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是非裔,她承受更多残忍,直面灰暗,却不由分说爱上芭蕾舞。2016年,她终于将芭蕾界的种族壁垒击得粉碎,从睡地板的贫民窟女孩,蜕变为世上最杰出的舞团台柱。
她用勇气、专注、自律告诉世人:内心美丽的人,才能在舞台上站得长久。
不由分说爱上它
那天,整个剧场极度安静,严苛的教练淘汰了许多白人舞者,现场气氛降到冰点,谁都不敢大出一口气。这是她最后一次机会,过不了关,直接走人。手心里全是汗,她仍鼓足勇气,期待奇迹出现。
随着教练掷地有声的一声“You”,她轻盈地走到中央,摆好造型。乐声流淌,她轻点足尖,缓缓在地板上划出一段圆弧,双手高举过头,微拢,捻指,旋转着,跳跃着。她如一片落叶空中摇曳,更像一朵蒲公英荡播希望,甜美、清雅。
脚跟落地的瞬间,教练的目光柔和了……她如愿成为纽约DTH芭蕾团的一员。她,英格丽·席尔瓦,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英格丽1989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父亲是退役空军,母亲是普通工人。她从小过着潦倒不堪的生活:地面铺上布单就是床,每天做粗活,有上顿没下顿。起初,患有先天支气管炎的她,因为缺医少药,不得不尝试体操、游泳、踢球等运动,来缓解疾病。跑跑跳跳中,母亲发现了女儿的天赋——芭蕾。在母亲鼓励下,英格丽踮起了脚尖。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其实,在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种族问题并不严重。但自从关注了芭蕾,英格丽才意识到,从没听说巴西有黑人芭蕾舞演员,电视里也从没见过黑人舞者。人们默认这是高雅的、属于白人的艺术。市面上的舞鞋都是淡粉、淡金,贴近肤色,穿上后足和腿连成一体,线条修长好看。而英格丽这样的黑人,不得不用棕色鞋油给鞋面涂色。无声的不平等更难面对,因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反抗。
亲友也集体愕然,继而心理不平衡,甚至有亲戚跑去催要之前的欠债,说既然有钱去学高端舞蹈,怎么就没钱还债?要好的同伴干脆当面讽刺:“居然敢跑去跳只属于白人的舞蹈,简直可笑。”
英格丽却是一“踮”不可收拾,不由分说疯狂地爱上了芭蕾。
去做美丽的事吧
芭蕾舞确实是高门槛艺术,选演员条件苛刻,有诸多判断标准——身体各部分比例、肌肉素质、柔韧性、协调性、气质、能力、乐感……有希望的小苗子们10岁左右去考舞蹈学院,软尺就捏在考官手上。腿比上身长少于12厘米,这一项数据就足以宣告与芭蕾无缘。
英格丽外貌并不出众,甚至稍显笨拙。她有着健康的黑色肌肤、卷卷头发、宽扁鼻子、厚厚嘴唇,而且从小运动,练成了宽肩膀和壮硕身材。唯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闪着光芒,似乎来到世上,她就是为着某种使命的。
1997年,8岁的她想接受专业芭蕾训练,很自然,没有老师肯接收。她就对自己进行“魔鬼训练”:家里没有大镜子,只有阳光照进她狭小的房间,她就对着墙上的影子旋转、跳跃。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每天伸过来,横过去。别人眼里枯燥的伸、拉、压、拽、绷、开、直、立,在她眼里,就像一个个美丽音符,在五线谱上欢快跳跃。
终于,1998年,英格丽得到了一次机会。那时里约政府开展一个项目,让贫民家的孩子学习专业芭蕾舞,如果跳得好,未来还能到海外学习。
上课第一天,练基本功时,老师说要给英格丽压腿。英格丽开心地来到老师面前,趴下来,老师一脚就踩着她的腿,起初还能忍受,可是越来越坚持不了。她情不自禁喊出了声,老师不理,还是用力往下压。她哀求说:“太疼了,轻一点。”老师说:“坚持,我给你踩最后一下。”只听“咔嚓”一声,腿虽然伏下去了,却收不回来了。过了好久,她强忍着疼痛,才把腿慢慢收回来。
英格丽松了口气,这个难关总算过了。然而,老师居高临下地说:“你,毫无希望!”白人同学哄堂大笑,“黑鬼也想变成白天鹅!”
系统练习的日子里,英格丽每天都被老师说一遍“毫无希望”,白人同学也每天笑话她。只有一个同样是黑人的女孩同情她,看她被整得满脸泪水,每次都不忍目睹,躲到屏风后偷偷难过。
英格丽并不服输。对她来说,每一次踮起脚尖,都是一次心灵与梦想的对话。她觉得艺术无种族之分,“种族歧视是一种耻辱,芭蕾属于所有人。”
1999年,英格丽无意中看到安娜·博塔弗戈的芭蕾表演。曼妙的舞姿,自信的神情,一舞结束,掌声雷动。然而,这位舞者只有一条腿。英格丽深为震撼,对自己说:“像安娜一样去做美丽的事吧!”
