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基础、综合的学科,就是要让孩子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的搞科学,让孩子在探求大自然奥秘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在这种科学的实践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方法的有效途径。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切实促进学的转化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的“学”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切实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一)站在“教者”的高度,钻研、掌握教材
要求教师必须在熟悉整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某一方面,层层深入,把握教材内在联系,适度实现教学目的。这样,才会使教学双边活动处理得当,切实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例如,我在教《鱼》这一课时,我指定了这样的目的要求:1、知识方面:通过三段式演绎推论的逻辑方法,推理出鱼的共同特征;2、能力方面: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②能够运用三段式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对事物进行判断;3、德育方面: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材料和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产生自豪感。在课堂中,学生口、眼、脑并用,并且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但清楚了鱼类的共同特征,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判断事物的逻辑思维方法。
(二)从“学”的角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一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还以《鱼》为例,我没有按教材的顺序去备课,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孩子,他们对鱼的种类知之甚少,但大家对常见的鲫鱼、草鱼却很熟悉。因此,在上课时,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对桌面上的草鱼实物进行观察,得出其特征,然后,再观察图片上其它种类的鱼,由此推倒出鱼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科学的基础是实验”。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溶解》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实验空间,既有我为学生准备的高锰酸钾、盐、食碱、砂、小苏打、粉笔末、润滑油,也有学生带来的玉米渣、面粉、石子、食用油、酱油,在实验前,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实验材料进行分类,他们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状态分、还有的按是否能吃来分,真是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中,我没有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地走,而是大胆的放了一把手,让学生随意将物品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很快学生就发现有的物品在水中“没有了”;有的物品“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还有的“沉入水底”。接着我又引导他们将同种现象的物品归在一起,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像高锰酸钾、盐、食碱、小苏打、醋、酱油这些物品在水中搅拌,静置一会儿,都“不见”了,而面粉、食用油、砂、润滑油、粉笔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但仍在水中。虽然他们不能用准确的科学用语来概括“溶解”含义,但通过学生的表情和兴奋劲儿,就知道他们对“溶解”的含义已经理解于心了。
三、以兴趣为先导,以玩促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一)以兴趣为先导,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龙头,这一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一上课就如同进入迷人的胜境一般,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本课的课堂学习、研究之中。如在《磁铁》这一课,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都见过、玩过磁铁,若直接出示便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小动物则是学生喜爱的东西,因此,我用泡沫塑料刻了一只小鸭子,把它涂上鲜亮的颜色,并在小鸭子的腹部嵌了一小块儿条形磁铁,又用两根柱形磁铁做了个魔棒。当小鸭子刚一出示给学生后,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住了,一双双眼睛里流露出喜爱之色。接着我又用神秘的语气对学生说:“我学会了一个魔法,能使小鸭子按着我的命令去做。”于是我用魔棒的S极指着小鸭子的N极说:“小鸭乖乖,请你过来……”用魔棒N极指着小鸭子的S极说:“小鸭乖乖,游到对面……”看到小鸭子真的那么听话,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都急着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在兴趣的调动下,学生研究的热情特别高涨。因此,教师既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以玩促学,使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
儿童天性爱玩,最愿意玩,也想有创意的玩,“玩中学”更是自然学科兴趣教学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新教材《常识》和《科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在教材特点中,就明确指出:突出活动,突出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促进学生发展。
1、分挖掘教材中“玩”的因素,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
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玩”的因素,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孩子们会玩性盎然。
如在学习《砂和黏土》一课中,我便充分利用学生玩砂和土的经验,在原有玩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一些工具创新玩,于是学生便很快发现砂和黏土的不同,而且孩子们玩的兴致勃勃。
2、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使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变化特点,使学生对课堂中某一问题的研究更加浓厚,以至于下课后仍不断探索、研究,使兴趣持续发展,为挖掘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潜力再做铺垫。
