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所图油田现阶段开发特点,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随机预测模型通过储层构造、断裂特征精细描述、砂体分布及连通状况、油层分布状况等以及储层参数三维空间展布特征研究,为开发部署以及开发综合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所图油田 三维构造 地质建模
一、区域地质概况
所图油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南部,东部为华字井阶地,西为大安—红岗阶地,北为乾安次凹,南为黑帝庙次凹。是松辽油区已发现的最小油田。开发目的层为青山口组二、三段中的高台子组油层。
二、三维地质建模思路
地质建模技术是对油气储层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的高新技术。它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震、测井和动态数据,建立定量精确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通过对油藏三要素,即构造,储层,流体的定性与定量描述,最终量化描述储层砂体、油层以及储层内部孔、渗、饱等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并形成可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1]。
依据所图油田现阶段开发初期特点,本次地质建模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随机预测模型,通过储层构造、断裂特征精细描述、砂体分布及连通状况、油层分布状况等以及储层参数三维空间展布特征研究[2],为开发部署以及开发综合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地质模型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构建:
1.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建立了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精细构造模型,构造单元与地质分层一致,垂向上细分为13个单元;
2.根据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结果,精细解剖了研究区储层的砂体及微相展布特征,建立了高Ⅰ组(K2qn3Ⅰ)和高IV组(K2qn2Ⅰ)的“相控”砂体分布模型和油水分布模型;
3.根据新完善的有效厚度和油水解释标准,建立了地质建模知识库,进行单井物性参数解释。在此基础上,将测井解释数据离散化,建立了研究区高I组(K2qn3Ⅰ)和高IV组(K2qn2Ⅰ)的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分布模型。
三、储层地质建模
1.精细构造建模
1.1井震结合构造建模
所图油田工区范围大,现有井点控制程度较低,如完全应用钻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由于不同地区井控程度的差异,导致构造模型精度低,不能准确反映油田整体构造特征。对此,采用井震结合建模方法建立所图油田构造模型。
井震结合构造建模方法是将传统地震构造解释方法、地质描述方法和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的有机统一,其成果对于准确描述稀井网区域整体构造以及单砂体顶面构造特征具有重要作用。井震结合构造建模操作流程[3]:
1.1.1通过已开发区块精细解剖结果,统计各小层厚度的分布概率;
1.1.2 以地震解释油层组顶面、底面构造形态为约束条件,垂向上按照各小层厚度的分布概率进行垂向插值建立了整体构造模型;
1.1.3应用开发井和周边探、评井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确保模型的解释精度。
构造建模计算方法:建模区域已经经过了精细地震解释,所以在构造建模中使用确定性建模的克里金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为光滑内插方法,考虑待估点位置与已知数据位置的相互关系以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4]。
对于构造建模,通常采用的数据是地震数据和井点数据。利用井点数据建立构造模型,结合数字化构造成果图,对于密井网地区能够建立比较准确的构造模型,但是对于稀井网和空白区块则控制程度较低,井间预测值偏差大。地震数据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与单纯应用井点数据为约束的条件模拟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模拟精度更高,能够相对准确的反映出储层构造特征。
1.2构造建模结果
四、取得的认识
从构造建模结果看,研究区整体处于西北高、东南低的构造格局,由于断层的切割作用,整体构造被复杂化,形成地堑、地垒相间的构造格局。
1.SN301区块位于工区东北部,为局部的小型背斜构造,高I组(K2qn3Ⅰ)和高IV组(K2qn2Ⅰ)顶面构造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在背斜构造周边均存在一构造平台,从构造剖面上看,形成“草帽”型构造格局,这也为该区块油气富集提供了条件。
2.根据地质模型进行了SN301区块的历史拟合和预测研究,数值模拟区域产量、采出程度、含水对比曲线。从区块拟合情况看,拟合结果较好。通过上述基础工作验证后,认为所建油藏数值模型可用于各项机理研究和开发指标预测。
参考文献
[1]潘钟祥,《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
[2]陈恭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振宇,《油藏工程基础知识手册》,石油工艺出版社,2002.
