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28-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中焕发出探究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的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
一、设疑,打开学生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一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学生的思维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这部分知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化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而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到:“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个性
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学习除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古时候,一天齐国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经过改编)。问: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国王再赐一个桃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个,这样他们都不会自杀了;有的说:再去摘4个桃子,每个人分两个;有的说:把每个桃子分成两半,他们一人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给国王吃,能与国王分享,是他们的光荣(说到这,有的学生就有意见了:只说分成两半,如果分得不均匀,他们也会自杀的,必须要分成相等的两份,这就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思);这个思路一打开,学生可更积极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的都有,这样不仅感受了“平均分”的意思,甚至连有余数的除法都感受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善评价,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构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中焕发出探究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呢?下面结合个人教学的实践谈谈小学数学教学怎样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数学。
一、设疑,打开学生思维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通过周边环境已学过的并掌握的知识去引发学生对新问题、新知识产生兴趣,进而发生疑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老师应欢迎学生提出疑问。当然,教学中“质疑”往往并不是某一个教学环节,而教师要时时有这么一种意识,即必须培养学生养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问题立即提出探讨的习惯。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我引用“乌鸦喝水”的故事质疑:“为什么乌鸦能喝到水?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呀。”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一块被激活,各抒己见,有的说是因为石子有长度,还有的说因为有面积、有厚度等。正当学生苦思不得其解这到底跟什么有关系时,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种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
二、巧问,点燃学生的思维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以分数这部分知识为例,我在学生认识了分数,会动手折出分数、化出分数的基础上,抛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分成了两派,一派持同意意见(并且占绝大多数),另一派持否定意见。而对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急于判断孰是孰非,而是请学生双方争辩,各向对方陈述理由,谁能想个问题把对方问得心服口服,就算哪一方赢了。后一种意见有破有立,并现场用一张长方形纸随意撕成两份,问到:“这是几份?这一份是二分之一吗?”同意的一方回答:“不是二分之一,它们的大小不一样,你们为什么不平均分?”否定方说:“题目里又没说平均分!”颇具说服力。这时,我才问道:“这题错在哪里?只要加上哪两个字就对了?”这样的“巧问”,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通过知识的争辩、体会,学生自己解决了原先不能解决的问题,从中还让学生们学会了交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个性
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角度、有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教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与众不同的解法和思路。由于这些解法或思路是学生积极努力的“成果”,是主动探索获取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不要急于下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借助课本上的知识对“答案”去再认识、再讨论,并指出学生解题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最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获得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在学习除法“平均分”时,有这样一个题:古时候,一天齐国国王赐给三个武士两个桃子,要他们分着吃,这三个武士都不愿意多吃,但又没有办法分得合理,结果都举剑自杀了。这就是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经过改编)。问:如果要让三士不自杀,你有什么办法?老师放开让学生自由讨论,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可活跃了。有的说:国王再赐一个桃子,分给他们每人一个,这样他们都不会自杀了;有的说:再去摘4个桃子,每个人分两个;有的说:把每个桃子分成两半,他们一人吃一半,剩下的一半给国王吃,能与国王分享,是他们的光荣(说到这,有的学生就有意见了:只说分成两半,如果分得不均匀,他们也会自杀的,必须要分成相等的两份,这就初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意思);这个思路一打开,学生可更积极了,把每个桃子平均分成3份、4份、5份、6份……的都有,这样不仅感受了“平均分”的意思,甚至连有余数的除法都感受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于探索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四、善评价,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
有关资料表明:小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烈,喜欢展示自己,尤其希望得到师长在公众场合的表扬。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创新表现加以鼓励和赞扬,使其成为全班学生追求的目标,同时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积极思考、敢创新,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只有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索的机会,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能力的创造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