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如花似锦的傣族村寨,一幢幢形式独异的竹楼隐现在翠竹蕉林之中,曲折的小径联系着幢幢竹楼……西双版纳州位于云南省正南端,是云南省唯一一个国土面积完全位于热带地区的州市。在这里世代居住着傣族同胞,竹楼就是他们的安栖之所;而傣家竹楼也成为西双版纳最突出的地理标识。
2010年3月,由“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调研及宣传教育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实地展开。
云南省森林资源匮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体系难以为继,采用竹建材将减缓建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因为地理环境因素,村镇建筑面积占全省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大量采用现代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建造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资源消耗的压力过大。采用竹建材将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的使用,传热系数降低6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同时,通过合理设计,改善民居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薪柴用量以及空调电耗,节约能源。
“竹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研究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的柏文峰教授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竹子是房屋建造和其他结构最古老的材料之一。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在许多产竹国家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柏文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小额赠款计划“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在勐海县第三届茶王节上,他和志愿者多次宣讲减缓气候变化知识、绿色建筑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以及新型竹建筑的实用,发放了《气候变化与绿色建筑知识宣传手册》,有200多人参观了项目施工现场。柏文峰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基本国策,也是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的基本发展目标。竹建材是可持续绿色建材,发展竹建筑符合政府的政策。
传统建筑和新科技的融合
“建筑材料的全球性紧缺是很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木材及其他传统建筑材料因短缺而产生的相应的价格上涨,使以竹为原料的房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柏文峰说。但实际上,以西双版纳为例,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化进程,正让越来越多的傣族原住民迁出竹楼,融入钢筋水泥的森林,传统建筑在经济的浪潮中消极殆尽。
在森林退化与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竹子作为生态、环保、可再生资源,如何替代塑料、钢材乃至木材,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竹建筑就是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竹原料在产竹国非常容易获得,西双版纳盛产的“凤尾竹”更是天下闻名。“根据哥斯达黎加建筑学家的计算,每年只需70公倾的竹林就可建造竹房屋1000间;但如果以木材为原料,则需要砍伐600公顷天然林。”他进一步分析说,大多数竹楼的建造,对于本地人来说,已是驾轻就熟,无需特殊技术处理;而竹子的多功能性却可为经济型或高档建筑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也比较容易与其他先进建筑技术结合使用。
因此,建盖竹楼的耗时一般都比较短。以景洪市周边竹制农舍的建筑为例,每一层的施工时间大致为2-3天,但若用混凝土、钢筋或原木建造,最少也要10天才能完成一层施工。竹建筑对于西双版纳原住民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能够保持自助方式建造自己的竹楼,让建筑与人文的关系更加亲近、得到发展。
新型竹楼保留了传统傣族竹楼干栏式的特征,外观与村里其他的木质楼、砖混民居楼房基本一致,而整栋楼建筑采用以竹代木的处理方式,以木芯填充竹节,在竹篾墙体空腹中填充聚苯板、矿棉、原竹纤维等材料,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竹楼密闭性、隔音、保暖隔热效果差的问题。柏文峰介绍说,这种竹楼与当地钢混结构民居相比,造价降低20%、自重减少40%、可减少80%不可降解垃圾,建筑过程中减少碳排量10吨左右,抗震设防达到8度,使用年限为20年。同时新型原竹楼面采用了新的技术,密排原竹替代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了结构;在原竹结构层下面挂石膏板作为防火层;用原竹结构层上面铺竹纤维和水泥增强生土作为上部防火层;利用药剂真空加压解决了原竹防腐、防霉、防蛀。
“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给《中国周刊》提供了一份数据:当地常规砖楼用钢量约为35kg/m?,水泥用量约为140kg/m?,而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15kg/m?,水泥用量为60kg/m?,都仅为前者的43%,按当地平均每户250m?的民居规模计算,则每栋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减少5吨,水泥用量减少20吨。据测算:每生产1吨钢,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耗水48.6m?;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因此,与相同面积(250m?)的常规砖楼相比,每栋新型竹楼民居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吨,节水243m?,明显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型建筑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柏文峰在总结新型竹绿色建筑优势时说道:“西双版纳州竹资源丰富,但是原住民不愿意居住在传统竹楼内,竹资源仅用于自家临时建筑搭建,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收入。新型竹楼的建造,大量竹材将用于永久性建筑的营造,当地民族群众出售自家竹材业可获得收入。原竹成熟期5至7年,而且可以连续多年持续砍伐,竹建筑的发展,将为当地群众获得可持续的出售竹材的收入;当地工匠亦可以利用新型竹楼技术为社区、风景区兴建新型竹建筑,形成民族建筑产业,在商业性营造活动中获得收入;新型竹建筑的涉及到一些原竹的处理环节,如采伐、运输、三防处理等,也为当地社区创造了收益。”
竹材作为快速的可再生资源,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建筑领域在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纳入到政府建设部门推荐的建筑新技术中,使竹材资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等的应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
“对于西双版纳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城市建设一定不是越‘现代化’、密集化和统规化越好,相反,应该心存对当地一方水土的敬畏,保持其个性、传承其特性,大力推进新竹绿色建筑的发展。”柏文峰认为,对于整个云南省的热带、亚热带农庄的建设和使用,都应着眼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让竹元素更多、更完美地在建筑设计和成品展示中得到体现,“这样,一定会实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文化效益等多赢的结果。”
