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4年至2006年,作为公安部派驻阿富汗使馆的首任警务联络官,我在那个古老神秘又危机四伏的国家工作生活了两年。现虽已回国,可那令人难忘的生活经历依然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危机之邦
警务联络官是指一国警察机关派驻另一个国家或者双方进行固定联系的警官。这种制度是国际刑警组织和一些国家的警察机构之间开展警务合作的一种新形式,是各国警察间协商处理国际间犯罪案件的一种更加灵活有效的合作方式。
近年来,阿富汗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因为这里是恐怖分子的天堂。自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以来,美国及北约部队驻军阿富汗,追剿恐怖残余势力,维持国家和平稳定。然而,时过6年,阿境内恐怖势力非但没有肃清,反而活动日趋频繁,自杀式袭击、路边炸弹、中小规模军事进攻不断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和社会安全,也给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极大危害。
惊天血案
我是2004年7月16日被派往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履新的。上任第一件事就是配合公安部工作小组协调阿警方对6·10恐怖袭击事件的侦破工作。2004年6月10日凌晨1时20分,一伙恐怖分子手持武器潜入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十四局集团设在阿富汗北部重镇昆都士以南36公里的盖劳盖尔工地的沥青拌和站,将罪恶的枪口对准中国工人居住的帐篷疯狂扫射。10名中国工人当场身亡,另有5人受伤,其中一人伤势严重不治身亡。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完全以杀人为目的的恐怖袭击。恐怖分子训练有素,手段残忍,整个作案过程只有十几分钟。这起惨案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公民在海外遭受袭击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不仅震惊了世界,也牵动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胡锦涛主席、吴邦国委员长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做了指示,要求大使馆全力抢救受伤同胞,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经过大使馆全体人员的齐心协力,圆满完成了善后处理事宜。此外,由公安部、安全部刑侦、反恐专家组成的公安工作小组也于案发第三天抵达阿富汗,协助阿方开展侦破。
我是事发后1个月到达阿富汗的,虽然阿方在侦破中为我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由于阿警察部队刚组建,刑侦人员水平低,装备落后,双方语言又不通,给案件侦破工作带来极大障碍。此起案件后来被阿方定为塔利班恐怖袭击,称主犯已逃到巴基斯坦,抓获的3名嫌疑人中1人一审被判死刑。
2005年2月,我与新华社记者、中铁十四局代表出席了6·10案件二审的旁听。想象中本应庄严、肃穆的法庭仅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小屋,3个法官挤在桌子后面,我们3人分别座在两侧的沙发上,3个犯罪嫌疑人目光呆滞,表情木讷。法官对我说你有什么问题就问吧。我问其中一个被判7年徒刑的家伙案发时在哪里,有谁可以为他作证?他回答说当时在自己的店里睡觉,两个店员可以为他作证。我问法官案卷里有没有检察官调查时对两个证人的询问笔录,法官说没有。而被判死刑的NUR两臂和脖子上有明显的伤痕,他是唯一承认参与恐怖袭击的嫌犯。二审主要是我问犯罪嫌疑人问题,好像我是主审法官。
后来我在中国驻阿使馆还接待过NUR的父母和弟弟,他们诉说了NUR的冤情。昆都士距喀布尔只有200多公里,但坐车要八九个小时。他们是变卖了家里的东西第一次来到喀布尔。他们拄着棍子,衣服褴褛。
此案目前虽已结案,但案件真相还是众说纷纭。这起案件幕后真凶到底是谁?鉴于当前阿政局十分复杂,刑事侦破水平非常低,真的很难水落石出。
一场虚惊
2005年2月的一天,中国大使馆得到消息,恐怖分子拟对中铁十四局一处施工单位发动恐怖袭击,通报提供了该人姓名等线索。
接报后,我立即将该情况通知十四局在喀布尔的总办事处,要求其排查。同时,我拜会了阿内政部负责安全的副部长,请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加强对在阿中资公司的安全保护。当天下午,总办事处答复没有查到此人。我又叮嘱他们将排查范围扩大到公司在阿富汗的所有工地。这一夜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深怕6·10惨剧再次发生。
第二天早上8点多,十四局来电,称已找到通报所描述的那个人,此人在昆都士工地开小巴接送我施工人员。情况紧急,如果该人真是恐怖分子,在车上安装了炸弹后果不堪设想。我一面要求总办事处迅速将该人的有关资料传给我,并通知工地人员严密监控该人举动;另一方面紧急拜会阿内政部反恐局局长,向其介绍有关情况,请其对犯罪嫌疑人立即采取措施,以防不测。反恐局局长立即向昆都士省反恐部门布署。两天后,他又约见我,向我详细介绍了调查情况。他们已将犯罪嫌疑人父子控制起来,但经过调查,没有发现犯罪事实。反恐局局长还将犯罪嫌疑人带来让我讯问。由于证据不足,后来将其释放。虽然虚惊一场,但没有发生危险事件还是令我很欣慰。
难忘年夜
