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的村子里有一个现象,村里的人很多人有外号,村支书叫二捣鼓,我老爷爷叫诸葛亮,我家后面的邻居叫大头龟,还有弟兄五个,分别叫“大猪二羊三瘸子四鼠五幺子”。这些外号跟着人一辈子,直到他们进了坟墓,比他们的正式名字流行得多。
我上小学时,同学们之间也兴起外号,有一次最好的朋友给我起了个外号,我俩还打了一中午,最后他喊着我的新外号扬长而去,我俩的友谊差点破裂。五年级到城市里上学,几个长得洋娃娃一样的女生,拉着手把我围在圈里不让出去,整齐地喊着“小胖子,小胖子”,我体会到的羞耻感到现在都印象深刻。从那以后我对外号格外敏感,谁给我起外号就想揍谁。在校园里,一群人里面往往有一个可怜的孩子,被他的玩伴们叫做“肥猪”之类极度侮辱的外号,他越是抗争,玩伴就越开心,久而久之他开始安之若素。我看到这些就为他感到悲哀,因为理解他心里面的痛苦,那个外号像一个小魔鬼,一生都要缠着他了。
后来读小说《蝇王》,最有智慧的一个孩子是个胖子,爱思考问题,有严重的哮喘病,像一个知识分子,结果被首领叫做“猪崽子”。他也进行了抗争,但终究没有摆脱这个外号,为了自己的眼镜,抱着一只海螺死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抗争和死亡,令我感到最深的悲哀,即使抛去知识分子被扼杀的象征意义,把他看做一个对抗施加给自己的外号与野蛮的普通孩子。
长大以后,才发现最善于给人起外号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和组织,他们更热衷于这个,而且起得更花样百出,被起了外号的人往往瞬间定型,变得失魂落魄,命运也更加七零八落。浏览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什么“半边天”、“臭老九”、“工人老大哥”、“汉奸”、“卖国贼”、“走资派”、“反动权威”、“四人帮”、“林秃子”、“小资产阶级”,一个个标志着身份歧视的外号,成了锋利的刀子,把人群切割成不同的等级,划分着他们的命运走向,也割裂了族群、社会与国家。
尤其在“文革”期间,整个国家的人们心智速降到了儿童水准,玩着互相起外号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先从领袖语录中寻章摘句,找到一个合适的外号,迅速抛给对手,占据政治和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施以打击,消灭对方的声誉、尊严甚至肉体,一局游戏结束。然后,别的对手再如法炮制,互相摧毁,直至最终同归于尽,game over。游戏规则中第一条就是“你死我活”,对话、协商、谈判、沟通、共识、和解等都在严禁之列。这款游戏被领袖命名为“与人斗其乐无穷”。
在这样的政治游戏中,你会深刻体会到“命名就是一切”的含义。给对手起一个准确的外号,那是斗争的最高形式,等于直接宣判了对手死刑,一个起外号的天才,可以谈笑间让政治对手灰飞烟灭。而历史与真相、是非与公理,在起外号的快感中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写到这里,我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五毛”、“公知”、“西奴”、“左粪”、“右粪”、“我爸是李刚”、“表哥”、“范跑跑”、“郭跳跳”、“余含泪”、“周老虎”、“大表哥”、“美分”、“汉奸”……当你想抹黑谁,搞臭谁,想构陷谁,就给他们起个外号,直截了当,不容置辩,一刀致命,永世不得翻身,这种害人的办法,跟“文革”文化完全没有区别。一个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宽容与妥协,博弈与沟通,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当有人试图对大家讲一讲民主的道理,一群人就高呼“公知!公知!打倒公知!”说话的人往往两股战战,不寒而栗,话都讲不出来了。同样的,当有人试图温和地为政府辩护两句,“五毛”的波涛就汹涌而来,既然成了五毛,那他就成了坏人,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动物庄园》里描述过,当一个动物试图为自己辩护,一群羊就高喊“两条腿坏,四条腿好”,讲道理的就只能落荒而逃,或被群众集体杀死。很多年过去了,同样的场景,却每天都在我们这里发生。
