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到,高中生物学业质量标准划分为四个水平,每个水平都包含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核心素养。不同水平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景中应用各种重要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程度。水平由低到高具有递进关系。本学科学业考试合格水平的命题考试,是一、二级水平;本学科学业考试等级水平的命题考试是三、四级水平。后者比前者除了用概念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情境更复杂、解决问题的程度更高外,涉及的大概念、方法等还包括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全部内容,内容更加丰富。万丈高楼平地起,对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全面理解记忆,是学生学好生物学科的第一步。
【关键词】知识记忆 生物 加深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068-01
一、“重复”是对老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
生物学科的学习是基于大量概念、方法基础上的学习。学生上课学到的知识不重复就会遗忘,不断的重复才会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长期记忆。基于人脑记忆的特点,我们不得不重视重复的力量。这里的重复一方面是对于老师,另一方面是在于学生自己。
老师要有意识的将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记忆贯穿在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学中的重复不断完善学生对知识掌握。首先,坚持在新授课中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解读、强调,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记忆。其次,坚持在课堂融入提问环节。在课前读书提问环节中问题要少而精,主要目的在考查学生对上一节课重要概念的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强调、引导或纠正。在课堂中,也可以结合当时的情景选择适当的内容提问、联系和强调,从而巩固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不断检测的过程,学生从中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知识漏洞,有针对性的记忆复习。最后,坚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回顾。在每一节习题课中,对题目进行分类讲解,通过建立知识点的联系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在周考和月考中,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查缺补漏。最终通过在教学中一系列的重复,让学生将“重复”的习惯铭记于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二、为学生提供“经验”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如果只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理解,真正实现学生由浅层次的学习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学生学的更有深度,学有所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研究和思考的。我相信,再简单的知识,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也能体会到其中带来的无限乐趣。这样获取的知识也许会更加持久,更加有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给学生提供经验。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或者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就越容易触类旁通,从而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比如在學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一节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机体对稳态的维持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就要尽可能多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意识到机体的调节比如中暑,高原反应等等就是由于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机体调节不了而导致的稳态失衡现象。再比如学习《神经-体液调节》这一节内容时,可联系学生平时月考在考场上的状态和反应这一具体情景来分析考试过程机体是怎么调节的。考试铃响作为一种紧急信号,对神经系统进行调节,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是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再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教材上所提出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就如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支配;另一方面,内分泌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肾上腺素使人警觉性提高,反应更灵敏。
三、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
生物学知识很零碎,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框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当做一种检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一方面在导学案的编写工作中要坚持每节一小结,以填写概念图的形式对每一小节内容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自己创作概念图,将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在每一章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构建章节概念图来检测其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学生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添枝加叶,进一步细化,避免学生没有目的东写一点西写一点。学生完成之后再集中收起来进行评改。比如在学习完生态系统这一章内容,将生态系统这一部分知识分成三个方面,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给学生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后,再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构建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
【参考文献】
[1]王玲红.浅谈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忆力[J].才智, 2015(20).
[2]陈珊珊.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J].中外交流, 2017(8).
【关键词】知识记忆 生物 加深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31-068-01
一、“重复”是对老师和学生的基本要求
生物学科的学习是基于大量概念、方法基础上的学习。学生上课学到的知识不重复就会遗忘,不断的重复才会在短期记忆的基础上形成长期记忆。基于人脑记忆的特点,我们不得不重视重复的力量。这里的重复一方面是对于老师,另一方面是在于学生自己。
老师要有意识的将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记忆贯穿在教学环节的方方面面,通过教学中的重复不断完善学生对知识掌握。首先,坚持在新授课中对概念进行必要的解读、强调,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记忆。其次,坚持在课堂融入提问环节。在课前读书提问环节中问题要少而精,主要目的在考查学生对上一节课重要概念的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相应的强调、引导或纠正。在课堂中,也可以结合当时的情景选择适当的内容提问、联系和强调,从而巩固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的过程,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不断检测的过程,学生从中也能及时知道自己的知识漏洞,有针对性的记忆复习。最后,坚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已学内容的回顾。在每一节习题课中,对题目进行分类讲解,通过建立知识点的联系对重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在周考和月考中,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查缺补漏。最终通过在教学中一系列的重复,让学生将“重复”的习惯铭记于心,从而培养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二、为学生提供“经验”的学习
知识的学习如果只停留在机械的记忆是没有多大的意义的。如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理解,真正实现学生由浅层次的学习进入深层次的学习,让学生学的更有深度,学有所悟,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研究和思考的。我相信,再简单的知识,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也能体会到其中带来的无限乐趣。这样获取的知识也许会更加持久,更加有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给学生提供经验。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或者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就越容易触类旁通,从而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比如在學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一节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机体对稳态的维持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就要尽可能多的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意识到机体的调节比如中暑,高原反应等等就是由于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机体调节不了而导致的稳态失衡现象。再比如学习《神经-体液调节》这一节内容时,可联系学生平时月考在考场上的状态和反应这一具体情景来分析考试过程机体是怎么调节的。考试铃响作为一种紧急信号,对神经系统进行调节,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是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等特征。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再从整个过程来看,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教材上所提出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就如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受神经支配;另一方面,内分泌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肾上腺素使人警觉性提高,反应更灵敏。
三、注重知识“框架”的构建
生物学知识很零碎,将碎片化知识进行整理形成框架,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系统而全面的掌握,还可以当做一种检测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一方面在导学案的编写工作中要坚持每节一小结,以填写概念图的形式对每一小节内容进行总结。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对已有知识进行梳理——自己创作概念图,将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总结归纳。在每一章学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在笔记本上构建章节概念图来检测其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学生构建一个大致的框架,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添枝加叶,进一步细化,避免学生没有目的东写一点西写一点。学生完成之后再集中收起来进行评改。比如在学习完生态系统这一章内容,将生态系统这一部分知识分成三个方面,生态系统的结构(包含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给学生形成一个大的知识框架后,再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其构建成一棵枝繁叶茂的知识树。
【参考文献】
[1]王玲红.浅谈怎样在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忆力[J].才智, 2015(20).
[2]陈珊珊.浅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记忆力[J].中外交流, 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