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少教师对于基础教育中低年级教学有一种畏难情绪以为学生年纪小、纪律观念不强而难以驾驭,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缺乏自信,本人刚开始接手一年级的音乐课教学时也深有感触,一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于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经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对于低年级教学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在此和各位同仁来分享。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律动;模仿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38-01
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模仿、听唱、用得比较多,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教学中如何取得突破是我们音乐老师一直追寻的目标,让学生从小就对音乐这门第二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口水歌,内容低俗的音乐横行,让小学生的环境收到了污染,音乐老师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如何让高雅的,适合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音乐和歌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无疑这是一种挑战。我现在教学的年级时小学一年级,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这么两种:情景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在这里我和大家来分享下。
1 在课堂中采用律动教学法
1.1 动物模仿律动。
我执教的一年级在学习《农场的早晨》时,唱到母鸡下蛋后咯咯叫时,有许多学生把双手折叠放在嘴边模仿母鸡嘴巴然后在座位旁跳来跳去,非常生动形象的表现歌曲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到歌曲中;在学习《小青蛙找家》时,我让学生在唱到”跳跳呱呱”的时候我设计要学生们把手放在前面双脚同时向前蹦模仿青蛙弹跳时的情景,学生们一边唱一边律动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立马调动起来了。
1.2 情境模仿律动。
在《接妈妈》教学中,我把欣赏曲目《我爱妈妈的眼睛》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听时,我注意倾听中的学生,面呈幸福感……流畅舒缓的旋律,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轻轻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有的学生自主模仿参与,跟着屏幕中的孩子学习照顾妈妈的样子,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诱发其潜在音乐素质,同时也能诱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1.3 舞蹈律动。
在上《喜洋洋》歌唱教学时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知体验为主线,拓展发挥”为目的的原则,以“情境导入—感知体验—拓展发挥”的课堂教学环节,将乐音感知与律动体验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节奏在歌曲中的特点与民族舞蹈动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歌曲中感知、体验其中的舞蹈律动美,在活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身体韵律感。《小骑手》这节课是集节奏、唱歌、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课,通过草原上的民族音乐中的多种元素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知与体验。首先在开始部分我放了《我是草原小骑手》音乐,带动学生做起了骑马、射箭、摔跤的动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在此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热情与活力。在《嘎达梅林》一课中,我始终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编动作并表演。此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够带动学生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
2 情境教学
2.1 情境导入教学。
一首好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语言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字字句句产生联想,唤起学生对音乐美的向往,进入闻其声,似见其物,似见其景,似见其情物我一体的境界,使学生的情感通过创造,表现歌曲的高尚意境而得到升华,在教学《剪羊毛》时,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在大草原上羊群奔跑嬉戏的样子,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所描绘的宁静宽广的意境中,学习过程中要学生感受手拿剪子剪羊毛的场景,有的同学就自然而然的把手做出剪刀的样子去剪羊毛,感受牧民在劳动中获得快乐。
2.2 情境过程教学。
在歌曲教学中,有的艺术形象是学生所没有接触过或无法体验的,为了使学生能较正确的、完美地表现所唱歌曲的艺术形象,只能通过图画再现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校园升旗》时,我搜集所有关于国旗、国徽、军人等图片通过多媒体投放在音乐教室,给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歌曲,音乐响起教师挥起小马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爱国主义情操骤然剧增。学生深刻感受到歌曲的思想内容,牢牢把握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把自己融合在歌曲意境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 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总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律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实践中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的启迪、获得了审美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育学》 汤书翔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教育学》 王道俊 郭文安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爱的教育》 意大利,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开明书店出版;
[4]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律动;模仿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1-0138-01
在小学一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于模仿、听唱、用得比较多,在现代音乐课堂教学教学中如何取得突破是我们音乐老师一直追寻的目标,让学生从小就对音乐这门第二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但是由于社会上的一些口水歌,内容低俗的音乐横行,让小学生的环境收到了污染,音乐老师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如何让高雅的,适合学龄儿童身心发展的音乐和歌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无疑这是一种挑战。我现在教学的年级时小学一年级,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这么两种:情景教学法、律动教学法。在这里我和大家来分享下。
1 在课堂中采用律动教学法
1.1 动物模仿律动。
我执教的一年级在学习《农场的早晨》时,唱到母鸡下蛋后咯咯叫时,有许多学生把双手折叠放在嘴边模仿母鸡嘴巴然后在座位旁跳来跳去,非常生动形象的表现歌曲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到歌曲中;在学习《小青蛙找家》时,我让学生在唱到”跳跳呱呱”的时候我设计要学生们把手放在前面双脚同时向前蹦模仿青蛙弹跳时的情景,学生们一边唱一边律动表演,学生的学习兴趣立马调动起来了。
1.2 情境模仿律动。
在《接妈妈》教学中,我把欣赏曲目《我爱妈妈的眼睛》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听时,我注意倾听中的学生,面呈幸福感……流畅舒缓的旋律,恰如其分的身体语言,轻轻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有的学生自主模仿参与,跟着屏幕中的孩子学习照顾妈妈的样子,让学生随着音乐律动,诱发其潜在音乐素质,同时也能诱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1.3 舞蹈律动。
在上《喜洋洋》歌唱教学时我本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感知体验为主线,拓展发挥”为目的的原则,以“情境导入—感知体验—拓展发挥”的课堂教学环节,将乐音感知与律动体验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节奏在歌曲中的特点与民族舞蹈动作相结合,让学生在欢快活泼的歌曲中感知、体验其中的舞蹈律动美,在活动学习中培养他们的身体韵律感。《小骑手》这节课是集节奏、唱歌、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感知课,通过草原上的民族音乐中的多种元素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知与体验。首先在开始部分我放了《我是草原小骑手》音乐,带动学生做起了骑马、射箭、摔跤的动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带动了起来,在此环节中学生感受到了音乐中的热情与活力。在《嘎达梅林》一课中,我始终将蒙古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动作,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编动作并表演。此课的成功之处就是能够带动学生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化为音乐艺术形象的再创造、再表现的过程。
2 情境教学
2.1 情境导入教学。
一首好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通过教师有声有色的语言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字字句句产生联想,唤起学生对音乐美的向往,进入闻其声,似见其物,似见其景,似见其情物我一体的境界,使学生的情感通过创造,表现歌曲的高尚意境而得到升华,在教学《剪羊毛》时,先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想在大草原上羊群奔跑嬉戏的样子,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教师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音乐所描绘的宁静宽广的意境中,学习过程中要学生感受手拿剪子剪羊毛的场景,有的同学就自然而然的把手做出剪刀的样子去剪羊毛,感受牧民在劳动中获得快乐。
2.2 情境过程教学。
在歌曲教学中,有的艺术形象是学生所没有接触过或无法体验的,为了使学生能较正确的、完美地表现所唱歌曲的艺术形象,只能通过图画再现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如:在教《校园升旗》时,我搜集所有关于国旗、国徽、军人等图片通过多媒体投放在音乐教室,给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歌曲,音乐响起教师挥起小马鞭,学生个个情绪高涨,爱国主义情操骤然剧增。学生深刻感受到歌曲的思想内容,牢牢把握住了歌曲的艺术形象,把自己融合在歌曲意境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 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 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和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音乐艺术的实践,就没有了音乐,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总之,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律动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让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受益匪浅,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实践中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的启迪、获得了审美能力的提高,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小学教育学》 汤书翔 著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 《教育学》 王道俊 郭文安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爱的教育》 意大利,亚米契斯著;夏丏尊译,开明书店出版;
[4]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