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政策建议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chen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低碳经济综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概念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该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低碳经济是是一种经济形态,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GDP或附加值比较高;二是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在农业社会(现在世界上很多最不发达的国家仍基本处于农业社会),人们非常贫穷,很少有商品能源的消费,也很少有碳排放,尽管社会产出并不高,但相对于无穷小的碳排放,表现出的碳生产率非常高。但这并不是我们所理想的低碳经济状态,因为其社会发展水平很低。到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劳动力比较密集,社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个阶段,虽然商品能源的消费仍然较低,但碳生产率相对于农业社会已经下降了很多,也还不是低碳经济。今天的中国正处在资本密集型工业化阶段,居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能源密集度高的基础设施、居民住房和高耗能的耐用消费品如汽车的投入和消费增长快、规模大,因而碳排放非常高,相对来说碳生产率较低,这也不是低碳经济。只有到了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工业化阶段,整个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工业),人文发展水平、碳生产率都非常高,才进入低碳经济的形态。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带来收益,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低碳经济有更高的投资回报率。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大势所趋。应对全球气温上升是低碳经济概念提出的最直接的原因。高碳经济导致的全球气温上升以及诸多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许多科学家认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原因。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为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保卫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发展低碳经济已为国际国内所重视和关注,作为能源消耗和生产大国,我国更是义不容辞。
  2.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粗放性使用导致的不可持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量,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需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以促进我国经济结婚和工业结构的升级。一方面,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能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从而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
  3.增强国际竞争优势的有利途径。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途径。一方面有利于实现缓解当地污染物、保护当地环境完整性的目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减轻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减少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不仅可以开展国际合作,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创新和先进技术的研制,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可见,低碳经济的推广,在有利于我国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同时,亦增加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而且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低碳经济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可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及法律保障体系。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是政府主管部门或企业关注的事情,更需要各利益相关方及至全社会的广泛参与,能过转变发展观念更新、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等重要途径,积极地借鉴、吸收、消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中国已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行动规划、方针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将发展低碳经济纳入中国“十二五”规划,开成一个具有国家意志的可操作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2.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首先,近期中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中国现在是工业排放量占大头,交通和建筑类排放较小。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住房面积越来越大,住房品质越来越高,如果我们效仿欧洲的零排放建筑,在建筑节能这块将有很大潜力。在电力方面,可以通过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使单位度电的排放量降到最低。在交通运输领域,航空交通耗费的燃油量比地面交通高很多:与低效率的小汽车相比,高出一倍以上;与大容量的公交,与高速铁路相比,至少高出三倍、四倍,可以通过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不但可以提供便捷的服务,替代航空交通工具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排放量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至五分之一。其次,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并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很丰富,相当一部分已经商业化。例如太阳能热水器,农村的小沼气,运用得很普遍;水电、部分发展较好的风电等,也非常有竞争力;中国每年所利用的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能,折合标煤约三亿吨,如果每年的商品能源消费总量是30亿吨,生物质能占了10%。已经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可以进一步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两种技术现在都在运行。
  3.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加快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在国际碳交易市场,发达国家围绕碳排放,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银行贷款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而中国碳交易市场还停留在项目层面上。因此,加强碳金融研究,鼓励碳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构建我国的碳金融体系是当务之急。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办理碳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必须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低碳企业在证券市场上融资,为低碳企业上市建立“绿色通道”,同时可以考虑允许符合发债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以获得债券市场的资金支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低碳经济领域。
  四、结语
  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原因首先不能离开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全球气候的变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已经开始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刻不容缓,通过合理自主地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产业和低碳经济,进而打造低碳生态国家,为我们的碧水蓝天,为子孙后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他文献
1、2014年行业保费、投资和资本均呈现改善趋势。2、养老保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提升业务发展空间。   2014年,行业保费、投资和资本均呈现改善趋势。权益仓位的稳定、定存占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北京市要实行城市开发建设重点的战略转移,构建“市中心区—绿化隔离带—边缘集团—卫星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
Editor’s Note: Most recently, ten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have triggered heated debates on whether 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weakened or not. The increased frequenc
期刊
期刊
在实验课上,常常看到一些同学“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一手拿仪器,一手拿课本,看一下课文,做一步实验,边看边做,十分紧张,但实验速度却不快,效果往往也不好,这是为什么呢?  和写文章要先学会遣词造句一样,要想做好化学实验,首先要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是由一个个基本操作组成的,严格而规范的基本操作,是得到鲜明的实验现象和准确的实验结果的前提,是避免一切意外事故的保证。因而,我们要重视实验操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石,事关全党全国的生死存亡.只有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强化“为民”意识,才能推进党的形象建设向纵深发展.全体党员同志必须坚定理
随着营改增工作的开展和我国的税制改革,物流企业作为营改增试点之一也受到了重大影响,在营改增最初的两年里出现实际税负增加的情况,造成企业效益的下降。目前虽然这种情况
我国税收法规对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作出了不同于月工资的规定,采用了全额累进税率的计税方式,形成了一些多发少得的税收“陷阱”;同时,在全年工资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如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液压系统的控制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通常利用试凑法,通过长时间的试验,不断修改,得到相关的控制参数,进而提高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