[4]刘泽容,《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朱广伟,男,1980年2月出生,本科,主要从事油田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所图油田 三维构造 地质建模
一、区域地质概况
所图油田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长岭凹陷中南部,东部为华字井阶地,西为大安—红岗阶地,北为乾安次凹,南为黑帝庙次凹。是松辽油区已发现的最小油田。开发目的层为青山口组二、三段中的高台子组油层。
二、三维地质建模思路
地质建模技术是对油气储层定量表征及对各种尺度的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的高新技术。它综合利用各种地质、地震、测井和动态数据,建立定量精确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通过对油藏三要素,即构造,储层,流体的定性与定量描述,最终量化描述储层砂体、油层以及储层内部孔、渗、饱等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并形成可视化的三维地质模型[1]。
依据所图油田现阶段开发初期特点,本次地质建模研究的重点是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和储层参数随机预测模型,通过储层构造、断裂特征精细描述、砂体分布及连通状况、油层分布状况等以及储层参数三维空间展布特征研究[2],为开发部署以及开发综合调整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地质模型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构建:
1.应用井震结合技术建立了所图油田高台子油层精细构造模型,构造单元与地质分层一致,垂向上细分为13个单元;
2.根据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结果,精细解剖了研究区储层的砂体及微相展布特征,建立了高Ⅰ组(K2qn3Ⅰ)和高IV组(K2qn2Ⅰ)的“相控”砂体分布模型和油水分布模型;
3.根据新完善的有效厚度和油水解释标准,建立了地质建模知识库,进行单井物性参数解释。在此基础上,将测井解释数据离散化,建立了研究区高I组(K2qn3Ⅰ)和高IV组(K2qn2Ⅰ)的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分布模型。
三、储层地质建模
1.精细构造建模
1.1井震结合构造建模
所图油田工区范围大,现有井点控制程度较低,如完全应用钻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由于不同地区井控程度的差异,导致构造模型精度低,不能准确反映油田整体构造特征。对此,采用井震结合建模方法建立所图油田构造模型。
井震结合构造建模方法是将传统地震构造解释方法、地质描述方法和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的有机统一,其成果对于准确描述稀井网区域整体构造以及单砂体顶面构造特征具有重要作用。井震结合构造建模操作流程[3]:
1.1.1通过已开发区块精细解剖结果,统计各小层厚度的分布概率;
1.1.2 以地震解释油层组顶面、底面构造形态为约束条件,垂向上按照各小层厚度的分布概率进行垂向插值建立了整体构造模型;
1.1.3应用开发井和周边探、评井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确保模型的解释精度。
构造建模计算方法:建模区域已经经过了精细地震解释,所以在构造建模中使用确定性建模的克里金插值法。克里金插值法为光滑内插方法,考虑待估点位置与已知数据位置的相互关系以及变量的空间相关性[4]。
对于构造建模,通常采用的数据是地震数据和井点数据。利用井点数据建立构造模型,结合数字化构造成果图,对于密井网地区能够建立比较准确的构造模型,但是对于稀井网和空白区块则控制程度较低,井间预测值偏差大。地震数据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与单纯应用井点数据为约束的条件模拟方法相比,该方法的模拟精度更高,能够相对准确的反映出储层构造特征。
1.2构造建模结果
四、取得的认识
从构造建模结果看,研究区整体处于西北高、东南低的构造格局,由于断层的切割作用,整体构造被复杂化,形成地堑、地垒相间的构造格局。
1.SN301区块位于工区东北部,为局部的小型背斜构造,高I组(K2qn3Ⅰ)和高IV组(K2qn2Ⅰ)顶面构造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在背斜构造周边均存在一构造平台,从构造剖面上看,形成“草帽”型构造格局,这也为该区块油气富集提供了条件。
2.根据地质模型进行了SN301区块的历史拟合和预测研究,数值模拟区域产量、采出程度、含水对比曲线。从区块拟合情况看,拟合结果较好。通过上述基础工作验证后,认为所建油藏数值模型可用于各项机理研究和开发指标预测。
参考文献
[1]潘钟祥,《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6.
[2]陈恭洋,《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3]刘振宇,《油藏工程基础知识手册》,石油工艺出版社,2002.
[4]刘泽容,《油藏描述原理与方法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朱广伟,男,1980年2月出生,本科,主要从事油田生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