不愿辜负了自己
幸运再次光顾。2007年,英格丽得到了去纽约深造的名额。“父母没有能力支持我去,一切只能靠自己。”她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孤身前去逐梦,开始了最艰难的时光。
过的是集体生活,自然免不了生活用品相同,一次,英格丽拿错一名白人同学的毛巾,被骂“垃圾、小偷”,同学尖叫着让她“滚回巴西”。她据理力争,说只是不小心拿错了。同学说:“你拿什么证明你不是垃圾?”她笑笑:“我靠我的舞蹈来证明。” 她期待自己能发挥更大价值。
一天走在街头,英格丽看到一则广告。画面上是芭蕾舞者的脚,一只穿着舞鞋光鲜亮丽,另一只赤裸着满是伤痕。文案是:“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她想,没错,这就是她的人生,起舞是她最享受的姿态,值得付出一切代价。
在异乡,英格丽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钱,还面临着语言障碍。她默默地寻找出路,做零工挣钱,在夜晚学习英语。这里的教练更苛刻,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一年时间里,英格丽的脚趾都是“犬牙交错”,惨不忍睹,从来没彻底痊愈过。训练间隙,她会累到趴在地上,但只要音乐响起,她立刻精神抖擞。
虽然活在种种不待见中,英格丽依然有能力和白人建立真诚连结,她也从不怀疑白人的善良,这让她很快在这座多元化的城市里,结识了白人好友艾希莉。她们一起看电影、看书、过圣诞节,互相给予拥抱和勇气。
2008年,最后考验英格丽的那天来到了,成,进入世界著名的DTH舞团,败,卷铺盖回巴西。当不起眼的她起舞时,旁观者都惊呆了,多么迷人的舞蹈,“她漫步在花萼上面,竟然压不弯花茎!”
她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职业生涯。表演,比赛,就像她一路走来的那样,过关斩将。2013年,她又和少数几个人一起,被晋升到总公司。
如今的她,是团里的台柱子,是人人羡慕的艺术家,是海报上招徕观众的明星,是媒体镜头的焦点。每年在各地演出,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人们买票、排队,就为了来看她。
这几年,英格丽还回到巴西表演、参加节目,传播“黑人一样能很好地从事这项艺术”。她无偿在全国二十多所芭蕾学校授课。去年,她还成立了工作室,全面幫助黑人和贫困儿童学习芭蕾舞。
曾有人问,要练习多久才能成为职业舞者?答案是一辈子。要用多久才能打破种族壁垒?答案是很多代人。尽管练习永无止境,或许种族壁垒还在继续,英格丽带给世界的却是无法估量的价值。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
她用勇气、专注、自律告诉世人:内心美丽的人,才能在舞台上站得长久。
不由分说爱上它
那天,整个剧场极度安静,严苛的教练淘汰了许多白人舞者,现场气氛降到冰点,谁都不敢大出一口气。这是她最后一次机会,过不了关,直接走人。手心里全是汗,她仍鼓足勇气,期待奇迹出现。
随着教练掷地有声的一声“You”,她轻盈地走到中央,摆好造型。乐声流淌,她轻点足尖,缓缓在地板上划出一段圆弧,双手高举过头,微拢,捻指,旋转着,跳跃着。她如一片落叶空中摇曳,更像一朵蒲公英荡播希望,甜美、清雅。
脚跟落地的瞬间,教练的目光柔和了……她如愿成为纽约DTH芭蕾团的一员。她,英格丽·席尔瓦,看着自己颤抖的双手,回忆瞬间涌上心头。
英格丽1989年生于巴西里约热内卢,父亲是退役空军,母亲是普通工人。她从小过着潦倒不堪的生活:地面铺上布单就是床,每天做粗活,有上顿没下顿。起初,患有先天支气管炎的她,因为缺医少药,不得不尝试体操、游泳、踢球等运动,来缓解疾病。跑跑跳跳中,母亲发现了女儿的天赋——芭蕾。在母亲鼓励下,英格丽踮起了脚尖。
消息一出,一片哗然。其实,在这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种族问题并不严重。但自从关注了芭蕾,英格丽才意识到,从没听说巴西有黑人芭蕾舞演员,电视里也从没见过黑人舞者。人们默认这是高雅的、属于白人的艺术。市面上的舞鞋都是淡粉、淡金,贴近肤色,穿上后足和腿连成一体,线条修长好看。而英格丽这样的黑人,不得不用棕色鞋油给鞋面涂色。无声的不平等更难面对,因为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反抗。
亲友也集体愕然,继而心理不平衡,甚至有亲戚跑去催要之前的欠债,说既然有钱去学高端舞蹈,怎么就没钱还债?要好的同伴干脆当面讽刺:“居然敢跑去跳只属于白人的舞蹈,简直可笑。”
英格丽却是一“踮”不可收拾,不由分说疯狂地爱上了芭蕾。