如在《砂和黏土》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泥玩具,在全班举办一次泥玩具作品展览会”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和泥、摔泥的本领,也可以使学生研究泥玩具的兴趣持续不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滨海县实验小学 江苏224500】
一、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切实促进学的转化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的“学”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的过程,切实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一)站在“教者”的高度,钻研、掌握教材
要求教师必须在熟悉整体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某一方面,层层深入,把握教材内在联系,适度实现教学目的。这样,才会使教学双边活动处理得当,切实促进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例如,我在教《鱼》这一课时,我指定了这样的目的要求:1、知识方面:通过三段式演绎推论的逻辑方法,推理出鱼的共同特征;2、能力方面:①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②能够运用三段式演绎推理的逻辑方法对事物进行判断;3、德育方面: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材料和本课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丰富的鱼类资源产生自豪感。在课堂中,学生口、眼、脑并用,并且在整个学习环节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探索过程中,学生不但清楚了鱼类的共同特征,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判断事物的逻辑思维方法。
(二)从“学”的角度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一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由“学会”到“会学”。
还以《鱼》为例,我没有按教材的顺序去备课,由于我们面对的是农村孩子,他们对鱼的种类知之甚少,但大家对常见的鲫鱼、草鱼却很熟悉。因此,在上课时,我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对桌面上的草鱼实物进行观察,得出其特征,然后,再观察图片上其它种类的鱼,由此推倒出鱼的特征。
二、重视学生自主实验能力的培养
著名的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在一次讲话中指出:“科学的基础是实验”。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们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溶解》一课时,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实验空间,既有我为学生准备的高锰酸钾、盐、食碱、砂、小苏打、粉笔末、润滑油,也有学生带来的玉米渣、面粉、石子、食用油、酱油,在实验前,我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实验材料进行分类,他们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状态分、还有的按是否能吃来分,真是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中,我没有牵着学生的手一步一步地走,而是大胆的放了一把手,让学生随意将物品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很快学生就发现有的物品在水中“没有了”;有的物品“浮在水面”;有的“浮在水中”;还有的“沉入水底”。接着我又引导他们将同种现象的物品归在一起,通过对比,他们发现,像高锰酸钾、盐、食碱、小苏打、醋、酱油这些物品在水中搅拌,静置一会儿,都“不见”了,而面粉、食用油、砂、润滑油、粉笔末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但仍在水中。虽然他们不能用准确的科学用语来概括“溶解”含义,但通过学生的表情和兴奋劲儿,就知道他们对“溶解”的含义已经理解于心了。
三、以兴趣为先导,以玩促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
(一)以兴趣为先导,让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龙头,这一环节的设计要让学生一上课就如同进入迷人的胜境一般,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到本课的课堂学习、研究之中。如在《磁铁》这一课,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都见过、玩过磁铁,若直接出示便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小动物则是学生喜爱的东西,因此,我用泡沫塑料刻了一只小鸭子,把它涂上鲜亮的颜色,并在小鸭子的腹部嵌了一小块儿条形磁铁,又用两根柱形磁铁做了个魔棒。当小鸭子刚一出示给学生后,学生马上就被吸引住了,一双双眼睛里流露出喜爱之色。接着我又用神秘的语气对学生说:“我学会了一个魔法,能使小鸭子按着我的命令去做。”于是我用魔棒的S极指着小鸭子的N极说:“小鸭乖乖,请你过来……”用魔棒N极指着小鸭子的S极说:“小鸭乖乖,游到对面……”看到小鸭子真的那么听话,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都急着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在兴趣的调动下,学生研究的热情特别高涨。因此,教师既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以玩促学,使学生自主参与、主动发展
儿童天性爱玩,最愿意玩,也想有创意的玩,“玩中学”更是自然学科兴趣教学的特点。这一特点在新教材《常识》和《科学》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在教材特点中,就明确指出:突出活动,突出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促进学生发展。
1、分挖掘教材中“玩”的因素,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
如果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玩”的因素,让科学探究过程与“玩”结合起来,孩子们会玩性盎然。
如在学习《砂和黏土》一课中,我便充分利用学生玩砂和土的经验,在原有玩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利用一些工具创新玩,于是学生便很快发现砂和黏土的不同,而且孩子们玩的兴致勃勃。
2、趣味性的作业设计,使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
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兴趣变化特点,使学生对课堂中某一问题的研究更加浓厚,以至于下课后仍不断探索、研究,使兴趣持续发展,为挖掘学生研究、探索科学的潜力再做铺垫。
如在《砂和黏土》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自己设计制作一个泥玩具,在全班举办一次泥玩具作品展览会”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和泥、摔泥的本领,也可以使学生研究泥玩具的兴趣持续不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和发展。
【作者单位:滨海县实验小学 江苏22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