。今天,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块儿走进李少白的诗歌---中华少年;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难理解的生词就同桌互相交流一下;2.把握好节奏,并试着体会一下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
1.朗读第一节,圈出这一小节中列举了哪四种事物,和同桌讨论一下这些事物各象征中华少年的什么品质?(学生反馈。);2.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请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3.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3、4小节: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以及民族风俗?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板书:历史文化) 4.学习第五小节。(1)指名一位同学朗读第五小节。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2)听录音范读,同学合作读;(3)出示课件,看图并思考: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什么感想呢?(生各抒己见。);(4) 这一部分是个过渡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5)作为生活在这个画卷之上的新一代中华少年,我们应该怎样去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5.分角色读第6---8节,对比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板书:铿锵誓言)(1)你能用“不”和“要”仿照第7节写一段话吗?(学生自由写,教师适时指导。);(2)师生合作读第8节。
四、朗读诗歌,升华情感
全班分角色配樂朗诵诗歌。
五、总结全文
本文是一首诗歌,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板书:骄傲、自豪、责任)
教学反思:这首诗歌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具体描述了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的自豪之情,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我在教《中华少年》一课的第一小节时,让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诵读,而且用不同的方式读,比老师在讲台上怎么讲,其效果要好得多。我在讲这一小节时,让学生先找出这一小节中出现了哪几种事物,例如: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然后就提问这几种事物各代表了什么品质,接着再让学生读。我以为自己这样设计这个环节能达到本课的教学目的,结果不然。学生只是很被动地去读,根本不知道这一小节说什么,更谈不上本节的中心所在,且气氛相当沉闷。看到这种情况,之后的几小节我不再多讲,就让学生读,听录音范读、全班读、男女生读、分组读、师生配合读等形式,这样一读,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能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各小节中心意思学生也明白了。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别呢?静下心来思考,究其原因是:1、老师包办得太多了,比方说,这课是以读为主的,老师只需讲明白方法、要点,要求就行了,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读去领悟各小节节的意思或情感;2、课堂评价语欠丰富,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读得好时,老师应当使用各种课堂评价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课堂驾驭能力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