2005年2月,我赴伊朗参加第六届地区禁毒联络官会议,与德国警务联络官和法国联络官一路同行。会议结束后,伊朗警务联络官派车专程将我们送到阿伊边境口岸。我们本打算在赫拉特省乘机返回喀布尔,但由于天气原因,航班被无限期取消。这一天恰好是中国的大年三十,在机场我们从早上8点等到下午4点,最后只好失望地回到简陋的宾馆。躺在阴暗的房间里我不禁感慨万千。这里没有喜庆的鞭炮,没有家人的欢笑,也没有热腾腾的饺子,只有思亲的惆怅。
晚8点多钟,德国警务联络官敲门要我到他的房间去。来到他的房间,他的阿富汗助手和那个法国联络官已在那里,桌上摆着几罐啤酒和几个罐头,还有干果等食品。德国警务联络官说,我们知道今天是你们中国的春节,所以特地从当地警察朋友那里要了点没收的啤酒(阿禁酒)和罐头,让我们一起祝你节日快乐。当时的情景让我十分感动,那晚我们聊到很晚。2005的春节让我非常难忘。
坏天气一直持续到初二,我们决定乘车从陆路返回。从赫拉特省到喀布尔要穿越阿富汗西部、南部、中部8个省,其中南部、赫尔曼、坎大哈、法拉等几个省是恐怖分子活动最为活跃地区,这条路全长1100公里,由于恐怖袭击频发,因而有“死亡之路”之称。
法、德国家在赫拉特省有一个联合的领馆,我们便去求助。按计划,领馆派两台车,再由当地警察派两台警车护送我们到坎大哈,法、德警务联络官的助理再到坎大哈接我们。出发时间定在大年初三,可半夜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早4点钟出发时,积雪已有一尺厚。在茫茫夜色中,我们4个人加上6个警卫在风雪中艰难地踏上旅程。其实我们都知道,如果真发生袭击,6个警卫根本起不了太大作用。恐怖分子要么设置路边炸弹,在车经过时引爆;要么在远处先用火箭筒袭击,然后自动步枪扫射。
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很紧张,车内一片寂静。出了赫拉特省,我们停在路边方便,那些警卫立刻占领制高点,保持高度警戒状态。天亮了,雪也小了。为防被袭,我们的车在破败的公路上以140公里的时速飞驰。虽然我紧紧抓住车门把手,但剧烈的颠簸还是不时将我的身体抛起来,头重重地撞在顶棚上。由于警卫开的是俄罗斯产的吉普车,跟不上我们的车,只好一个车带一个警卫先行。当我们下午4点多到达坎大哈时,警卫车已被我们抛下1个小时的路程。
晚7时左右,由于下一段路程没有警卫,我们不得不下榻在坎大哈相对安全的一家酒店。由于客房紧张,我和德国警务联络官挤在一间不足10平米的房间里。他将唯一的单人床让给我,然后钻进自备的睡袋躺在地上。虽然旅馆有保安,但我们还是不太放心,都把枪放在身边,子弹上膛,枪口对着窗户和门口。
一夜总算熬过去了,第二天我们5点钟趁夜色出发,一路上又是风雪交加,白茫茫一片,令人头晕目眩。我们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怀里抱着枪,保持高度警惕。经过550公里10个小时的颠簸,大年初四下午终于到达了喀布尔,车进市区,真有走完万里长征的感觉。大雪虽然给我们添了许多麻烦,但也帮了大忙。由于这样的天气恐怖分子发动袭击后不易脱身,所以他们减少了活动。但从2005年9月以后,这条路再也没有清静过,每天都有爆炸、枪击等恐怖事件发生,许多人在这条路上命丧黄泉。
忠诚尽责
喀布尔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大使馆人员除非有工作,一般不轻易出门,就连生活必需品也定期统一购买。中国大使馆斜对面是阿富汗的副总统府,左邻总统府,右侧是联合国开发署,属重兵把守的要地,也是恐怖分子的主要袭击目标。刚到阿富汗时,几乎每天都听到爆炸声。2004年7月28日午夜时分,一枚火箭弹越过总统府在大使馆门前爆炸,路面被炸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弹坑,大使馆的部分门窗玻璃被震碎,铁门也被弹片击穿,所幸没有人员伤亡。火箭弹是恐怖分子遥控发射的,目的是制造恐怖气氛。
2006年2月初的一个深夜,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一串清脆的枪声打破了寂静。我担心歹徒闯入大使馆,急忙穿上防弹衣,拿起头盔和夜视镜爬上楼顶。趴在楼上,我注意到枪声是从隔壁一家英国人开的餐馆里传出的,只见几名持枪者在忽明忽暗中搜索着什么。不一会儿,附近值勤的阿武装警察迅速跑过来,不由分说将那几名持枪者抓走。后来得知,放枪者系英国保安公司的几个人,他们在餐馆聚会酗酒,至于为何放枪不得而知。这件事发生后,在大使馆的申请下,国内派来6名武警负责大使馆的安全保卫。
在喀布尔,我们出门时防弹衣是必备物品之一。大使馆给每人配发一件凯夫勒软质防弹衣,这种防弹衣只能防手枪子弹。由于参加一些外交活动不方便,我就把它套在车驾驶座椅靠背上。另外,公安部对我十分关心,给我邮来了最新式的防弹头盔和一件前后加钢板可防步枪子弹的重型防弹衣,有近20公斤重,穿上虽然不舒服,但心里更有安全感。久在阿富汗,到哪里都十分警惕。有时到外面就餐,进入餐馆首先环顾四周,熟悉环境找到出口,排查可疑人员,然后尽量找个远离窗子、背对墙的位置坐下来。说实话,就是吃饭也不能踏踏实实。
在阿富汗生活的两年中,我快乐过、孤独过、苦闷过、恐惧过……那些惊心动魄的危险场面时时闪现在眼前。然而,我始终怀着坚定信念,从没在困难面前畏缩过。我忘不了是国内领导和同志的帮助使我走过这730天的艰辛路程,忘不了我的家人尤其妻子在背后默默的奉献和鼎力支持。还有我的朋友……他们是我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经受了艰苦复杂、危险动荡环境的考验,我的心智得到砺炼与洗涤,对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发扬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忠诚地完成任务。(作者系前公安部派驻阿富汗大使馆首任警务联络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