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语文教学课堂而言,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展现自己。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关键词】学习兴趣 绽放思维 调动感官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学习“斗志”,让课堂充满活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小学里的孩子天真可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让一群求知若渴、可塑性极强的孩子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里收获更多,把语文课堂当做学生自己的天地。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己呢?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一年级下册学过的《鲁班造伞》一课。鲁班因为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从而模仿荷叶的形状发明了伞。而《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也正颂扬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达尔文“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这是课文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教学时我想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得到答案”,从而将课文内容、课文呈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三者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如有一次,妈妈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白糖当成盐了,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很投入。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绽放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创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当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情境,注重熏陶感染。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展现具体的形象美,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例如,在讲到“皑皑白雪”一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雪的画面,通过景象与文字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文字进行诵读、鉴赏,以期达到记忆、理解和鉴赏三者合一的的境界。其次,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通过朗读、默读、略读等方式对课文进行阅读,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课文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不断地有所发现,读出新意。第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精读细品,体会文中精华。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写人、记事和抒情的。咬文嚼字,仔细体会文章的精华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选取课文中着重体现作者感情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阅读,进而仔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悟,从而更好地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种常识性的诗歌,诗中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其传播种子的方法,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苍耳的整体图像,然后按动鼠标左键,伴随着音乐,出现一组动态画面:一只小松鼠在苍耳旁玩耍,离开时两个“苍耳娃娃”挂在它的尾巴上,一个绿色的圈围住两颗苍耳不断闪烁。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苍耳这种植物,并体会到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多奇妙。学生充分地观看画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当然,学生也很轻松地背会了这首诗歌。
参考文献
[1] 《都市家教》.
[2] 《小学语文备学丛书 》.
【关键词】学习兴趣 绽放思维 调动感官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发学生学习“斗志”,让课堂充满活力。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小学里的孩子天真可爱,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让一群求知若渴、可塑性极强的孩子在有限的课堂四十分里收获更多,把语文课堂当做学生自己的天地。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充分的展现自己呢?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一年级下册学过的《鲁班造伞》一课。鲁班因为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勇于实践,从而模仿荷叶的形状发明了伞。而《有趣的发现》这一课,也正颂扬了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达尔文“考察发现——观察比较——得出结论”,这是课文的线索,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与方法,教学时我想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探究讨论——得到答案”,从而将课文内容、课文呈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以及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三者较好地融合在一起。我从“有趣”一词入手,先在黑板上写下“有趣”一词,让学生说说在你身边有哪些有趣的事。孩子都积极想说自己身上的有趣的事:如有一次,妈妈做饭的时候不小心把白糖当成盐了,孩子们都哄堂大笑,很开心,孩子很快融入了课堂,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都很投入。顺势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发现”,导入今天的课题。我问孩子“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激发了孩子读书的兴趣,孩子饶有兴趣的开始读书,之后我开始检查孩子读字词的情况。这时就有个别孩子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开始做小动作。我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点名,批评,而是让他来读词语(孩子在家都预习过了,所以读得很好),我就对他进行了表扬“你读得真准!如果你能放下手中的东西,眼睛看黑板,那你会更棒的!”这时,孩子很乖,很听话,立即放下手中的东西,身体坐得特端正,注意力又回到了我这里。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的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是成功者,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绽放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到底应该如何创新,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当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情境,注重熏陶感染。在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展现具体的形象美,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文章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例如,在讲到“皑皑白雪”一词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雪的画面,通过景象与文字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再对语言文字进行诵读、鉴赏,以期达到记忆、理解和鉴赏三者合一的的境界。其次,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仅仅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则是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通过朗读、默读、略读等方式对课文进行阅读,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对课文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不断地有所发现,读出新意。第三,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精读细品,体会文中精华。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来写人、记事和抒情的。咬文嚼字,仔细体会文章的精华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抓住课文的重点段落,选取课文中着重体现作者感情的段落、句子,引导学生仔细深入地阅读,进而仔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悟,从而更好地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3.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一种常识性的诗歌,诗中的蒲公英、苍耳、豌豆等植物,其传播种子的方法,不易理解,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苍耳的整体图像,然后按动鼠标左键,伴随着音乐,出现一组动态画面:一只小松鼠在苍耳旁玩耍,离开时两个“苍耳娃娃”挂在它的尾巴上,一个绿色的圈围住两颗苍耳不断闪烁。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苍耳这种植物,并体会到苍耳传播种子的方法多奇妙。学生充分地观看画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当然,学生也很轻松地背会了这首诗歌。
参考文献
[1] 《都市家教》.
[2] 《小学语文备学丛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