2010年3月,由“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调研及宣传教育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实地展开。
云南省森林资源匮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体系难以为继,采用竹建材将减缓建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因为地理环境因素,村镇建筑面积占全省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大量采用现代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建造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资源消耗的压力过大。采用竹建材将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的使用,传热系数降低6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同时,通过合理设计,改善民居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薪柴用量以及空调电耗,节约能源。
“竹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研究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的柏文峰教授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竹子是房屋建造和其他结构最古老的材料之一。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在许多产竹国家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柏文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小额赠款计划“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在勐海县第三届茶王节上,他和志愿者多次宣讲减缓气候变化知识、绿色建筑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以及新型竹建筑的实用,发放了《气候变化与绿色建筑知识宣传手册》,有200多人参观了项目施工现场。柏文峰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基本国策,也是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的基本发展目标。竹建材是可持续绿色建材,发展竹建筑符合政府的政策。
传统建筑和新科技的融合
“建筑材料的全球性紧缺是很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木材及其他传统建筑材料因短缺而产生的相应的价格上涨,使以竹为原料的房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柏文峰说。但实际上,以西双版纳为例,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化进程,正让越来越多的傣族原住民迁出竹楼,融入钢筋水泥的森林,传统建筑在经济的浪潮中消极殆尽。
在森林退化与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竹子作为生态、环保、可再生资源,如何替代塑料、钢材乃至木材,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竹建筑就是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竹原料在产竹国非常容易获得,西双版纳盛产的“凤尾竹”更是天下闻名。“根据哥斯达黎加建筑学家的计算,每年只需70公倾的竹林就可建造竹房屋1000间;但如果以木材为原料,则需要砍伐600公顷天然林。”他进一步分析说,大多数竹楼的建造,对于本地人来说,已是驾轻就熟,无需特殊技术处理;而竹子的多功能性却可为经济型或高档建筑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也比较容易与其他先进建筑技术结合使用。
因此,建盖竹楼的耗时一般都比较短。以景洪市周边竹制农舍的建筑为例,每一层的施工时间大致为2-3天,但若用混凝土、钢筋或原木建造,最少也要10天才能完成一层施工。竹建筑对于西双版纳原住民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能够保持自助方式建造自己的竹楼,让建筑与人文的关系更加亲近、得到发展。
新型竹楼保留了传统傣族竹楼干栏式的特征,外观与村里其他的木质楼、砖混民居楼房基本一致,而整栋楼建筑采用以竹代木的处理方式,以木芯填充竹节,在竹篾墙体空腹中填充聚苯板、矿棉、原竹纤维等材料,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竹楼密闭性、隔音、保暖隔热效果差的问题。柏文峰介绍说,这种竹楼与当地钢混结构民居相比,造价降低20%、自重减少40%、可减少80%不可降解垃圾,建筑过程中减少碳排量10吨左右,抗震设防达到8度,使用年限为20年。同时新型原竹楼面采用了新的技术,密排原竹替代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了结构;在原竹结构层下面挂石膏板作为防火层;用原竹结构层上面铺竹纤维和水泥增强生土作为上部防火层;利用药剂真空加压解决了原竹防腐、防霉、防蛀。
“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给《中国周刊》提供了一份数据:当地常规砖楼用钢量约为35kg/m?,水泥用量约为140kg/m?,而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15kg/m?,水泥用量为60kg/m?,都仅为前者的43%,按当地平均每户250m?的民居规模计算,则每栋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减少5吨,水泥用量减少20吨。据测算:每生产1吨钢,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耗水48.6m?;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因此,与相同面积(250m?)的常规砖楼相比,每栋新型竹楼民居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吨,节水243m?,明显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型建筑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柏文峰在总结新型竹绿色建筑优势时说道:“西双版纳州竹资源丰富,但是原住民不愿意居住在传统竹楼内,竹资源仅用于自家临时建筑搭建,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收入。新型竹楼的建造,大量竹材将用于永久性建筑的营造,当地民族群众出售自家竹材业可获得收入。原竹成熟期5至7年,而且可以连续多年持续砍伐,竹建筑的发展,将为当地群众获得可持续的出售竹材的收入;当地工匠亦可以利用新型竹楼技术为社区、风景区兴建新型竹建筑,形成民族建筑产业,在商业性营造活动中获得收入;新型竹建筑的涉及到一些原竹的处理环节,如采伐、运输、三防处理等,也为当地社区创造了收益。”
竹材作为快速的可再生资源,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建筑领域在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纳入到政府建设部门推荐的建筑新技术中,使竹材资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等的应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
“对于西双版纳州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城市建设一定不是越‘现代化’、密集化和统规化越好,相反,应该心存对当地一方水土的敬畏,保持其个性、传承其特性,大力推进新竹绿色建筑的发展。”柏文峰认为,对于整个云南省的热带、亚热带农庄的建设和使用,都应着眼于绿色、生态、环保、低碳,让竹元素更多、更完美地在建筑设计和成品展示中得到体现,“这样,一定会实现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文化效益等多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