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标题开始,这一系列诗歌不断暗示着几位诗人对日常生活的书写冲动。这之中不少作品,直接以极为常见的生活事物为题,如《邮筒》《培训会》《值夜班》《收废品的老人》等。
当诗人们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他们会发现许多值得书写的诗意瞬间。但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注定了以之为写作对象的诗歌,将会是斑斓且多面的。这些多面的诗歌文本中,却又有着两种生命力量在其中牵拉角力,时时掀起情感的风暴。弗洛伊德曾将写作称为“作家的白日梦”,而这白日梦中饱含两种原始而健壮的情感,即“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惧”。诗人们从生活景观中读出生命的力量,在他们笔下这些力量反复闪现。不妨将“生”与“死”作为这一系列诗歌的两种读法,以此缀连起这些文本共有的生命律动。抛开泛性论者对情爱的过度关注,可以将这些诗歌中的“生”理解为对生命韧性与延展力的书写,将“死”理解为对生命脆弱性的关注与叹息。
一些句子明显地提供了线索。“她怀孕了。走路很慢/一种仪式,好像怀抱着/闪光的陶瓷,要放到合适的位置”(陆安东《仪式感》),在对怀孕妇女仪态的书写中,诗人尝试营造出一种视觉可见的延展力,故而他用“闪光的陶瓷”一语作为点缀。美国诗人普拉斯在不少作品中以陶罐等意象比喻女性身体,在这里陆安东的用笔有类似之妙,但“闪光的陶瓷”更指向一个隐隐存在的新生生命,这给诗歌添上了萌动的“生”的力量。类似的句子,还有冯谖《南方》中的“你笑了/有些调皮的那种/抚着微微凸起的肚腹/好像多年前/故意反背的书包”,在此同样出现了怀孕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是,冯谖以“故意反背的书包”作为喻体,巧妙地将多年以前背书包的青涩时代,与孕育新生的当前状况加以跨越式的连接,对往日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眺望,在饱含生命希望的温柔语境中对接,由此展现生命的舒展感。将新生命的孕育作为生命延展力的证据,是有力的,但生命之蓬勃总与死亡之阴郁相互纠缠,“一些树叶青葱,一些树叶已枯黄”(马小强《在城东公园》),自然景观中的生长与凋落,与人的生命节奏有着深刻的契合,生存与死亡的并置,乃至相互冲撞,成为了诗意爆发的支点。
我们可以找到两类书写作为这一支点存在的证据,一是对疾病的书写。敏感的诗人们发现了“乳腺癌”这一载体,作为恶疾的乳腺癌,侵蚀着最富女性体征美与母性光辉的器官,有着席卷视线的感染力。“左胸一坟冢,右胸竭力保持镇静/宫殿里,墙壁发青,岁月长草/堆积成一个不可捉摸的物体,还在膨胀”(小麦《妇检》),诗人将病痛进行实体化的描绘,更增其可怖之感。生存的欲望使这些句子读来分外扎人,病痛是膨胀的死亡阴影,寄居在人的肌体,构成对峙的二重奏,这是生死交接的写法。但并非所有角力都是均衡的,诗人有时也无情揭示生命的坍塌:“命运终于向王红梅婶子,勒紧死亡绳索/在乳腺癌多年病痛的折磨中走完人生”(凹汉《归还》),与《妇检》中的忧心忡忡不同,《归还》对病魔的展示是绝情的,以带有窒息感的句子书写生命之火的熄灭,冷酷之余,显出悠长却清醒的哀叹。
但死亡并非一种决然的断裂,至少在诗人笔下不是。作为诗意支点的另一类书写,是以追忆姿态吐露对逝者的思念。如“他衣衫破旧,如同生养我的村庄。/他起身走出院子,仿佛并没有死去”(牧北《外祖父来访》),诗人以强烈而坚定的主观情感展开文本,将追思之深切,沁入死亡的冷硬纹理中,在时间的坚壁上凿出外祖父“仿佛并没有死去”的浮雕。在这里,诗意不再体现为生与死的残酷撕扯,而是转化为温情的呼唤。生者的灼灼目光扫去了生死簿上的死亡阴云,转而覆上绵长的思情。刘年《再值夜班》中,想象了一位工人的軀体被绞成水泥的惨状,当踏入一座大楼时“我迟疑了一下/仿佛即将进入一个河南电工的内部”,当水泥建筑成为死者肉身的代替物,当“我”处于短暂的迟疑,一种庄严的战栗油然而生,追忆背后,似乎还有对工业社会的无情诘问。
