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集团董事局主席陈锦石的逆袭慈善人生

来源 :环球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里出来的泥瓦匠,皮肤是粗糙的,语言也是粗糙的。说话不会拿腔拿调,形体动作也是粗犷的。皮肤粗糙的人,却有细腻的心思。”这是讲述中南集团三十年发展的《基石》一书中,开篇的文字描述。
  196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中南村的陈锦石,就是那个”农村里出来的泥瓦匠”。
  1988年,26岁的陈锦石带着28个人,从一砖一瓦开始,从无到有,堆砌出今天这个足迹遍布五大洲、总员工10万余人、位居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强、位居2019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20强第17位的大型,上市公司。
  在陈锦石出门讨生活的那个年代,整个中国都很穷,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像陈锦石这样艰辛奔波的泥瓦匠、建筑工,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为什么是陈锦石?不仅没被生活重压压垮,成为不知名的茫茫建筑大军中的一员,反而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为什么穷孩子出身的陈锦石,能够带领集团持续不断做慈善,并连续九年荣获中国十大慈善企业称号?捐赠额能达10亿元?
  在网络上那些对于陈锦石人大代表这个身份更有兴趣的报道资料中,并不能找到完整答案。
  带着疑问,近日《公益时报》来到位于海门常乐镇的中南集团“老”总部大楼——中南大厦,面对面采访了中南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陈锦石。希望通过《公益时报》的采访,在梳理清楚陈锦石本人的事业和慈善脉络的同时,也可以窥得那一一个年代致力于慈善的企业家们的心路历程。
  "老板平日在这里办公。”中南集团的工作人员告诉我。
  眼前的中南大厦高耸入云,四周则是一望无垠的江海大平原,没有一座与之匹敌的高层建筑一这座宏伟壮观的大楼,彰显着中南集团在当地独一无二的地位。
  吃苦
  这座15层的常乐老总部建于2003年,现在的常乐老总部里略显冷清,在等待陈锦石出来时的房间里,大鱼缸制氧机嗡嗡作响的声音很是刺耳,房间里弥漫着一种潮湿的味道一一这座大楼毕竟经历了17年风雨。但在当年,里面视频会议、监控、安防系统等高科技系统一应俱全,是技术先进的智能化办公楼。
  中南集团的业务遍及全国20多个省份及澳大利亚、阿尔及利亚等海外市场,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94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9位。如此身价的一个老板,喜欢在一个不起眼的镇子上呆着,应该是个念旧和低调的人,记者猜想。毕竟中南集团目前在海门有更新、更气派的总部大楼,在上海的繁华地段也有办公室。
  到了约定时间,主角出场。眼前的陈锦石高大强壮,皮肤黝黑,长相憨厚敦实,和你交谈时,语速不疾不徐,谈吐沉稳。
  陈锦石带领的中南集团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各个雨急风骤的阶段,是什么让他可以带领企业经历时代的大风大浪,最终安全着陆?
  “是吃的苦磨练出的坚强意志。”
  陈锦石自言,有多苦?“'苦海,火海,大风大浪’,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有三个兄弟姐妹的陈锦石排行老三。陈锦石两岁时没了父亲,母亲一个人拉扯四个孩子长大,艰辛可想而知。没有父亲庇护的陈锦石,受到诸多欺凌,一直挣扎在社会最底层。因为家里穷,他从11岁开始要了两年饭。为了生存,“打过渔,耕过田,捡过废品,学过小手艺,做过小买卖”吃尽苦头。
  1988年的春节刚过,陈锦石带着5000元錢,领着28人的施工队伍到达山东东营工地上,"寒风刺骨,贫困交加”。陈锦石住过用麻袋包摆成的地窝窝、铁皮板房、帐篷,冬天凛冽的寒风呼啸一宿后,早上醒来发稍上全是冰渣。但是苦头吃尽的陈锦石,绝不沉沦,始终相信通过奋斗可以改变命运。
  奋斗
  从南通机场打车去往海门的路上,路过有中南独特标志的楼盘时,对司机师傅顺嘴提了下“中南”。作为当地人的司机师傅对“中南”开发的楼盘赞不绝口,“中南”意味着品质。夸完后,司机又意犹未尽地说,中南老板的发家,靠的是在当地有关系的老丈人。
  "当地对老板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传闻。"中南集团的员工笑着告诉记者,这些传闻都很离谱,其实老板娘家也只是个当地普通家庭。
  《基石》一书里,有诸多陈锦石苦难经历的细节描写,里面也提到他的爱人陆亚行。这个在外界传言中有背景的女人,在陈锦石到东营忙不过来时,毅然辞掉搪瓷厂的工作,因为孩子没人照顾,从海门带着只有三岁的女儿到了工地上,风餐露宿,住地窝窝和陈锦石同甘共苦。
  陈锦石在苦难中锻炼了不服输的意志。“为什么别人能行,自己就不行?”失败了不怕,找出原因,继续行动,通过奋斗,改变命运。
  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陈锦石带领的团队也形成铁军精神:踏遍千山万水搞建筑,依靠千军万马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创事业,说尽千言万语争项目,历尽千辛万险谋发展。
