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师苗伟(1977-),男,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讲师,学士。研究方向:德育。(广东 广州/510610)摘要:在新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下,中职学校对德育实践工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以“以美育德”为思想指导,确立了德育开展过程中的5个基本原则,提倡从中职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德育实践,挖掘德育中的美,使德育工作展现其本质的灿烂光芒,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德育过程中,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自觉地接纳道德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自觉主动地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以美育德;中职;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31-03教育部于2012年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行了修订,明确强调了应重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育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美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文化育人”的相关德育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美育为切入点带动德育工作,对德育的实践工作可以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以美育德”成为了一个可以深入研究与推广的德育方法。
一、“以美育德”的内涵与积极意义
美育的一大特点在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多种功能,可以与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因此,美育对于德育也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辅助与推进作用。美育和德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与统一性。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之下,推进以美育德,积极塑造中职生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推动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强化德育工作的效果。
以美育德的中心在于,教育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用美来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唤醒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内在自觉。对比于传统德育,以美育德的德育模式的进步在于从关注德育知识传递灌输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转变;从简单的道德约束到赋予德育美学价值,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情感的转变。美育可以通过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得到陶冶,情绪得到释放,情感得到交流,最终造就自身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品德。
因此,为贯彻以美育德的德育模式,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德育中的美,与学生一起寻找美的视角,通过内心情感的体验,激发主体能动性,强化道德信念,提升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塑造学生高洁的品德与完善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发展,强化学生的自主德育能力。
在以美育德的过程当中,通过积极发挥美育的情感性、形象性以及愉悦性的特点,可以将人类追求和谐、自由、博爱的人文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理与谬误,培养中职学生远大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对美的鉴赏、感受能力,以不断积累美的形式,不断美化升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所以,中职德育必须突破传统德育理念的禁锢,使德育从枯燥乏味的教条中解脱出来,立足于“美”,以美育德,创新教学方式,使之吸引这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生,将教学的内容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自主性,确保他们主动规范自身言行,真正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二、“以美育德”的德育原则
美是德育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素质结构理论指出,人的素质可以划分为三大结构:(1)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3)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科学、道德、文化、审美、劳动等素质。这三大结构和其中的各个因素是互相依存的状态,牵一发而动全部。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在三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人最主要的素质。而在社会文化素质中,审美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美”出发,以美促进素质结构的整体提高,对落实中职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开展以美育德的工作,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尊重主体原则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改造的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开展以美育德的工作,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的主体,确保学生的道德品质始自于内发的建构与发展。作为学生的道德指引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关注学生情感,设定恰当的德育内容和创建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使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在充分感受并互相分享道德之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德育活动,发现并体验德育情境的美,将“美”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克服自己落后的道德观念,形成自觉发展的习惯。
·德育研究·“以美育德”的中职学校德育实践探索(二)真实亲切原则
教育者必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注意两点,一方面充分挖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素材,搜集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确保相关事例的真实可信,而不是高喊假大空的口号,从而创设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德育活动,营造真实的教育情境,打动学生,促使学生参与并思考。应通过真实的事例,积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唤醒他们的爱心、良心、责任心等多方面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确保德育的真实性,是获得学生信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搜集德育素材,发现其中的美,并通过筛选、挖掘、打磨、整合对之进行审美化改造,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将抽象、刻板的德育形象、生动、美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对教育的亲切感,从而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增强情感感染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愉悦、舒畅的心情接受教育,使德育活动成为学生对美的发现、欣赏、自觉追求甚至创造的过程。
(三)有序规划原则
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是有计划、有阶段、有目的,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并加以详尽规划。要构建有序性的系统,应当立足于整体角度,划分德育的要素与结构。应当注意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疏导为必要内容,以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为指导,整合体系内部的有序性、层次性与思辨性,将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秉承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课堂到生活的理念,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体系。
系统的有序性还表现为发展规划的有序性,德育工作是一个时刻发展运动着的体系,需要考虑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一定的规律,统筹规划,理清步骤,把握层次,分清阶段阶地进行,并把握这些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条件,推动中职德育工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地不断发展,推进中职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三观、崇高的理想以及坚定的心智。
三、“以美育德”德育模式下的实操范例
