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漫步花萼上,竟压不弯花茎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是非裔,她承受更多残忍,直面灰暗,却不由分说爱上芭蕾舞。2016年,她终于将芭蕾界的种族壁垒击得粉碎,从睡地板的贫民窟女孩,蜕变为世上最杰出的舞团台柱。
  她用勇气、专注、自律告诉世人:内心美丽的人,才能在舞台上站得长久。
  不由分说爱上它
  那天,整个剧场极度安静,严苛的教练淘汰了许多白人舞者,现场气氛降到冰点,谁都不敢大出一口气。这是她最后一次机会,过不了关,直接走人。手心里全是汗,她仍鼓足勇气,期待奇迹出现。
  随着教练掷地有声的一声“You”,她轻盈地走到中央,摆好造型。乐声流淌,她轻点足尖,缓缓在地板上划出一段圆弧,双手高举过头,微拢,捻指,旋转着,跳跃着。她如一片落叶空中摇曳,更像一朵蒲公英荡播希望,甜美、清雅。
  脚跟落地的瞬间,教练的目光柔和了……她如愿成为纽约DTH芭蕾团的一员。她,英格丽·席尔瓦,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英格丽1989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父亲是退役空军,母亲是普通工人。她从小过着潦倒不堪的生活:地面铺上布单就是床,每天做粗活,有上顿没下顿。起初,患有先天支气管炎的她,因为缺医少药,不得不尝试体操、游泳、踢球等运动,来缓解疾病。跑跑跳跳中,母亲发现了女儿的天赋——芭蕾。在母亲鼓励下,英格丽踮起了脚尖。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其实,在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种族问题并不严重。但自从关注了芭蕾,英格丽才意识到,从没听说巴西有黑人芭蕾舞演员,电视里也从没见过黑人舞者。人们默认这是高雅的、属于白人的艺术。市面上的舞鞋都是淡粉、淡金,贴近肤色,穿上后足和腿连成一体,线条修长好看。而英格丽这样的黑人,不得不用棕色鞋油给鞋面涂色。无声的不平等更难面对,因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反抗。
  亲友也集体愕然,继而心理不平衡,甚至有亲戚跑去催要之前的欠债,说既然有钱去学高端舞蹈,怎么就没钱还债?要好的同伴干脆当面讽刺:“居然敢跑去跳只属于白人的舞蹈,简直可笑。”
  英格丽却是一“踮”不可收拾,不由分说疯狂地爱上了芭蕾。
  去做美丽的事吧
  芭蕾舞确实是高门槛艺术,选演员条件苛刻,有诸多判断标准——身体各部分比例、肌肉素质、柔韧性、协调性、气质、能力、乐感……有希望的小苗子们10岁左右去考舞蹈学院,软尺就捏在考官手上。腿比上身长少于12厘米,这一项数据就足以宣告与芭蕾无缘。
  英格丽外貌并不出众,甚至稍显笨拙。她有着健康的黑色肌肤、卷卷头发、宽扁鼻子、厚厚嘴唇,而且从小运动,练成了宽肩膀和壮硕身材。唯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闪着光芒,似乎来到世上,她就是为着某种使命的。
  1997年,8岁的她想接受专业芭蕾训练,很自然,没有老师肯接收。她就对自己进行“魔鬼训练”:家里没有大镜子,只有阳光照进她狭小的房间,她就对着墙上的影子旋转、跳跃。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每天伸过来,横过去。别人眼里枯燥的伸、拉、压、拽、绷、开、直、立,在她眼里,就像一个个美丽音符,在五线谱上欢快跳跃。
  终于,1998年,英格丽得到了一次机会。那时里约政府开展一个项目,让贫民家的孩子学习专业芭蕾舞,如果跳得好,未来还能到海外学习。
  上课第一天,练基本功时,老师说要给英格丽压腿。英格丽开心地来到老师面前,趴下来,老师一脚就踩着她的腿,起初还能忍受,可是越来越坚持不了。她情不自禁喊出了声,老师不理,还是用力往下压。她哀求说:“太疼了,轻一点。”老师说:“坚持,我给你踩最后一下。”只听“咔嚓”一声,腿虽然伏下去了,却收不回来了。过了好久,她强忍着疼痛,才把腿慢慢收回来。
  英格丽松了口气,这个难关总算过了。然而,老师居高临下地说:“你,毫无希望!”白人同学哄堂大笑,“黑鬼也想变成白天鹅!”
