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璸”在北魏至隋朝石刻文献中是“ (琼)”的讹字;在佛教文献中为国名于阗之“阗”的讹字。二者同字形不同音义,属同形字。朝鲜本《龙龛手镜》以“璸”为“瑱”字的说法,宜阙疑待考。“ (琼)”有 “璸”等异体,可知发展为“璸”字不难。
【机 构】
: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
【基金项目】
: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中错谬由作者负责.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隋唐石刻文献词语汇考”(Z2014004)、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隋唐石刻文献字词研究”(14YJC740094)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汉六朝字形全谱”(13&ZD131)的支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璸”在北魏至隋朝石刻文献中是“ (琼)”的讹字;在佛教文献中为国名于阗之“阗”的讹字。二者同字形不同音义,属同形字。朝鲜本《龙龛手镜》以“璸”为“瑱”字的说法,宜阙疑待考。“ (琼)”有 “璸”等异体,可知发展为“璸”字不难。
其他文献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进一步推进汉语史(包括汉字史)研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经与有关专家与出版机构商定,拟组织出版《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现附《章程》如下:一、《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丛刊》由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负责组织编辑,面向海内外遴选高水平的汉语史研究专著(不含论文集),经同行专家和编委会审定后,由中西书局出版。每年出版1-3种。
佛教术语“劫”是东汉以来历代通用的音译外来词,对应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金藏本《道行般若经》中字或作“疌”,初唐玄应《一切经音义》、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所述与之一致,可洪引述《川音》作“疌音刼”。佛经“劫”传写作“疌”,跟字形字义无关,表明二字声母在初唐时期的西川方音中存在颚化,同唐五代西北方音“齿头音与牙音的颚化”遥相呼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文》杂志创刊元老陈治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8月22日16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陈治文先生1926年2月出生于江苏南通,1949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7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1989年1月离休。
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中山大学承办的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定于2018年11月在广州召开。本届年会将就语言学研究各领域的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有意与会的学者,请于2018年4月1日前将论文提要电子版发送至中国语言学会邮箱。论文提要经学会常务理事评审,录用者将于5月底收到与会通知。
经中国语言学会批准,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简称“历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8月正式成立,2017年9月8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历史语言学研讨会暨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专业委员会首届理事会”,来自全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研究室和《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的第二十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定于2018年11月在暨南大学举行。本次讨论会由暨南大学联合主办,商务印书馆协办。
第十九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于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在温州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句法语义室、《中国语文》编辑部主办,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承办,北京语言大学、商务印书馆、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温州大学国际合作学院协办。来自中国、荷兰、法国、日本等各地的80多位学者就“语法功能、语法意义与韵律表达”、“构式与习语”等专题进行了分组讨论。
临海方言更近指“以=”来源自t -类近指词,从跨方言比较角度看,吴语区内t -类近指词的分布区域自西南山区向东部沿海及北部平原地带逐渐缩小,指示功能在绝大部分地区逐渐被k-组所取代。“以=”指示功能的不完整性,可视为观察该形式演变的重要窗口。
2016年10月22日至23日,黑龙江省语言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在佳木斯大学召开。与会代表90人,提交论文54篇,论文内容涉及语法、语用、汉语史、辞书编纂、对外汉语教学及黑龙江省方言调查与保护等诸方面。与会代表赞佩吕冀平、邹韶华等老一代语言学家独到的学术贡献和为学会所做的工作,一致表示要继承学会前辈的优良传统,注重语言事实,探索语言规律,为黑龙江省语言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