有机结合美育与德育,将美渗透到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坚持以“以人为本,以美育德”为指导,以“激发道德情感,唤醒主体意识,强化美育渗透,课内课外配合”为德育理念,借用艺术手段并创造各种巧妙策略辅助呈现德育之美,使学生在愉悦的美的鉴赏中自觉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实现学生的自觉发展。
关键词:以美育德;中职;德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031-03教育部于2012年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行了修订,明确强调了应重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这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实践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大教育者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美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文化育人”的相关德育工作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以美育为切入点带动德育工作,对德育的实践工作可以起到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以美育德”成为了一个可以深入研究与推广的德育方法。
一、“以美育德”的内涵与积极意义
美育的一大特点在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多种功能,可以与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因此,美育对于德育也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辅助与推进作用。美育和德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性与统一性。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在相关原则的指导之下,推进以美育德,积极塑造中职生的道德品质,有利于推动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强化德育工作的效果。
以美育德的中心在于,教育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用美来感化学生,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唤醒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内在自觉。对比于传统德育,以美育德的德育模式的进步在于从关注德育知识传递灌输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转变;从简单的道德约束到赋予德育美学价值,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道德情感的转变。美育可以通过发现美、审视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得到陶冶,情绪得到释放,情感得到交流,最终造就自身的健康人格与美好品德。
因此,为贯彻以美育德的德育模式,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充分挖掘德育中的美,与学生一起寻找美的视角,通过内心情感的体验,激发主体能动性,强化道德信念,提升道德水平,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塑造学生高洁的品德与完善的人格,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觉发展,强化学生的自主德育能力。
在以美育德的过程当中,通过积极发挥美育的情感性、形象性以及愉悦性的特点,可以将人类追求和谐、自由、博爱的人文理念传达给学生,帮助他们分辨美与丑、善与恶、真理与谬误,培养中职学生远大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对美的鉴赏、感受能力,以不断积累美的形式,不断美化升华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素养与人格魅力。所以,中职德育必须突破传统德育理念的禁锢,使德育从枯燥乏味的教条中解脱出来,立足于“美”,以美育德,创新教学方式,使之吸引这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中职生,将教学的内容内化为他们的道德自主性,确保他们主动规范自身言行,真正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
二、“以美育德”的德育原则
美是德育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的素质结构理论指出,人的素质可以划分为三大结构:(1)生理素质,包括生理机能与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3)社会文化素质,包括科学、道德、文化、审美、劳动等素质。这三大结构和其中的各个因素是互相依存的状态,牵一发而动全部。由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所以社会文化素质在三大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人最主要的素质。而在社会文化素质中,审美素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美”出发,以美促进素质结构的整体提高,对落实中职生的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开展以美育德的工作,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一)尊重主体原则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改造的物,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开展以美育德的工作,必须把学生作为德育过程中的主体,确保学生的道德品质始自于内发的建构与发展。作为学生的道德指引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分析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关注学生情感,设定恰当的德育内容和创建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使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情景,使学生在充分感受并互相分享道德之美,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自我发展的能力。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探索,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德育活动,发现并体验德育情境的美,将“美”作为自己的追求和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克服自己落后的道德观念,形成自觉发展的习惯。
·德育研究·“以美育德”的中职学校德育实践探索(二)真实亲切原则
教育者必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注意两点,一方面充分挖掘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素材,搜集贴近学生实际的事例,确保相关事例的真实可信,而不是高喊假大空的口号,从而创设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德育活动,营造真实的教育情境,打动学生,促使学生参与并思考。应通过真实的事例,积极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唤醒他们的爱心、良心、责任心等多方面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确保德育的真实性,是获得学生信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搜集德育素材,发现其中的美,并通过筛选、挖掘、打磨、整合对之进行审美化改造,设置审美化的道德教育情境,将抽象、刻板的德育形象、生动、美丽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对教育的亲切感,从而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增强情感感染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以愉悦、舒畅的心情接受教育,使德育活动成为学生对美的发现、欣赏、自觉追求甚至创造的过程。
(三)有序规划原则
学校德育活动的开展必须是有计划、有阶段、有目的,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并加以详尽规划。要构建有序性的系统,应当立足于整体角度,划分德育的要素与结构。应当注意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疏导为必要内容,以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为指导,整合体系内部的有序性、层次性与思辨性,将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秉承着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课堂到生活的理念,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体系。
系统的有序性还表现为发展规划的有序性,德育工作是一个时刻发展运动着的体系,需要考虑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一定的规律,统筹规划,理清步骤,把握层次,分清阶段阶地进行,并把握这些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和转化条件,推动中职德育工作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表及里地不断发展,推进中职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的三观、崇高的理想以及坚定的心智。
三、“以美育德”德育模式下的实操范例
有机结合美育与德育,将美渗透到德育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生的校园生活,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在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坚持以“以人为本,以美育德”为指导,以“激发道德情感,唤醒主体意识,强化美育渗透,课内课外配合”为德育理念,借用艺术手段并创造各种巧妙策略辅助呈现德育之美,使学生在愉悦的美的鉴赏中自觉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实现学生的自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