  东营、潍坊、济南、青岛……越来越多的地方留下了陈锦石的建筑足迹。多年的经验让陈锦石意识到,外面的世界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自己的家乡必然也要迎来大发展。带着已经"出去看看”了的胸怀,2000年,陈锦石毅然将公司总部从青岛迁回常乐镇。
  “中南创业初期为赚钱,后来为事业而把企业做大。今天,把企业做大则是一种责任,对员工、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陈锦石说。
  学习
  "危机总是在猝不及防的时刻骤然降临,幸存下来的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对变化作出最积极反应的种群。”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如此表述。
  在接受采访时,陈锦石挂在嘴边的有四个高频词——“累””痛苦”“学习"“变革”。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2013年开始,公司每年派相关人员对外学习考察。陈锦石邀请清华、北大、复旦大学的教授给管理层上课,组织管理人员去读清华大学MBA进修班,自己则读了复旦大学的EMBA。他目前还是香港城市大学的DBA(工商管理博士)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客座教授。   陈锦石的身上体现了企业家的永不服输、善于学习创新、敢想敢干的特质。陈锦石非常谦虚,认为中南集团目前的规模,只是“阶段性的成果”而能取导“阶段性成果”的原因之一就是“靠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并不断地给自己设立苛刻的目标,不断地去颠覆自己。"
  陈锦石否认自己身上有天生的企业家的基因,认为能成功,靠的是后天的奋斗,靠的是紧跟时代趋势,与国家共成长。
  责任
  “见到别人落难,自己就心酸。
  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不公平的命运斗的这数十年,难能可贵的是,陈锦石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一种朴素的对受苦者悲悯的情怀:把企业做得越大,对社会的捐助越多。“自己小时候吃那么多苦,让那么多人瞧不起,太自卑了。所以希望自己有条件了,尽量帮人家。陈锦石不希望穷人再受苦,再有自己当年的遭遇。
  而为了更系统和规范地从事慈善,2011年,中南集团设立了江苏中南慈善基金会,成为江苏首家成立慈善基金会的民营企业。截至目前,基金会在扶贫、救灾、资助教育、新农村建设等诸多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为自己受苦的过往,而对穷人有先天的一种同情心和同理心。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更是因为“没有国家政策,没有地方支持,就没有中南的今天”。陈锦石很清楚,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中国的经济发展,就没有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的繁荣,更没有中南集团今天的成就,中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缔造出来的。
  "地方政府的支持扶持力度很大,我们那个时候很盲目,就是靠地方政府不断的辅导支持才成长的。"对于回报社会、回报当地,在陈锦石看来是一种义务。陈锦石对村里的青壮男丁进行培训以使其更适应社会的工作需求,并在村里成立蔬菜合作社,大力发展村办企业。
  另外,作为人大代表,陈锦石也积极建言献策,参政议政,提出关注民生、为民营企业谋发展的议案,呼吁民营企业应该得到更多的支持和重视,努力承担起作为人大代表的责任。
  “人活着,最重要的是要做有意义的事。对我来说,做任何事情,不求留名,不求留史,但求做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人。对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合作伙伴负责。陈锦石语气柔和而又充满力量地告诉《公益时报》。
  当问到希望外界怎么评价自己时,陈锦石表示,外界看自己是普普通通的实干家就够了,一名普通的、实干的企业家。“虚名没意思,要了有什么用?我是农民起家的,要那么高调干嘛?"陈锦石感慨,凡是高调的时间都不长,"或者10年、20年、50年,早晚都会出问题。普普通通,扎扎实实,低调务实有什么不好?”
  对话陈锦石成功靠后天奋斗《公益时报》:去年年底,你作为中南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荣获"第七届江苏省优秀企业家”称号。能获得这个称号的原因是什么?
  陈锦石:这是中南32年奋斗的成果。中南在取得成功后,也为社会作出了很多贡献。我能获得这个称号,表示中南32年的发展得到政府和社会的肯定。
  《公益时报》: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是天生具备企业家的那种基因么?
  陈锦石:不是天生的。天生哪有那么聪明?还是靠后天不断地去改革、转型、颠覆自己。错了就改,没有天命。
  《公益时报》:人生的哪些经历,对于你性格的塑造有重要影响?
