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研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可修复柴油污染的“纳米海绵修复剂”
柴油在开采和运输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少泄漏到水体和土壤中,造成环境污染。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在柴油污染修复方面取得进展,他们研制出一种可高效去除水体和土壤中柴油的新型纳米修复剂。国际环境科研领域学术期刊《总体环境科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的相关论文。
3D
中国科学家给人马座星流画出第一张3D画像
银河系有很多伴星系,如位于银盘下方的大小麦哲伦星系,就像地球的引力牵着月亮转一样,银河系也牵着这些星系转动。但是,此前科学家们都未能对其进行具体描绘。
近日,来自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聘青年研究员、上海天文台博士后李静,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等人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第一次描绘出了银河系的一个伴星系——人马座矮星系的星流(下称人马座星流)的三维空间轨道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杂志上。
芯片
小方寸大作为 芯片也可再造“器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利用该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多层微流体芯片装置,在一块硬币大小的塑料芯片上培养出的人体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可衍生出与体内高度仿真的胰岛类器官。
该芯片上培育出的类器官首次具有了类似人体内胰岛组织的功能。它不仅包含类似人体内的多种胰岛细胞类型,还具有良好的胰岛素分泌和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日前,该研究成果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英国《芯片实验室》杂志上。
月食
天宇上演“天狗吃月”看月亮的脸悄悄在改变
天文专家介绍,7月17日凌晨我国上空将出现一次月偏食。届时,如果天气晴朗,我国新疆、西藏地区可见月食全过程,其他大部分地区可见“带食月落”。
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这就会发生月食。按月亮被遮挡范围的不同,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月偏食发生时,月亮将呈现一半白色,一半古铜色的美丽“模样”。
科研
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精准复盘比萨斜塔倾斜过程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问题及其纠偏措施,长期以来为世人与专家所关注。近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研究系列期刊《科学报告》在线发表了福建阳光学院毕港博士的研究成果,首次精准复盘了比萨斜塔近两百多年来的倾斜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道路地面沉降、山体缓慢下滑、房屋出现裂缝等时变行为经常发生。该研究首次系统建构了“蠕变、固结、松弛”三种模型,能精准地、直观地表征时变行为。由于“蠕变”是变形的不断累积,就像滚雪球一样,进而导致可能的破坏或变形过大而超出工程标准。在该模型的表征下,可广泛地分析不限于工程界发生的时变行为,如计算长久的累积蠕变变形量、分析蠕变破坏的可能性。
测量船
远望3号平安返航
7月8日,远望3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完成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安全抵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为历时1个月、航行3万里的本次航程画上圆满句号。
远望3号船是中国第二代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对卫星、飞船等航天器的海上测控任务,建成以来共出航52次,圆满完成以神舟、嫦娥、北斗为代表的83次海上测控任务。
火箭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目前最大火箭分离气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三室近日完成“超长大口径高耐压气囊预验收试验”,标志着世界最大、耐压最强的火箭分离气囊研制成功。
分离气囊是用于运载火箭整流罩纵向分离的火工品。该项目研制负责人胡振兴介绍,分离气囊就像一根细长的腰带,系在两个整流罩半罩中间。气囊呈管状,内装火工品,在火箭飞行过程中,气囊是扁的,被两个整流罩半罩紧紧压合;在执行整流罩分离动作时,内部火工品爆炸使气囊鼓起来,撑开两个整流罩半罩的连接结构,达到分离整流罩、释放出卫星的目的。
牦牛
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牦牛无角圈养
作为适应高原特殊环境、奶肉皮毛粪皆有价值的珍稀牛种之一,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是我国藏区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牲畜。但其野性难驯、惯于放养,不利于集约化养殖和草原保护。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会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个无角、适宜舍饲化的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该品种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领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牧业增产、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
世界首例外泌体靶向缓释微球生物支架研制成功
西安市中心医院李征宇、龙乾发研究团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将外泌体与微球结合,同时精确控制其缓释时间的世界难题,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例外泌体靶向缓释微球生物支架,为创伤、烧伤、炎症、手术后遗症及各种顽固疾病的治疗,开辟出一条新的解决方案和治疗手段。
天文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马射线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7月3日对外公布,我国西藏羊八井ASgamma实验阵列近日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马射线,标志着超高能伽马射线天文觀测进入到100 TeV(1TeV即10的12次方电子伏特)以上的观测能段,将有助于揭示宇宙中极端天体的性质。
公元1054年,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曾详细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件。中日合作西藏ASgamma实验团队此次发现的宇宙伽马射线,即来自该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蟹状星云方向,距离地球6500光年左右。伽马射线能量高达450TeV,比此前国际上正式发表的75TeV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
