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以新的面貌和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改高中“美术欣赏”课为“美术鉴赏”课,旨在要求高中生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统的学习,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应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鉴别的过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地探索这一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在美术鉴赏课中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心、动情的鉴赏习惯,让学生“动”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理解作品深邃而复杂的作品内涵,培养学生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下面结合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具体阐述这一教学过程。
一、动眼观察
有科学家研究表明,人在获取的信息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依靠视觉观察所取得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既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观察,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猎取较多的信息。
二、动口描述
让学生动口描述,是在学生动眼观察后,将作品中所直接看到的东西进行陈述。在这一阶段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只需概括地说出主题或叙事内容,指出显而易见的形象,辨认构成的材料、工具等,以客观的语言来描述所见,取得对作品初步的印象,使学生产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如《韩熙载夜宴图》一画,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学生描述:
师: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韩熙载是画中的哪一个人物?
生:众人在观看唱舞表演。韩熙载是画中戴乌纱的。
师:画面上有几部分情景?韩熙载出现过几次?
生: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每个部分用家具、屏风等巧妙地分开,又使场景互相联系。韩熙载出现过五次。
师:这幅画的色彩和技法有什么特点?
生: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不失优雅,采用了工笔重彩的手法,画面细腻、艳丽、富有装饰性。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
三、动脑诠释
学生要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诠释所见形象,其主观的诠释需根据眼见的客观事实。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把客观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式、形式来表现的?
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一是从内容途径上去探究,二是从形式的角度去探究。我们都清楚,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如《韩熙载夜宴图》表现的是五代时期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听歌艳舞、主客糅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的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当时红舞伎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娱的心态。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真、具有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
四、动心体验
即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但由于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都会有差异,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将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应让学生忠实地发表自己的情绪体验。如《韩熙载夜宴图》一画,主人公出现了几次?他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韩熙载是画中头戴高帽、面有长髯的人,他在画中出现了五次,但表情始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为了逃避迫害,他不得不纵情酒色。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等,在场的每个人物,不论表现出何种姿态,都被迷人的音乐所陶醉了。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么舞”,韩熙载亲自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韩熙载虽然亲自击鼓助兴,但他自己并不愉快,相反他却流露出一种闷闷不乐的样子,这正反映了韩熙载内心深深的矛盾和抑郁。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端坐床上休息,韩正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惟独韩熙载一人独思。他始终流露出一种沉郁寡欢的表情,这正反映了韩熙载在南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寄情声色的矛盾心理和内心的苦闷。
五、动情甄别
即要求学生判断作品的价值,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甄别作品的优劣得失,辨析视觉语言效果是否适当传达了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物质材料特性等等。这一过程是要求学生经过理性分析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环节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判断,让学生“畅述心曲”、“直抒脑臆”。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欣赏、诠释、体验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会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由于学生受经验、认识能力所限,有些评价也许幼稚、肤浅或不全面,但只要是认真的,是真实的体验,教师都应给予尊重和认可。
一、动眼观察
有科学家研究表明,人在获取的信息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依靠视觉观察所取得的。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既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观察,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视觉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动眼观察,从美术作品上猎取较多的信息。
二、动口描述
让学生动口描述,是在学生动眼观察后,将作品中所直接看到的东西进行陈述。在这一阶段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只需概括地说出主题或叙事内容,指出显而易见的形象,辨认构成的材料、工具等,以客观的语言来描述所见,取得对作品初步的印象,使学生产生对作品的好奇心。如《韩熙载夜宴图》一画,教师可以这样提示学生描述:
师: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韩熙载是画中的哪一个人物?
生:众人在观看唱舞表演。韩熙载是画中戴乌纱的。
师:画面上有几部分情景?韩熙载出现过几次?
生:听乐、观舞、暂歇、清吹、散宴,每个部分用家具、屏风等巧妙地分开,又使场景互相联系。韩熙载出现过五次。
师:这幅画的色彩和技法有什么特点?
