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是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控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针对如何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本文从“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目标意识”三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和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师生互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成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施新课改之后的时间里,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极强的新鲜感。然而,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计算机几乎从奢侈品变成了必备品,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也愈发减少。如何重新唤起学生对计算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值得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比较小,他们的认知以感性思维为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有足够的交流与沟通,决定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如果教师一直自顾自地讲课,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当作一个机械的知识容器,不断地进行灌输,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能动性,帮助学生获取、发现、探索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思维、情感等。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电脑新朋友”时,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笔者提出: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了,那么我们主要研究什么事物呢?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两个盒,小小老鼠旁边卧,每天把它点一点,世界新闻全出现”,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了吗?学生:是电脑。笔者:没错,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大家就来认识电脑这个“新朋友”吧!接着笔者又提出:利用电脑都能做些什么呢?电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点评和讲述,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最后进行课堂小结。通过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程度,在课堂上变得活跃善学,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之路的最佳教师,它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精神动力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笔者在教学“书写环保倡议书”时,就先让学生观看了关于环保的视频,并且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了一组环境污染的照片,接着笔者提出:“同学们,你们看地球母亲变得如此伤痕累累,真令人难过呀!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地球母亲贡献力量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了相关的Word知识,并且要求学生自己书写一份环保倡议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
三、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目标意识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给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整堂课围绕任务展开,最终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自学能力和精神,同时学生们圆满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進一步的学习提供动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件之家在哪里”时,就为学生布置了寻找文件之家、改进文件查看方式、搜索具体文件等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去完成这些小任务,同时笔者在其中穿插具体操作知识的讲授,知识讲解结束的时候,学生的任务也完成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从整体上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可以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且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秩序井然,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确,有助于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追求和理想。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强化专业技能,探索更合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丽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52):137-137.
[2]强有冬.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实施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92-93.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师生互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基础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更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成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实施新课改之后的时间里,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出现,给学生带来了极强的新鲜感。然而,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计算机几乎从奢侈品变成了必备品,学生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也愈发减少。如何重新唤起学生对计算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值得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深思。
一、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小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比较小,他们的认知以感性思维为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大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是否有足够的交流与沟通,决定着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如果教师一直自顾自地讲课,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当作一个机械的知识容器,不断地进行灌输,必定会造成学生的厌烦,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增强师生间的互动,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为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充分发挥师生关系的能动性,帮助学生获取、发现、探索知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技能、思维、情感等。
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电脑新朋友”时,就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首先笔者提出: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了,那么我们主要研究什么事物呢?老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四四方方两个盒,小小老鼠旁边卧,每天把它点一点,世界新闻全出现”,大家知道这是什么了吗?学生:是电脑。笔者:没错,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大家就来认识电脑这个“新朋友”吧!接着笔者又提出:利用电脑都能做些什么呢?电脑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呢?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点评和讲述,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最后进行课堂小结。通过师生间的积极互动,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喜爱程度,在课堂上变得活跃善学,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之路的最佳教师,它可以让学生有充足的精神动力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究,去全身心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创设情境是激发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例如,笔者在教学“书写环保倡议书”时,就先让学生观看了关于环保的视频,并且在电脑屏幕上展示了一组环境污染的照片,接着笔者提出:“同学们,你们看地球母亲变得如此伤痕累累,真令人难过呀!让我们一起为保护地球母亲贡献力量吧!”接着笔者带领学生学习了相关的Word知识,并且要求学生自己书写一份环保倡议书。通过创设生活情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
三、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学生目标意识
所谓“任务驱动教学”,就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时给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任务,整堂课围绕任务展开,最终以任务的完成情况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由于有了明确的目标,能够为学生指明学习方向,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进取的自学能力和精神,同时学生们圆满完成任务后,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愉悦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進一步的学习提供动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文件之家在哪里”时,就为学生布置了寻找文件之家、改进文件查看方式、搜索具体文件等不同的任务,要求学生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地去完成这些小任务,同时笔者在其中穿插具体操作知识的讲授,知识讲解结束的时候,学生的任务也完成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从整体上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可以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且使教师的教学过程秩序井然,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确,有助于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实现有效教学是每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追求和理想。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强化专业技能,探索更合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做出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郑丽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6(52):137-137.
[2]强有冬.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实施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