研究人员推断,蟹状星云是银河系内天然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电子加速器相比,蟹状星云的电子加速能力至少高了上万倍。
我国科学家研制出可修复柴油污染的“纳米海绵修复剂”
柴油在开采和运输的过程中,难免有不少泄漏到水体和土壤中,造成环境污染。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吴正岩研究员课题组在柴油污染修复方面取得进展,他们研制出一种可高效去除水体和土壤中柴油的新型纳米修复剂。国际环境科研领域学术期刊《总体环境科学》日前发表了该成果的相关论文。
3D
中国科学家给人马座星流画出第一张3D画像
银河系有很多伴星系,如位于银盘下方的大小麦哲伦星系,就像地球的引力牵着月亮转一样,银河系也牵着这些星系转动。但是,此前科学家们都未能对其进行具体描绘。
近日,来自中科院天文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聘青年研究员、上海天文台博士后李静,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超等人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第一次描绘出了银河系的一个伴星系——人马座矮星系的星流(下称人马座星流)的三维空间轨道分布,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报》杂志上。
芯片
小方寸大作为 芯片也可再造“器官”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秦建华研究员团队利用该技术,设计研发了一种新型多层微流体芯片装置,在一块硬币大小的塑料芯片上培养出的人体多能干细胞,不仅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还可衍生出与体内高度仿真的胰岛类器官。
该芯片上培育出的类器官首次具有了类似人体内胰岛组织的功能。它不仅包含类似人体内的多种胰岛细胞类型,还具有良好的胰岛素分泌和对葡萄糖的刺激响应。日前,该研究成果已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英国《芯片实验室》杂志上。
月食
天宇上演“天狗吃月”看月亮的脸悄悄在改变
天文专家介绍,7月17日凌晨我国上空将出现一次月偏食。届时,如果天气晴朗,我国新疆、西藏地区可见月食全过程,其他大部分地区可见“带食月落”。
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几乎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太阳到月球的光线便会部分或完全地被地球掩盖,这就会发生月食。按月亮被遮挡范围的不同,月食分为月全食、月偏食和半影月食。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月偏食发生时,月亮将呈现一半白色,一半古铜色的美丽“模样”。
科研
我国科研工作者首次精准复盘比萨斜塔倾斜过程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问题及其纠偏措施,长期以来为世人与专家所关注。近日,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研究系列期刊《科学报告》在线发表了福建阳光学院毕港博士的研究成果,首次精准复盘了比萨斜塔近两百多年来的倾斜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道路地面沉降、山体缓慢下滑、房屋出现裂缝等时变行为经常发生。该研究首次系统建构了“蠕变、固结、松弛”三种模型,能精准地、直观地表征时变行为。由于“蠕变”是变形的不断累积,就像滚雪球一样,进而导致可能的破坏或变形过大而超出工程标准。在该模型的表征下,可广泛地分析不限于工程界发生的时变行为,如计算长久的累积蠕变变形量、分析蠕变破坏的可能性。
测量船
远望3号平安返航
7月8日,远望3号远洋航天测量船完成第46颗北斗导航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安全抵靠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为历时1个月、航行3万里的本次航程画上圆满句号。
远望3号船是中国第二代航天远洋测量船,主要担负对卫星、飞船等航天器的海上测控任务,建成以来共出航52次,圆满完成以神舟、嫦娥、北斗为代表的83次海上测控任务。
火箭
我国成功研制世界目前最大火箭分离气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三室近日完成“超长大口径高耐压气囊预验收试验”,标志着世界最大、耐压最强的火箭分离气囊研制成功。
分离气囊是用于运载火箭整流罩纵向分离的火工品。该项目研制负责人胡振兴介绍,分离气囊就像一根细长的腰带,系在两个整流罩半罩中间。气囊呈管状,内装火工品,在火箭飞行过程中,气囊是扁的,被两个整流罩半罩紧紧压合;在执行整流罩分离动作时,内部火工品爆炸使气囊鼓起来,撑开两个整流罩半罩的连接结构,达到分离整流罩、释放出卫星的目的。
牦牛
中国科学家成功实现牦牛无角圈养
作为适应高原特殊环境、奶肉皮毛粪皆有价值的珍稀牛种之一,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是我国藏区百姓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牲畜。但其野性难驯、惯于放养,不利于集约化养殖和草原保护。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会同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成功培育出世界上首个无角、适宜舍饲化的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该品种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领域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牧业增产、牧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
世界首例外泌体靶向缓释微球生物支架研制成功
西安市中心医院李征宇、龙乾发研究团队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将外泌体与微球结合,同时精确控制其缓释时间的世界难题,成功研制出世界首例外泌体靶向缓释微球生物支架,为创伤、烧伤、炎症、手术后遗症及各种顽固疾病的治疗,开辟出一条新的解决方案和治疗手段。
天文
科学家发现迄今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马射线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7月3日对外公布,我国西藏羊八井ASgamma实验阵列近日发现了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马射线,标志着超高能伽马射线天文觀测进入到100 TeV(1TeV即10的12次方电子伏特)以上的观测能段,将有助于揭示宇宙中极端天体的性质。
公元1054年,北宋时期的中国人曾详细记录了一次超新星爆发事件。中日合作西藏ASgamma实验团队此次发现的宇宙伽马射线,即来自该超新星爆发产生的蟹状星云方向,距离地球6500光年左右。伽马射线能量高达450TeV,比此前国际上正式发表的75TeV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
研究人员推断,蟹状星云是银河系内天然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电子加速器相比,蟹状星云的电子加速能力至少高了上万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