生:这幅画的色彩鲜艳又不失优雅,采用了工笔重彩的手法,画面细腻、艳丽、富有装饰性。作品的艺术水平也相当高超,造型准确精微,线条工细流畅,色彩绚丽清雅。
三、动脑诠释
学生要在动眼观察、动口描述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力诠释所见形象,其主观的诠释需根据眼见的客观事实。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先把客观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将各种现象综合起来,成为整体的感性的经验,大胆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探究美术家通过作品所表达的观念。教师可以提出的问题是:作者表达了什么?他是用什么手段、方式、形式来表现的?
探究作者所要表达的观念,一是从内容途径上去探究,二是从形式的角度去探究。我们都清楚,有什么样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形式。如《韩熙载夜宴图》表现的是五代时期南唐大臣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历史情形,细致地描绘了宴会上弹丝吹竹、听歌艳舞、主客糅杂、调笑欢乐的热闹场面,又深入地刻画了主人公超脱不羁、沉郁寡欢的复杂性格。最出色的还是主人公韩熙载的刻画,举止、表情更显露出他复杂的内心。一方面他在宴会上的宾客觥筹交错、不拘小节,如亲自击鼓为当时红舞伎王屋山伴奏、敞胸露怀听女乐合奏、送别时任客人与家伎厮混,充分反映了他狂放不羁、纵情声色的处世态度和生活追求;另一方面又心不在焉、满怀忧郁,如擂鼓时双目凝视、面不露笑,听清吹时漫不经心与对面侍女闲谈,这些情绪揭示了他晚年失意、以酒色自娱的心态。画家塑造的韩熙载,不仅形象逼真、具有肖像画性质,而且对其内心挖掘深刻,性格立体化,可以说真实再现了这位历史人物的原貌。
四、动心体验
即对作品造型、构图、色彩、质材、肌理、线条等画面形式和内容进行自我体验。美术在很大程度上说,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仅凭教师的口头传授,而没有学生亲自参与和体验,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新修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中,鼓励学生用文字描述、表演造型等多种方式表达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但由于个人的感官能力、经验及喜恶都会有差异,每个人对艺术作品的体验将会带有个人的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事,教师不必强求学生所感相同,应让学生忠实地发表自己的情绪体验。如《韩熙载夜宴图》一画,主人公出现了几次?他在做什么?他的表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韩熙载是画中头戴高帽、面有长髯的人,他在画中出现了五次,但表情始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他的内心是非常苦闷的,为了逃避迫害,他不得不纵情酒色。首段“听乐”,韩熙载与状元郎粲坐床榻上,正倾听教坊副使李家明之妹弹琵琶,旁坐其兄,在场听乐宾客还有紫微朱铣、太常博士陈致雍、门生舒雅、家伎王屋山等,在场的每个人物,不论表现出何种姿态,都被迷人的音乐所陶醉了。这种出色的心理描写达到了极其传神的境界。二段“观舞”,众人正在观看王屋山跳“六么舞”,韩熙载亲自擂“羯鼓”助兴,好友德明和尚不期而遇此景,尴尬地拱手背立,韩熙载虽然亲自击鼓助兴,但他自己并不愉快,相反他却流露出一种闷闷不乐的样子,这正反映了韩熙载内心深深的矛盾和抑郁。三段“暂歇”韩熙载与家伎们端坐床上休息,韩正净手。四段“清吹”,韩熙载解衣盘坐椅上,欣赏着五个歌女合奏。五段“散宴”,韩氏手持鼓槌送别,尚有客人在与女伎调笑,惟独韩熙载一人独思。他始终流露出一种沉郁寡欢的表情,这正反映了韩熙载在南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寄情声色的矛盾心理和内心的苦闷。
五、动情甄别
即要求学生判断作品的价值,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甄别作品的优劣得失,辨析视觉语言效果是否适当传达了主题内容、作者的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物质材料特性等等。这一过程是要求学生经过理性分析后,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一环节要尊重学生对作品的判断,让学生“畅述心曲”、“直抒脑臆”。常言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学生自己的欣赏、诠释、体验和讨论,学生对美术作品会见智见仁,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和评价。由于学生受经验、认识能力所限,有些评价也许幼稚、肤浅或不全面,但只要是认真的,是真实的体验,教师都应给予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