  陈锦石:我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两岁就没有了父亲,母亲拉扯着我们兄弟姊妹4个。家里太穷了,整个国家也很穷,我们没有父亲就更穷、更苦,受到了很多欺负,过了很多受煎熬的苦日子。
  我长大后,懂事了,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种地、要饭、捡垃圾、做小工学徒。虽然很苦,但是磨练了一个人的意志:能吃苦耐劳的意志,能奋斗干事情的意志。
  1978年的10月25号,16岁的我离开家,出去做学徒打工,学到很多东西。18岁到了大庆油田,在那里做瓦工、盖楼,做建筑工人。在那待了6年半,一直到1985年6月份。那里极苦,环境恶劣,但这是对我人生的锻炼。让我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和追求。
  后来我又到了南京。之后,中建八局四公司以当地政府派遣队伍的方式合作承建了东营新市政府的开发建设。我又到了山东东营,那个时候,我看到了东营政府的发展。
  那个时候,政府不停地进行改革开放的宣传,邓小平不断地讲话,中央不断地讲话,地方政府不断地鼓励。国家开始全面搞基础设施建设。自己就待不住了,就想干一番事业。1988年,我按照国家政策自己成立小包工队,开始创业。
  《公益时报》:当初像你这样的建筑工人有成千上万,但是像你这样能成功的不多。
  陈锦石:中南今天取得阶段性成果也是属于大浪淘沙。公司和个人不断在大风大浪中历练锻炼,不断去追求,不断去完善提高,不断地去转变,颠覆自己,不断给自己设立苛刻的目标。
  要意志坚强,天塌下来也不能怕;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要善于谋划,善于策划,善于民主听取大家的意见;要用好人,用能人。
  活不下去就学习
  《公益时报》:对自己和公司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事情有哪些?
  陈锦石:从1989年到1991年,很苦,活不下去了。经过痛苦的挣扎,不断去改变、分析、找原因,觉得要更加开放,要更好地利用老乡关系去接任务,要懂得管理,想办法引进懂得管理的人;要去筹集资金,搞战略投入。这是第一个阶段。活不下去了,就不断去反思。
  1995年公司已经像样了,小名气也有了。内部的各种矛盾来了。当时员工有两三千人,很多员工认为,我们已经那么苦,你还要想发展,还要投钱?当时,我们干了很多工程,但是房地产商不给钱,我们就自己想办法。1997年开始策划,到了1998年开始进入房地产领域。
  在2004年以前,员工有七八千人,房地产做得也很一般,有的赚钱,有的不赚钱,有的还亏本。各种矛盾也都来'了,金融危机,市场不断变化,国家政策调控变化,压力非常大。面对这种情况,就走出去,带员工到世界各地去学,请专家给员工上课,同时引进人才。这个时候的斗争也能很大,天天争论,企业内部矛盾重重。
  2005年中南拿到了南通新城区CBD特大项目,总投资将近200个亿,压力非常大,每天都面临企业倒闭,面临被压垮。我一个人里里外外指挥,调配公司所有资源,还是很苦的,花了一年半才把这个项目理顺,后来又通过这个项目发展了很多其他项目。
  《公益时报》:为什么是你能够拿到这个大的项目?
  陈锦石:我敢做是因为看好国家的发展,看到了南通的未来。我过去的几十年,建设了大庆胜利油田、东营市政府、济南的国际会展中心、青岛的市政府二期工程等,所以我就知道,我们南通也同样会建得很好。南通那个时候比别人发展得慢。所以别人不敢做,我敢做。
  我拿了那个项目后,房地产项目直线下跌。苦啊,压力大。我这一生,都是在苦海里长大的。面对危机,就动脑筋想办法,不停地学习,把所有资源整合起来,把员工的积极性全部都发挥出来,寻求各种对策。
  回报社会是责任
  《公益时报》:不停学习,寻求各种对策,是不是公司一直在调整?现在哪些企业是中南学习的目标?
  陈锦石:企业一直在改革。以前要一年改两次,现在稳定了,不断地组合、调整、改革、转型、提升。小企业有小企业管理方法,中企业有中企业管理方法,大企业有大企业管理方法,到了特大企业,有特大企业的管理方法。
  现在中南不能盲目地学哪个企业,要自己做自主的研发和研究。
  《公益时报》:中南的发展一直在和慈善同步进行,你是怎么想到要去做慈善的?
