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ji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论述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分析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信息载体灵活生动、交流方式平等开放、信息传递快速便捷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思政工作者主导地位弱化、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加大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监管难度等消极影响,并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创新教育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线上线下互动;弘扬红色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潜移默化;深化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知行合一;提升媒介素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等方面提出运用新媒体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1C-0050-03
  一、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上传播的重要性;要不断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要持续加强校园网络阵地建设等新要求。高校作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必须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影响
  1.信息载体灵活生动。在新媒体上传播的信息摆脱了单一文字的局限,更多的是以图片、音频、微视频、微动漫等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形式出现,这样的方式对于年轻的高校学生群体来说更为乐于接受,扩大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比如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在“微国商院”微信公众号上推送的“青年大学习”系列文章,采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接地气的方式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了详细解读,在学生中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2.交流方式平等开放。新媒体是一个平等、可交互、开放共享的平台,它的去中心化和交互性强的特点,弱化了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教师的中心地位,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被动的教育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自由、宽松,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提高了沟通的力度和针对性,增强了教育的实际效果。根据调查显示,与传统的组织讲座、开主题班会等形式相比,绝大多数高校学生更乐于通过学校微信公共号上推送的学习信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互动。
  3.信息传递快速便捷。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大多通过教材、课堂教育、讲座、主题班会等方式,信息的来源比较单一,信息的传递也比较慢,时效性比较弱。但新媒体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局限,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强,高校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可以非常便捷地接受和传递信息,随时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也便于形成信息的社会化传播。
  (二)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1.思政工作者的主导地位弱化。在新媒体时代,一方面,高校学生了解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获取信息的速度加快,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很可能会强过老师;另一方面,高校学生在新媒体上表达意见更为自由,学生参与思政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会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弱化。
  2.对高校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冲击。新媒体的出现给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带来了极大的自由空间,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也使高校学生有了成为“新意见阶层”的可能。但是新媒体上的信息真假混杂,准确性、权威性很难保障。甚至一些不法分子有意在新媒体上散播不良思想和观点,而高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辨识真伪的能力都还十分有限,有时对一些信息丝毫不加判断就迅速扩散,无意识中就成为垃圾信息的传播者而不自知。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不能科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可能会造成部分高校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和信仰的淡化。
  3.加大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监管难度。由于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的发布与传播具有一定的虚拟性,传统的规章制度在新媒体平台上的约束力有所弱化,监管一定程度上会失效。由于这种“虚拟性”的存在,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管,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不敢做的,都有可能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自由”地实践。特别高校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导致过于追求思想上的“私有”,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甚至寻求摆脱社会道德的约束,突破道德防线,“自由”地做出各种不道德、不负责任的事情,加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难度。
  三、运用新媒体加强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一)转变教育理念,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
  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应该是自觉主动、发自内心的认同,而不是盲目、被迫式的认同。因此,高校在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实际困难,并真诚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觉自愿的理念,外化为實实在在的行动。其次要把握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新契机,创新手段、创新内容,让高校的文化教育更具有时代感和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创新教育载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线上线下互动
  新媒体弱化了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师生都可以很便捷地获取和使用知识,开放性大大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主动把新媒体技术融入思政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构建线上线下结合、齐头并进的思政教育新模式。在思政课堂教育、开会、讲座等传统方式的基础上,思政工作者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政策前沿动态等内容制作成微课或慕课,把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丰富到课程内容中,使信息传递更为直观、生动,高校学生更乐于接受。微课与慕课极大地突破了传统思政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也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微课、慕课等方式,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空间。
  (三)弘扬红色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潜移默化
  高校要善于挖掘红色资源,充分运用红色精神,把红色资源融入校园文化。首先,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网站,设置“微党课”“热点聚焦”“党建频道”“政策法规”“新征程”“红色论坛”等不同的版块,便于师生学习与交流;以红色网站为依托,展开各种的红色教育活动,比如举行红色图片展、红色微电影展、经典红歌赏析等,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其次,高校可以学生党团干部为核心,组建“红色社团”。社团成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在一起共同学习理论知识,分小组对时政热点进行交流和论辩,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实现情感上自发认同、行为上自觉践行。
  (四)深化社会实践,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知行合一
  新媒体时代,高校在组织学生开展传统的社会实践的同时,也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注入新的理念、探寻新的形式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办学特色,针对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多元化的特点,组织开展更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比如,可以指导学生以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事件为主题,创作微电影、微视频;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讲座”;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学生到社区或困难家庭中开展“微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社会热点调查、红色文化参观、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意识,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践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良好效果。
  (五)提升媒介素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
  1.提升思政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能力。思政工作者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力量,他们是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思政工作者在思政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弱化,因此,高校的思政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要提高对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敏感性,要善于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还要熟练掌握新媒体工具的应用,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实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以及思想动态,并及时进行引导。
  2.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新媒体时代,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社交的主流方式。新媒体平台信息量大、传播快捷但良莠不齐,对高校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高校可通过开展新媒体应用的讲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主题班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微信公众平台等措施,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学生对网络上信息的鉴别能力,主动过滤掉一些不良的信息,汲取正能量的有营养的信息,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下转第75页)
  (上接第51页)
  【参考文献】
  [1]李志,郑国洪.新媒体下辅导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7(S1)
  [2]方玉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方略[J].长沙理工大學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
  [3]骆静.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J].新媒体研究,2017(2)
  [4]聂鑫.高校新媒体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之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7(10)
  [5]王维.自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2017
  [6]王小业.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7
  [7]宋琳琳.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基于‘四个自信’背景下应用新媒体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GXZX2017007)
  【作者简介】陈雪玲(1979— ),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市场流通系专职副书记,讲师。
  (责编 何田田)
其他文献
本文以图案数码印制技术课程为例论述产业升级背景下中职染整技术方向性课程的开发,阐述课程开发的原则,从行业企业调研、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资源的准备、评价方案的制定、教
本文通过分析一幅平面设计作品的产生过程与思想内涵,论述平面设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清平面设计作品应有的社会属性,明确平面设计不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同时它还能对社会
<山峡中>不止于唱出一曲"被世界抛却"的流浪农民的悲歌,还以诗意的抒情笔触探寻人生真谛,发出对光明与温暖的呼唤.
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细胞单元,大学生思想决定了高等教育整体风向标.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大学生思想状况为例,通过调查分析新时代下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的持点和存在的问题,从学
A variety of skin substitutes a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full-thickness burns. Substitutes made from skin can harbor latent viruses, and artificial skin graft
The phenols propofol and thymol, and lately carvacrol, eugenol and chlorothymol, have been shown to act as posi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s on GABAA receptor, whi
职业学校德育目标可定位以下四个方面:(1)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2)突出的职业道德品质;(3)强烈的实践意识;(4)鲜明的创新精神.实现德育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有:(1)加强"两课"教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若想在竞争中稳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势必需要运用现代管理会计来提高效率并控制成本.信息化下的现代管理会计在关注内部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同
现代竹制家具要在造型上进行创新,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其中主要有工效学原则、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与环境协调性设计原则、符合大众审美性原则等。
【摘要】本文基于广西各地实施初中阶段学生毕业、升学考试体育科目测试并将结果纳入升学录取总分的现状,提出学校要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要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要抓好课堂教学,要让教师与家长加强团结协作的教学建议,从而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关键词】广西 初中 体育科目 测试 现状 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