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按照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雄厚,创新主体高度集聚,产业体系配套完备,环境开放包容,具备了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现实基础。研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对于提升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最活跃、营商环境最优越的区域之一,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研发、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现代产业、创新合作等方面积累了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世界级湾区相比,存在的问题短板,并提出了健全完善创新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
建设现状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规模保持全国领先。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0.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8,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相对完备,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在科技服务、教育、金融等领域水平领先,广东省9个城市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中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新型平板显示、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已发展成为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广东省9个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50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总数的5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3万家,占全国32.2%, 其中,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达1.44万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高地。全国高新区排名中,7家位于全国前 1/3,其中深圳、广州高新区分列全国第2和第9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创新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粤港澳大湾区将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应用作为创新导向,科技成果更多来自企业创新。截至2019年3月,广东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已达35%,全国占比高达27%。其中,深圳的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家建在企业,分别是华为、中兴、华大基因、光启和中广核。民营企业对市场反应最快、最灵活,其研发成果产业化速度也最快。如,华为2018年研发投入113.34亿欧元,居全球第五。根据欧洲专利局《2018年度报告》,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位于第2位,OPPO专利申请量为523件,排名第39位,已超过排名第50位的苹果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大规模的科技投入推动了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一。
(三)粤港澳大湾区本土型创新型企业多,孕育了一批国际创新型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华为、大疆、腾讯等一批土生土长的创新型企业,在大湾区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创意到产业的快速成长,如大疆从2006年成立至今,仅用了12年,就成长为一个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大企业,以及华为、腾讯等一批互联网、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大湾区茁壮成长。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676.7亿元,居全国第一。拥有19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以及超过一半的世界500强企业大中华区总部,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涌现出大疆科技、微众银行、奥比中光等20 家独角兽企业。
(四)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机构与创新载体数量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起点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具有较好基础。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72所,占全国总数的6%,总量居全国首位;其中,珠三角地区121所,香港39所,澳门12所。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湾区有4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其中3所进入世界50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占全国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数约130个,其中珠三角49个,香港约80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200家,部署建设省级创新平台近3000家。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水平瞄准国际一流。“天河二号”主机运算速度连续4年位居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第一位;国家基因库是我国唯一、全球第四个国际级基因库;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当前运行投资额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五)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与国际接轨程度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瞄准了新领域和新机制,不但获得了高速发展、积累了后发优势,也取得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2019年1号文出台“科创12条”,着力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性、开放性和普惠性的政策措施。2019年新出台的广东省科创12条进一步从人员管理权、投资决策权和收益权方面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动力活力。此外,广东省政府主动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區强化密切协同和沟通,加强政策协调对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需求,统一编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借鉴港澳地区和国际的先进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人才综合信息服务,统筹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工作协同发展。
与世界级大湾区相比
存在问题与短板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国内领先,但是与世界级湾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发展阶段来看,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已处于创新引领发展阶段,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主要问题与短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创新不足:缺乏原始创新导致难以产生对现有产业的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发明专利数仅为旧金山湾区的1/5左右。从原始创新能力来看,虽然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条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但基础研究和技术源头供给不足,缺乏原始创新,就难以形成具有颠覆性的产业变革。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存在整体性、协同性不高的问题。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以国家实验室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基础研究源头,硅谷的直线加速中心国家实验室,拥有直线高能电子加速器、正负电子加速环、同步辐射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与直线对撞机等10余个大科学装置。而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较少,没有形成集聚区,缺少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设施在空间、学科布局上关联度不强,设施与设施之间缺乏合作,协同效应有待加强。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最活跃、营商环境最优越的区域之一,科技创新的全球影响力和贡献度不断提升,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研发、科技成果、高端人才、现代产业、创新合作等方面积累了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世界级湾区相比,存在的问题短板,并提出了健全完善创新体系的思路和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
