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的报告中有很多新观点、新提法。同学们如果能把其中一些典型的观点和提法摘录下来,在学习中加以引用,既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下面是笔者从十七大报告中摘取的几处新提法,归纳后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词语变化的几处。
1.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多次提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原表述的“建设”变为了“发展”。
2.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到“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由原来的“总量”变为“人均”。
3.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多年来提到的两个转变之一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类:语言新增的几处。
1.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有几处新提法:一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建设;二是把原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新论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表述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在论述统筹兼顾时,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写入其中,提出了新的统筹观。
3.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从党的十二大以来的“两个文明”建设,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建设,再到十七大的“四个文明”建设,即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4.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在表述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时,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其中,论述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5.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
以上这些变化,时事气息浓厚,如果在复习哲学理论中适时加以引用,收效会很好。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所作的引用和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首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从总体上说,都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如报告中把“建设”表述为“发展”、把“生态文明”写入其中等,正是当前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反映,是由当今国情决定的。这些都说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其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当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加以贯彻落实时,必将对我国的建设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法。
分析: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中表述的“四位一体”的四个建设之间的关系、“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都充分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特点。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又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就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在充分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几十年建设经验和未来中国发展的目标提出来的,这些新观念的确立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
3.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突出强调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体现了我们党在充分分析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下,能够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的机遇,为国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推动中国的全面发展。
4.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十七大报告中一些词语的变化及调整,如把“建设”改为“发展”,把“增长方式”改为“发展方式”,这些虽然只是词语的小小变动,却意义深远,作用巨大。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党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更高的质的要求。
5.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是依据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在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既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的中国,又为今后中国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1.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人类的任何一个具体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具体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十七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提法,正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随着国内国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是当今社会的真理,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并最终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且用于指导我国的建设实践。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日益突出的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我们党及时提出“生态文明”新概念,将节能减排从行为实践推向文明建设的高度。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些科学论断一旦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应对建设中的这些新要求,我们党及时地调整着治国策略,调整着各项方针、政策。这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英明之举。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把党的这些新思想、新观念贯彻落实到今后的国家建设之中,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我国的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新概念,会促使更多的家庭学会理财,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收入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
下面是笔者从十七大报告中摘取的几处新提法,归纳后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词语变化的几处。
1.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多次提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原表述的“建设”变为了“发展”。
2.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到“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由原来的“总量”变为“人均”。
3.第五部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多年来提到的两个转变之一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变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二类:语言新增的几处。
1.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有几处新提法:一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拓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建设;二是把原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新论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表述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第三部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在论述统筹兼顾时,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写入其中,提出了新的统筹观。
3.第四部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这是从党的十二大以来的“两个文明”建设,到十六大的“三个文明”建设,再到十七大的“四个文明”建设,即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
4.第六部分“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在表述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时,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纳入其中,论述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5.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等。
以上这些变化,时事气息浓厚,如果在复习哲学理论中适时加以引用,收效会很好。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所作的引用和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从辩证唯物论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首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路线的前提和基础。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从总体上说,都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如报告中把“建设”表述为“发展”、把“生态文明”写入其中等,正是当前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反映,是由当今国情决定的。这些都说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其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当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社会加以贯彻落实时,必将对我国的建设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分析法。
分析: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重要的位置。十七大报告中表述的“四位一体”的四个建设之间的关系、“四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等,都充分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特点。
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又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就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在充分分析当今中国社会实际的基础上,结合过去几十年建设经验和未来中国发展的目标提出来的,这些新观念的确立是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体现。
3.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十七大报告中特别突出强调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体现了我们党在充分分析国内发展的新形势下,能够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的机遇,为国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从而推动中国的全面发展。
4.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十七大报告中一些词语的变化及调整,如把“建设”改为“发展”,把“增长方式”改为“发展方式”,这些虽然只是词语的小小变动,却意义深远,作用巨大。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党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更高的质的要求。
5.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是依据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在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既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当今的中国,又为今后中国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三、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1.由于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人类的任何一个具体认识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具体的,这就要求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地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十七大报告中的一系列新提法,正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随着国内国际情况的变化,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十七大报告中的一些新提法,是当今社会的真理,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又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并最终回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且用于指导我国的建设实践。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日益突出的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我们党及时提出“生态文明”新概念,将节能减排从行为实践推向文明建设的高度。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和科学理论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十七大报告中的这些科学论断一旦用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
哲学理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分析: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应对建设中的这些新要求,我们党及时地调整着治国策略,调整着各项方针、政策。这历来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英明之举。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把党的这些新思想、新观念贯彻落实到今后的国家建设之中,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为我国的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新概念,会促使更多的家庭学会理财,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使收入结构趋于“橄榄形”的合理分布,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