去做美丽的事吧
芭蕾舞确实是高门槛艺术,选演员条件苛刻,有诸多判断标准——身体各部分比例、肌肉素质、柔韧性、协调性、气质、能力、乐感……有希望的小苗子们10岁左右去考舞蹈学院,软尺就捏在考官手上。腿比上身长少于12厘米,这一项数据就足以宣告与芭蕾无缘。
英格丽外貌并不出众,甚至稍显笨拙。她有着健康的黑色肌肤、卷卷头发、宽扁鼻子、厚厚嘴唇,而且从小运动,练成了宽肩膀和壮硕身材。唯有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闪着光芒,似乎来到世上,她就是为着某种使命的。
1997年,8岁的她想接受专业芭蕾训练,很自然,没有老师肯接收。她就对自己进行“魔鬼训练”:家里没有大镜子,只有阳光照进她狭小的房间,她就对着墙上的影子旋转、跳跃。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每天伸过来,横过去。别人眼里枯燥的伸、拉、压、拽、绷、开、直、立,在她眼里,就像一个个美丽音符,在五线谱上欢快跳跃。
终于,1998年,英格丽得到了一次机会。那时里约政府开展一个项目,让贫民家的孩子学习专业芭蕾舞,如果跳得好,未来还能到海外学习。
上课第一天,练基本功时,老师说要给英格丽压腿。英格丽开心地来到老师面前,趴下来,老师一脚就踩着她的腿,起初还能忍受,可是越来越坚持不了。她情不自禁喊出了声,老师不理,还是用力往下压。她哀求说:“太疼了,轻一点。”老师说:“坚持,我给你踩最后一下。”只听“咔嚓”一声,腿虽然伏下去了,却收不回来了。过了好久,她强忍着疼痛,才把腿慢慢收回来。
英格丽松了口气,这个难关总算过了。然而,老师居高临下地说:“你,毫无希望!”白人同学哄堂大笑,“黑鬼也想变成白天鹅!”
系统练习的日子里,英格丽每天都被老师说一遍“毫无希望”,白人同学也每天笑话她。只有一个同样是黑人的女孩同情她,看她被整得满脸泪水,每次都不忍目睹,躲到屏风后偷偷难过。
英格丽并不服输。对她来说,每一次踮起脚尖,都是一次心灵与梦想的对话。她觉得艺术无种族之分,“种族歧视是一种耻辱,芭蕾属于所有人。”
1999年,英格丽无意中看到安娜·博塔弗戈的芭蕾表演。曼妙的舞姿,自信的神情,一舞结束,掌声雷动。然而,这位舞者只有一条腿。英格丽深为震撼,对自己说:“像安娜一样去做美丽的事吧!”
不愿辜负了自己
幸运再次光顾。2007年,英格丽得到了去纽约深造的名额。“父母没有能力支持我去,一切只能靠自己。”她买了一张单程机票,孤身前去逐梦,开始了最艰难的时光。
过的是集体生活,自然免不了生活用品相同,一次,英格丽拿错一名白人同学的毛巾,被骂“垃圾、小偷”,同学尖叫着让她“滚回巴西”。她据理力争,说只是不小心拿错了。同学说:“你拿什么证明你不是垃圾?”她笑笑:“我靠我的舞蹈来证明。” 她期待自己能发挥更大价值。
一天走在街头,英格丽看到一则广告。画面上是芭蕾舞者的脚,一只穿着舞鞋光鲜亮丽,另一只赤裸着满是伤痕。文案是:“我们的人生,痛,并快乐着。”她想,没错,这就是她的人生,起舞是她最享受的姿态,值得付出一切代价。
在异乡,英格丽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钱,还面临着语言障碍。她默默地寻找出路,做零工挣钱,在夜晚学习英语。这里的教练更苛刻,长时间、高强度的练习,一年时间里,英格丽的脚趾都是“犬牙交错”,惨不忍睹,从来没彻底痊愈过。训练间隙,她会累到趴在地上,但只要音乐响起,她立刻精神抖擞。
虽然活在种种不待见中,英格丽依然有能力和白人建立真诚连结,她也从不怀疑白人的善良,这让她很快在这座多元化的城市里,结识了白人好友艾希莉。她们一起看电影、看书、过圣诞节,互相给予拥抱和勇气。
2008年,最后考验英格丽的那天来到了,成,进入世界著名的DTH舞团,败,卷铺盖回巴西。当不起眼的她起舞时,旁观者都惊呆了,多么迷人的舞蹈,“她漫步在花萼上面,竟然压不弯花茎!”
她开始了梦寐以求的职业生涯。表演,比赛,就像她一路走来的那样,过关斩将。2013年,她又和少数几个人一起,被晋升到总公司。
如今的她,是团里的台柱子,是人人羡慕的艺术家,是海报上招徕观众的明星,是媒体镜头的焦点。每年在各地演出,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人们买票、排队,就为了来看她。
这几年,英格丽还回到巴西表演、参加节目,传播“黑人一样能很好地从事这项艺术”。她无偿在全国二十多所芭蕾学校授课。去年,她还成立了工作室,全面幫助黑人和贫困儿童学习芭蕾舞。
曾有人问,要练习多久才能成为职业舞者?答案是一辈子。要用多久才能打破种族壁垒?答案是很多代人。尽管练习永无止境,或许种族壁垒还在继续,英格丽带给世界的却是无法估量的价值。
(编辑 赵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