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0年代的《青岛画报》与施政者追求的"治世"理想步调一致,借助频繁出现的"意象"——泳装少女、运动中的青少年、展览会盛况——将青岛想象成乱世中国里一处"世外桃源",进而使这种城市精神区别于北平的陈滞与上海脂粉气十足的"摩登",在建设"本位文化"的同时提供了完成"现代性"的另一种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