  系统练习的日子里,英格丽每天都被老师说一遍“毫无希望”,白人同学也每天笑话她。只有一个同样是黑人的女孩同情她,看她被整得满脸泪水,每次都不忍目睹,躲到屏风后偷偷难过。
  英格丽并不服输。对她来说,每一次踮起脚尖,都是一次心灵与梦想的对话。她觉得艺术无种族之分,“种族歧视是一种耻辱,芭蕾属于所有人。”
  1999年,英格丽无意中看到安娜·博塔弗戈的芭蕾表演。曼妙的舞姿,自信的神情,一舞结束,掌声雷动。然而,这位舞者只有一条腿。英格丽深为震撼,对自己说:“像安娜一样去做美丽的事吧!”
  不愿辜负了自己
  幸运再次光顾。2007年,英格丽得到了去纽约深造的名额。“父母没有能力支持我去,一切只能靠自己。”她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孤身前去逐梦,开始了最艰难的时光。
  过的是集体生活,自然免不了生活用品相同,一次,英格丽拿错一名白人同学的毛巾,被骂“垃圾、小偷”,同学尖叫着让她“滚回巴西”。她据理力争,说只是不小心拿错了。同学说:“你拿什么证明你不是垃圾?”她笑笑:“我靠我的舞蹈来证明。” 她期待自己能发挥更大价值。
  一天走在街头,英格丽看到一则广告。画面上是芭蕾舞者的脚,一只穿着舞鞋光鲜亮丽,另一只赤裸着满是伤痕。文案是:“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她想,没错,这就是她的人生,起舞是她最享受的姿态,值得付出一切代价。
  在异乡,英格丽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钱,还面临着语言障碍。她默默地寻找出路,做零工挣钱,在夜晚学习英语。这里的教练更苛刻,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一年时间里,英格丽的脚趾都是“犬牙交错”,惨不忍睹,从来没彻底痊愈过。训练间隙,她会累到趴在地上,但只要音乐响起,她立刻精神抖擞。
  虽然活在种种不待见中,英格丽依然有能力和白人建立真诚连结,她也从不怀疑白人的善良,这让她很快在这座多元化的城市里,结识了白人好友艾希莉。她们一起看电影、看书、过圣诞节,互相给予拥抱和勇气。
  2008年,最后考验英格丽的那天来到了,成,进入世界著名的DTH舞团,败,卷铺盖回巴西。当不起眼的她起舞时,旁观者都惊呆了,多么迷人的舞蹈,“她漫步在花萼上面,竟然压不弯花茎!”
  她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职业生涯。表演,比赛,就像她一路走来的那样,过关斩将。2013年,她又和少数几个人一起,被晋升到总公司。
  如今的她,是团里的台柱子,是人人羡慕的艺术家,是海报上招徕观众的明星,是媒体镜头的焦点。每年在各地演出,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人们买票、排队,就为了来看她。
  这几年,英格丽还回到巴西表演、参加节目,传播“黑人一样能很好地从事这项艺术”。她无偿在全国二十多所芭蕾学校授课。去年,她还成立了工作室,全面幫助黑人和贫困儿童学习芭蕾舞。
  曾有人问,要练习多久才能成为职业舞者?答案是一辈子。要用多久才能打破种族壁垒?答案是很多代人。尽管练习永无止境,或许种族壁垒还在继续,英格丽带给世界的却是无法估量的价值。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初试余额宝  2015年10月19日,赵彦打电话向房东求援:“魏叔,我今晚加班,麻烦您帮我收个快递好吗?”魏怀忠爽快应允。  赵彦出生于1990年4月,山西侯马人,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在北京丰台科技园上班。半年前,他以每月700元的价格,租下了魏怀忠家一间10平方米的次卧。赵彦讲卫生、勤快懂事,魏怀忠和妻子黄玉英热情善良,房东房客相处愉快。  当晚赵彦下班回家,魏怀忠好奇地问他:“三天两头都有你的
期刊
为捡便宜,投注“一元夺宝”  今年33岁的李灿是河北文安县人,大学毕业后,在保定一家建筑材料公司上班。2008年,李灿和中学教师董文旭结婚,次年生下儿子董浩。经过数年打拼,他们在保定买了一套140平方米的房子和一辆20万元的小轿车,温馨幸福。  2016年3月的一天,李灿在微信朋友圈看到闺密刘亚琴的朋友圈:“一元夺宝,1元秒杀苹果手机、单反、电脑。快快行动,惊喜等着你。”后面还附了一个网址。李灿好
期刊
她就像屋檐下的一盏灯  1933年6月,上海酷热无比,站在巴黎大戏院门口等梅志,身形高大的胡风心情激动。自从在“中国作家左翼联盟”成员韩起家中偶然见过她之后,那个穿浅蓝色旗袍的身影就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当时,因为在日本组织抗日文化团体,他被驱逐回到上海,任左联宣传部长、行政书记,暂住韩起家中。当韩起推荐梅志为新出的油印刊物刻蜡板时,他写信约她面谈。  梅志如约到来时,胡风早已满头大汗。在附近的冷饮