上述之两种写法,既可对峙,又可交叠,或多或少地驱动着这些诗行。然诗情之转倏多变,不能仅归结于两种写法,更不限于“人”的躯体存亡。文本能引发诸多连锁反应,但须由更多的真情阅读作牵引。
当诗人们将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他们会发现许多值得书写的诗意瞬间。但日常生活的复杂性和开放性,注定了以之为写作对象的诗歌,将会是斑斓且多面的。这些多面的诗歌文本中,却又有着两种生命力量在其中牵拉角力,时时掀起情感的风暴。弗洛伊德曾将写作称为“作家的白日梦”,而这白日梦中饱含两种原始而健壮的情感,即“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惧”。诗人们从生活景观中读出生命的力量,在他们笔下这些力量反复闪现。不妨将“生”与“死”作为这一系列诗歌的两种读法,以此缀连起这些文本共有的生命律动。抛开泛性论者对情爱的过度关注,可以将这些诗歌中的“生”理解为对生命韧性与延展力的书写,将“死”理解为对生命脆弱性的关注与叹息。
一些句子明显地提供了线索。“她怀孕了。走路很慢/一种仪式,好像怀抱着/闪光的陶瓷,要放到合适的位置”(陆安东《仪式感》),在对怀孕妇女仪态的书写中,诗人尝试营造出一种视觉可见的延展力,故而他用“闪光的陶瓷”一语作为点缀。美国诗人普拉斯在不少作品中以陶罐等意象比喻女性身体,在这里陆安东的用笔有类似之妙,但“闪光的陶瓷”更指向一个隐隐存在的新生生命,这给诗歌添上了萌动的“生”的力量。类似的句子,还有冯谖《南方》中的“你笑了/有些调皮的那种/抚着微微凸起的肚腹/好像多年前/故意反背的书包”,在此同样出现了怀孕的女性形象,不同的是,冯谖以“故意反背的书包”作为喻体,巧妙地将多年以前背书包的青涩时代,与孕育新生的当前状况加以跨越式的连接,对往日的追忆和对未来的眺望,在饱含生命希望的温柔语境中对接,由此展现生命的舒展感。将新生命的孕育作为生命延展力的证据,是有力的,但生命之蓬勃总与死亡之阴郁相互纠缠,“一些树叶青葱,一些树叶已枯黄”(马小强《在城东公园》),自然景观中的生长与凋落,与人的生命节奏有着深刻的契合,生存与死亡的并置,乃至相互冲撞,成为了诗意爆发的支点。
我们可以找到两类书写作为这一支点存在的证据,一是对疾病的书写。敏感的诗人们发现了“乳腺癌”这一载体,作为恶疾的乳腺癌,侵蚀着最富女性体征美与母性光辉的器官,有着席卷视线的感染力。“左胸一坟冢,右胸竭力保持镇静/宫殿里,墙壁发青,岁月长草/堆积成一个不可捉摸的物体,还在膨胀”(小麦《妇检》),诗人将病痛进行实体化的描绘,更增其可怖之感。生存的欲望使这些句子读来分外扎人,病痛是膨胀的死亡阴影,寄居在人的肌体,构成对峙的二重奏,这是生死交接的写法。但并非所有角力都是均衡的,诗人有时也无情揭示生命的坍塌:“命运终于向王红梅婶子,勒紧死亡绳索/在乳腺癌多年病痛的折磨中走完人生”(凹汉《归还》),与《妇检》中的忧心忡忡不同,《归还》对病魔的展示是绝情的,以带有窒息感的句子书写生命之火的熄灭,冷酷之余,显出悠长却清醒的哀叹。
但死亡并非一种决然的断裂,至少在诗人笔下不是。作为诗意支点的另一类书写,是以追忆姿态吐露对逝者的思念。如“他衣衫破旧,如同生养我的村庄。/他起身走出院子,仿佛并没有死去”(牧北《外祖父来访》),诗人以强烈而坚定的主观情感展开文本,将追思之深切,沁入死亡的冷硬纹理中,在时间的坚壁上凿出外祖父“仿佛并没有死去”的浮雕。在这里,诗意不再体现为生与死的残酷撕扯,而是转化为温情的呼唤。生者的灼灼目光扫去了生死簿上的死亡阴云,转而覆上绵长的思情。刘年《再值夜班》中,想象了一位工人的軀体被绞成水泥的惨状,当踏入一座大楼时“我迟疑了一下/仿佛即将进入一个河南电工的内部”,当水泥建筑成为死者肉身的代替物,当“我”处于短暂的迟疑,一种庄严的战栗油然而生,追忆背后,似乎还有对工业社会的无情诘问。
上述之两种写法,既可对峙,又可交叠,或多或少地驱动着这些诗行。然诗情之转倏多变,不能仅归结于两种写法,更不限于“人”的躯体存亡。文本能引发诸多连锁反应,但须由更多的真情阅读作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