建设现状分析
(一)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规模保持全国领先。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0.8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8,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产业体系相对完备,集聚发展态势明显,经济互补性强。香港、澳门在科技服务、教育、金融等领域水平领先,广东省9个城市已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其中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新型平板显示、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已发展成为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19年,广东省9个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达到250家,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占总数的51%。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4.3万家,占全国32.2%, 其中,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达1.44万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企业高地。全国高新区排名中,7家位于全国前 1/3,其中深圳、广州高新区分列全国第2和第9位,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创新成果产业化程度高。粤港澳大湾区将市场需求和产业化应用作为创新导向,科技成果更多来自企业创新。截至2019年3月,广东4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已达35%,全国占比高达27%。其中,深圳的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有5家建在企业,分别是华为、中兴、华大基因、光启和中广核。民营企业对市场反应最快、最灵活,其研发成果产业化速度也最快。如,华为2018年研发投入113.34亿欧元,居全球第五。根据欧洲专利局《2018年度报告》,华为的专利申请量位于第2位,OPPO专利申请量为523件,排名第39位,已超过排名第50位的苹果公司。粤港澳大湾区大规模的科技投入推动了创新成果的大量涌现,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约占全国一半,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位列全国第一梯队,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保持全国第一。
(三)粤港澳大湾区本土型创新型企业多,孕育了一批国际创新型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华为、大疆、腾讯等一批土生土长的创新型企业,在大湾区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创意到产业的快速成长,如大疆从2006年成立至今,仅用了12年,就成长为一个年销售收入180亿元大企业,以及华为、腾讯等一批互联网、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在大湾区茁壮成长。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1676.7亿元,居全国第一。拥有19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以及超过一半的世界500强企业大中华区总部,涌现出华为、腾讯、比亚迪、广汽集团等一批创新龙头企业,涌现出大疆科技、微众银行、奥比中光等20 家独角兽企业。
(四)粤港澳大湾区科研机构与创新载体数量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起点高。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具有较好基础。拥有各类高等院校172所,占全国总数的6%,总量居全国首位;其中,珠三角地区121所,香港39所,澳门12所。在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湾区有4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其中3所进入世界50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占全国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的学科数约130个,其中珠三角49个,香港约80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200家,部署建设省级创新平台近3000家。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水平瞄准国际一流。“天河二号”主机运算速度连续4年位居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第一位;国家基因库是我国唯一、全球第四个国际级基因库;散裂中子源是我国当前运行投资额最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设备国产化率超过90%。
(五)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与国际接轨程度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瞄准了新领域和新机制,不但获得了高速发展、积累了后发优势,也取得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经验。2019年1号文出台“科创12条”,着力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改革性、开放性和普惠性的政策措施。2019年新出台的广东省科创12条进一步从人员管理权、投资决策权和收益权方面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动力活力。此外,广东省政府主动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區强化密切协同和沟通,加强政策协调对接,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需求,统一编制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中长期规划,借鉴港澳地区和国际的先进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人才综合信息服务,统筹引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工作协同发展。
与世界级大湾区相比
存在问题与短板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建设国内领先,但是与世界级湾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发展阶段来看,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三大世界级湾区已处于创新引领发展阶段,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仍存在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主要问题与短板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始创新不足:缺乏原始创新导致难以产生对现有产业的颠覆性技术。与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发明专利数仅为旧金山湾区的1/5左右。从原始创新能力来看,虽然拥有完备的产业链条和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但基础研究和技术源头供给不足,缺乏原始创新,就难以形成具有颠覆性的产业变革。粤港澳大湾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存在整体性、协同性不高的问题。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美国以国家实验室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基础研究源头,硅谷的直线加速中心国家实验室,拥有直线高能电子加速器、正负电子加速环、同步辐射光源、正负电子对撞机与直线对撞机等10余个大科学装置。而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较少,没有形成集聚区,缺少长远的学科发展规划,设施在空间、学科布局上关联度不强,设施与设施之间缺乏合作,协同效应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