期刊
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切斯瓦夫·米沃什  人必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鲁迅  我14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那样画画。  ——毕加索  人并不拥有自己的记忆,而是被自己的记忆所拥有。  ——费里尼  命运如同市场,如果老待在那里,价格多半是会下跌的。  ——培根  你所见到的,只不过是
期刊
李娟,是中国文坛上崛起的一颗新星。开始注意到她,是在《润》杂志连续多次看到她的散文,新奇的视角、生活化的场景、趣味横生的语言风格,令人过目难忘。  记得我读到她的第一篇散文就是经典篇目《九篇雪》。她说:“雪总会让人想起一个咬着嘴唇的沉默而倔强的女孩。”这个女孩不就是她自己吗?  她说:“他准备了那么多的岁月,去一片一片反复雕琢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再在剩下的时间里将它们一把一把撒完。这些尤物,在静处和
期刊
最美的梦也最易碎  湖南姑娘梁艺自小就是个站在人群里会发光的姑娘,又生得伶牙俐齿,在幼儿园时便展露出过人的语言天赋。从6岁起,母亲便送她去少年宫学习播音主持,从此她便包揽了学校里各类演讲比赛、文娱活动的大小奖项,成了舞台上一颗耀眼的小明星。  做主持人是梁艺从小到大的梦想。多年以来,她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16岁那年,她在当地主持人大赛中一举夺魁,毕业后顺利留在湖南娄底电视台。工作不久,她考入北
期刊
1948年8月,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们自编自演了一出话剧:吴家二小姐贻芳,才貌双全,年过30岁仍待字闺中。有好事者问“为什么不结婚”,她微笑着回答:“我在等一个合适的人。”三年后,一个英俊的男人前来求亲,吴贻芳欣然应允。是谁让她青眼有加?是“教育之神”。  “吴贻芳嫁给教育”,一时传为佳话。那一年,她执教金陵女大,已整整二十年。  1893年,吴贻芳出身于官宦之家,守旧的父亲让她和姐姐裹小脚,学女红
期刊
任何时代,文学都是我们不可匮缺的养料。回望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全世界出版业都被文学喂养和激发,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创作的人,无不期待着伯乐从天而降。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都遇到伯乐,他就是美国斯克里伯纳出版社的麦克斯·珀金斯。他慧眼识才,出版了很多名作家的处女作,既修改他们的书稿,也疗愈他们的心灵。以珀金斯传记为题材的电影《天才捕手》所讲述的,就是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由于耳疾,珀金斯在任何时候都戴着帽
期刊
忙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难免焦虑。焦虑时,就选择读书,在文字里寻找宁静和力量。与其焦虑明天的阴晴,不如现在好好过。若你也喜欢读书,愿意与我们分享,请与我联系:[email protected].  《当下的力量》  【德】埃克哈特·托利 著 曹植 译 中信出版社  多年蝉联美国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畅销全球五百多万册。不仅仅是一本书,还蕴含着活生生的能量,每次阅读,都会有
期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乡村是落后和贫瘠的代名词。有能力的人总是争先恐后地离开故土去追逐更好的生活,只留下孩子和老人在村口翘首以待。于是,乡村日益凋敝,留守的孩子们在长大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逃离。但有位叫王茜的姑娘在逃离乡村融入城市后又主动回到了生养自己的故乡。她说:“我希望乡村重新恢复生气,也希望母亲和孩子不再分离。”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  从懂事起,王茜就盼着离开家乡。她生于河南柘城县,那儿是全国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