刚看过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句台词给人印象深刻:“我终于变成了我反感的那个人。”我们都反对专制与野蛮,但我们经常变成我们反对的那种人,这是这个荒谬时代最大的悲剧之一。
潘采夫
专栏作家,现居英国。
我上小学时,同学们之间也兴起外号,有一次最好的朋友给我起了个外号,我俩还打了一中午,最后他喊着我的新外号扬长而去,我俩的友谊差点破裂。五年级到城市里上学,几个长得洋娃娃一样的女生,拉着手把我围在圈里不让出去,整齐地喊着“小胖子,小胖子”,我体会到的羞耻感到现在都印象深刻。从那以后我对外号格外敏感,谁给我起外号就想揍谁。在校园里,一群人里面往往有一个可怜的孩子,被他的玩伴们叫做“肥猪”之类极度侮辱的外号,他越是抗争,玩伴就越开心,久而久之他开始安之若素。我看到这些就为他感到悲哀,因为理解他心里面的痛苦,那个外号像一个小魔鬼,一生都要缠着他了。
后来读小说《蝇王》,最有智慧的一个孩子是个胖子,爱思考问题,有严重的哮喘病,像一个知识分子,结果被首领叫做“猪崽子”。他也进行了抗争,但终究没有摆脱这个外号,为了自己的眼镜,抱着一只海螺死去。这个孩子的痛苦、抗争和死亡,令我感到最深的悲哀,即使抛去知识分子被扼杀的象征意义,把他看做一个对抗施加给自己的外号与野蛮的普通孩子。
长大以后,才发现最善于给人起外号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和组织,他们更热衷于这个,而且起得更花样百出,被起了外号的人往往瞬间定型,变得失魂落魄,命运也更加七零八落。浏览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什么“半边天”、“臭老九”、“工人老大哥”、“汉奸”、“卖国贼”、“走资派”、“反动权威”、“四人帮”、“林秃子”、“小资产阶级”,一个个标志着身份歧视的外号,成了锋利的刀子,把人群切割成不同的等级,划分着他们的命运走向,也割裂了族群、社会与国家。
尤其在“文革”期间,整个国家的人们心智速降到了儿童水准,玩着互相起外号的游戏,这个游戏的玩法是这样的:先从领袖语录中寻章摘句,找到一个合适的外号,迅速抛给对手,占据政治和道德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施以打击,消灭对方的声誉、尊严甚至肉体,一局游戏结束。然后,别的对手再如法炮制,互相摧毁,直至最终同归于尽,game over。游戏规则中第一条就是“你死我活”,对话、协商、谈判、沟通、共识、和解等都在严禁之列。这款游戏被领袖命名为“与人斗其乐无穷”。
在这样的政治游戏中,你会深刻体会到“命名就是一切”的含义。给对手起一个准确的外号,那是斗争的最高形式,等于直接宣判了对手死刑,一个起外号的天才,可以谈笑间让政治对手灰飞烟灭。而历史与真相、是非与公理,在起外号的快感中就变得无足轻重了。
写到这里,我知道我想说什么了。
“五毛”、“公知”、“西奴”、“左粪”、“右粪”、“我爸是李刚”、“表哥”、“范跑跑”、“郭跳跳”、“余含泪”、“周老虎”、“大表哥”、“美分”、“汉奸”……当你想抹黑谁,搞臭谁,想构陷谁,就给他们起个外号,直截了当,不容置辩,一刀致命,永世不得翻身,这种害人的办法,跟“文革”文化完全没有区别。一个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宽容与妥协,博弈与沟通,在这里根本行不通。当有人试图对大家讲一讲民主的道理,一群人就高呼“公知!公知!打倒公知!”说话的人往往两股战战,不寒而栗,话都讲不出来了。同样的,当有人试图温和地为政府辩护两句,“五毛”的波涛就汹涌而来,既然成了五毛,那他就成了坏人,再说什么也没用了。
《动物庄园》里描述过,当一个动物试图为自己辩护,一群羊就高喊“两条腿坏,四条腿好”,讲道理的就只能落荒而逃,或被群众集体杀死。很多年过去了,同样的场景,却每天都在我们这里发生。
刚看过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句台词给人印象深刻:“我终于变成了我反感的那个人。”我们都反对专制与野蛮,但我们经常变成我们反对的那种人,这是这个荒谬时代最大的悲剧之一。
潘采夫
专栏作家,现居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