  陈锦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自己小时候吃那么多苦,那么穷,让那么多人瞧不起,太自卑了。所以希望自己有条件了,尽量帮人家。第二,为了回报社会。没有中央国务院英明決策的改革,不可能有中南的今天,中南是政府的改革开放缔造出来的企业。回报社会是中南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公益时报》:从朴素的捐助情怀到成立基金会,从本能做慈善到专业做慈善,成立基金会时是怎么想的?未来对基金会的规划是什么?
  陈锦石:成立基金会是要规范慈善行为,像模像样地去做。以前我们做得不规范,今天捐点钱,明天捐点钱,仅资助的学校,就有三四十个。现在觉得还是将慈善资源聚焦一下比较好,不要满天飞。所以,未来对基金会的战略也进行了调整。
  本篇整理自环球网
其他文献
太阳能电池能够有效利用新型清洁、可靠、可持续、安全的绿色太阳能能源,是新能源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具有低成本、低耗能、可弯曲、易大规模生产等特点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基于有机-无机杂化卤化铅钙钛矿材料的太阳能电池由于其优异的能量转化效率成为未来替代无机太阳能电池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器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存在的光敏层材料稳定性不佳和器件工作稳定性不高等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工业化应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光生电子的有效分离、转移和传输过程是决定电池器件性能的关键,对于这些
随着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称"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更加接近真实,尽管清晰拐点尚未到来,但全球金融市场截至目前的表现仍颇为镇定。  对于尚在变化中的疫情,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市场的表现?对于新冠肺炎这类重大冲击,中国政府和监管层应该如何应对?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全球性挑战,我们需要怎样的全球合作?  围绕这些问题,第一财经记者独家专访了诺奖得主,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拉尔斯·彼得·汉森(LarsPe
期刊
2月18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王家瑞到会机关和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调研指导工作,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好党中央各项部署要求,坚定必胜信心,统筹做好加强疫情防控和推进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杭元祥,党组成员、副主席井顿泉、于群,党组成员、秘书长李松武分别参加有关调研活动。  在中国宋庆龄基金
期刊
这是一张遍布全国的庞大网络。从地下到网上,从东南到西北,从城市到乡村,从森林到戈壁……伴随着巨量的金钱,野生动物通过这张网络,被运送到食客嘴边。  我国正在全方位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尽管中间宿主还未完全确定,但和2003年的SARS一样,这次疫情的病毒来源也指向野生动物。  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悲剧却再次上演。人们担忧的是,我们会不会第三次踏入这条河?  线上“野味帝国”  "20
期刊
这是钢铁业最接近“达达主义”的作品。蒂森克虏伯(ThyssenKrupp)位于美洲的钢铁工厂横亘了两座大陆。它的一半在巴西东南部里约热内卢风景秀美的圣克鲁斯湾。人工开凿的运河从这里蜿蜒入海,并连接码头、电站和铁路。这里集合了人类对古老冶金术的所有智慧,数千台摄像机和传感器监控生产,难得一见的昂贵设备在此相互连接,管道和传送带织成一张令人眩晕的网。  网上流动的是淡水河谷(Vale)公司从不远处用火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各地纷纷延长春节假期,减少人员聚集,广大外贸企业原有的开工节奏面临调整。连日来,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密集出台支持政策,广大外贸企业也制定新的生产经营策略,积极沟通海外客户,将疫情对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作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之中。中国外贸企业临“疫”不乱稳出口,既体现出中国应对疫情举措有力,又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经济平稳前行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2月5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疫情防控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保障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疫情防控相关法律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疫情防控的法律制度较健全完备记者:面对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如何做到依法有效防控疫情?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研
期刊
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党中央十分关心老城区和棚户区改造,就是要让大家居住更舒适、生活更美好,解决好大家关心的实际问题,让大家住在胡同里也能过上现代生活。  ——习近平  72岁的朱茂锦是地道的老北京,住在前门街道草厂四条胡同,有个和和美美的大家庭:他和老伴儿,女儿女婿一家,三代同堂;外甥、侄外孙
期刊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公益广告、公益歌曲、公益短视频等短平快的特色优势,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普及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知识,增强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和社会信心,积极反映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在主阵地、主渠道的主力军作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凝聚起众志成城抗疫情的强大力量
期刊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脱贫摘帽,摆脱穷日子、住上新房子,日子越过越甜。  脱贫只是起点,并非终点。记者采访了5位刚刚摘帽的脱贫户,请他们谈谈今年的新打算。  有的要继续搞产业,喂羊、种核桃,鼓足干劲致富;有的要发挥一技之长,或扩展自家店面,或好好打工挣钱;有的觉得,自己脱贫'了还不够,还要带动其他村民一起脱贫……脱贫了,还要抓紧奔小康哩!  乡亲们有这个心气儿,各级党委政府还将继续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