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在胸痹心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S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穴位贴敷对胸痹心痛患者症状的改善效果。

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胸痹心痛患者100例,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采用穴位贴敷技术,比较两组症状改善程度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为8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93,P<0.05);治疗组患者满意度94.2%,对照组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3,P<0.05);治疗组患者依从性92.3%,对照组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27,P>0.05)。

结论

穴位贴敷对胸痹心痛患者中医症状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提高,值得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精准护理视角下心血管系统疾病早期预警的量化评估方法。方法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参考国内外心血管系统疾病风险预测模型,形成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评分量表条目池;采用专家小组讨论法对条目池和指标赋分进行修订和调整,形成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评分初表;采用量表对1 067例住院患者进行测试,判断量表的预测效能,确定危险程度分值划分范围,形成最终量表,并评价心血管疾病早期预警评分量表的信
目的评估健康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为初步构建健康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3—10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北京医院体检中心查体人群296名。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0~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79岁),所有入选者测定常规生化指标、血一氧化氮(NO)、血内皮素(ET-1)、血丙二醛(MDA)、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
目的对国内12种护理期刊发表的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临床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分布并分析现存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改进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在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检索发表于国内12种护理期刊的糖尿病足预防及护理临床研究,检索时间设定为建库至2017年9月30日。利用NoteExpress软件去重,SPSS软件建库,对文献基本信息
目的通过对影响小脑肿瘤患者认知功能以及情感障碍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今后针对小脑病变的诊治、康复和预后提供相关依据。方法2016年1月—2017年6月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天坛医院收治的小脑肿瘤患者44例,分别在其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记忆量表,对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情况进行评估,对影响患者认知功
目的探讨COPD住院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11月在哈尔滨市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的15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患者展开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OPD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COPD患者心理弹性平均得分为(62.23±12.15)分,乐
目的调查某市社区冠心病患者智谋水平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患者智谋训练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7年3—9月选取广东省韶关市4所社区服务中心共311例社区冠心病患者,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和智谋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Epidata 3.1软件及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11例社区冠心病患者智谋得分为(71.23±15.02)分,其中个人智谋得分(41.06±10.40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程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43例患者急救护理程序,总结其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评估病情、密切监测患者病情、体位与保暖、立即建立静脉通路、控制疼痛、控制出血、心理干预。结果平均抢救时间为(38.49±5.62)min,其中4例患者由于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9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0
期刊
期刊
目的建立退行性颈椎病围术期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法运用三维结构质量模式,采用德尔菲法,于2016年9月—2017年4月,由15名专家对拟定的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2轮的匿名问卷函询,获得一致性意见,初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初步构建的退行性颈椎病围术期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最终形成55个评价指标,包含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专家对各项指标的意见趋同。结论该指标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