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世民顺利即位。虽然从功利主义的视角来看,“玄武门之变”对历史或者至少对李唐王朝而言是好事。但从伦理纲常来看,可就大有问题了。所以无论李世民多么功高盖世,都无法绕过这个心结:后世如何评价玄武门之变?
据众多史料记载,李世民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总想知道史官如何记录自己杀兄弟、逼老爹的行为,于是隔三岔五就去打听。
第一个被问到的人是褚遂良,他因书法绝佳而被李世民爱重,官至谏议大夫兼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的言行。李世民问:“你记录的这些东西,朕可以看吗?”褚遂良被问愣了,只好硬着头皮答道:“臣的职责就是记录陛下的言行,无论好坏都不能遗漏,这样才能供后世的君王借鉴。自古以来,从没君王能看当代史书。”李世民不甘心地追问:“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会记录下来吗?”褚遂良一本正经地说:“臣的为官之道就是恪守职责,陛下的所有言行都不敢遗漏。”他的话音刚落,旁边的黄门侍郎刘洎又跟着补了一句:“就算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也会记录的。”李世民顿时哑口无言,第一回合的“观史”就此告终。
经此一败,李世民并未气馁,又找来房玄龄盘问。房玄龄是有名的贤相,但胆子略小,常在御前吓得面无人色。李世民觉得他应该比褚遂良更易击破,于是单刀直入地问:“为什么不让君王看到当代史书?”房玄龄比较老实,说:“史书不会为当权者吹嘘或避讳,所以君王看了可能会不高兴。”谁知李世民顺杆就爬:“朕与以前那些君王都不一样,看史书只是想知道自己的不妥之处,引以为戒,所以你写好了还是拿给朕看看吧。”房玄龄不知怎么接茬,旁边的谏议大夫朱子奢忍不住了,忙拍马屁:“陛下如此圣明,從无过错,所以史官记录的肯定都是好事,不必担心。”然后劝道,“如果陛下执意如此,对臣等而言自然无碍,但若后世君王跟着效仿,一旦出个不容揭短的昏君,那史官岂不是没好日子过了?如果史官也开始阿谀奉承,史书还有什么可信度呢?”朱子奢言之有理,奈何李世民的牛脾气一来,谁也拦不住。
既然李世民软硬不吃,非看不可,史官只好曲意逢迎,把《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等做了一些删减,确保他看后不会雷霆震怒。
史书到手,李世民最关心的自然是“玄武门之变”一节,因为史官早有删减,对此闪烁其词,写得相当隐晦。李世民反而不满意了,如此遮遮掩掩,倒真像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对房玄龄说:“周公杀管叔是为了安定周朝,委友杀叔牙是为了保护鲁国,朕的做法与前贤无异,史官何须避讳!”于是命令“删去浮词,直书其事”。
李世民的态度看似坦荡,实则暗示史官为此事赋予正义性质,这比删减史书更过分,完全是打着“还原真相”的幌子文过饰非。
由此可见,李世民虽是一代明君,但仍未摆脱封建君王的劣根性,最终以绵里藏针的方式篡改历史,有权就是任性啊。
据众多史料记载,李世民非常爱惜自己的羽毛,总想知道史官如何记录自己杀兄弟、逼老爹的行为,于是隔三岔五就去打听。
第一个被问到的人是褚遂良,他因书法绝佳而被李世民爱重,官至谏议大夫兼起居郎,专门记录皇帝的言行。李世民问:“你记录的这些东西,朕可以看吗?”褚遂良被问愣了,只好硬着头皮答道:“臣的职责就是记录陛下的言行,无论好坏都不能遗漏,这样才能供后世的君王借鉴。自古以来,从没君王能看当代史书。”李世民不甘心地追问:“如果我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你也会记录下来吗?”褚遂良一本正经地说:“臣的为官之道就是恪守职责,陛下的所有言行都不敢遗漏。”他的话音刚落,旁边的黄门侍郎刘洎又跟着补了一句:“就算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也会记录的。”李世民顿时哑口无言,第一回合的“观史”就此告终。
经此一败,李世民并未气馁,又找来房玄龄盘问。房玄龄是有名的贤相,但胆子略小,常在御前吓得面无人色。李世民觉得他应该比褚遂良更易击破,于是单刀直入地问:“为什么不让君王看到当代史书?”房玄龄比较老实,说:“史书不会为当权者吹嘘或避讳,所以君王看了可能会不高兴。”谁知李世民顺杆就爬:“朕与以前那些君王都不一样,看史书只是想知道自己的不妥之处,引以为戒,所以你写好了还是拿给朕看看吧。”房玄龄不知怎么接茬,旁边的谏议大夫朱子奢忍不住了,忙拍马屁:“陛下如此圣明,從无过错,所以史官记录的肯定都是好事,不必担心。”然后劝道,“如果陛下执意如此,对臣等而言自然无碍,但若后世君王跟着效仿,一旦出个不容揭短的昏君,那史官岂不是没好日子过了?如果史官也开始阿谀奉承,史书还有什么可信度呢?”朱子奢言之有理,奈何李世民的牛脾气一来,谁也拦不住。
既然李世民软硬不吃,非看不可,史官只好曲意逢迎,把《高祖实录》《今上实录》等做了一些删减,确保他看后不会雷霆震怒。
史书到手,李世民最关心的自然是“玄武门之变”一节,因为史官早有删减,对此闪烁其词,写得相当隐晦。李世民反而不满意了,如此遮遮掩掩,倒真像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他对房玄龄说:“周公杀管叔是为了安定周朝,委友杀叔牙是为了保护鲁国,朕的做法与前贤无异,史官何须避讳!”于是命令“删去浮词,直书其事”。
李世民的态度看似坦荡,实则暗示史官为此事赋予正义性质,这比删减史书更过分,完全是打着“还原真相”的幌子文过饰非。
由此可见,李世民虽是一代明君,但仍未摆脱封建君王的劣根性,最终以绵里藏针的方式篡改历史,有权就是任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