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272206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而一年级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面对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如何组织好朗读,发挥朗读的最大作用,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下面淡一点儿体会。
  
  1 激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第一点要求便是“喜爱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时,我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以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兴趣。学生开始读书时,教师可以微笑着,亲切地说:“请小朋友把这一段读一读,看谁读得最认真。”学生读的时候,教师要耐心听,学生读得好,就向他投去赞许的目光,说:“你读得真好,老师都被你吸引住了。”“你读得真像百灵鸟在歌唱。”“哇,你的朗读真棒。”并要求全班学生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其他小朋友听了都跃跃欲试,很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朗读兴趣大大提高。
  
  2 诱导
  
  2.1 抓住重点字词。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句朗读。如在学习《北风和小鱼》一课时,让学生通过“得意”“哈哈”、“气极了”、“猛吹”、“非常得意”等词语的朗读,感悟北风的骄傲自大、狂妄可笑,通过“浮出”、“鼓起”、“我们就不怕”感悟小鱼的勇敢。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课文所描绘的图像,在他们的脑海里就逐渐清晰起来,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2.2 重视标点符号。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法,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问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另外,低年级学生在朗读时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这是南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了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
  2.3 创设朗读情境。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的难度并不高,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情感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教师可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学生头脑中映现出来,以很好地激发其情感。如在学习《北风和小鱼》一课时,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朗读语句。如读“得意”一词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该怎样读,而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朗读。我先引导学生想想有没有让你很得意的事情。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认真完成作业,老师表扬了我,我就很得意。”有的说:“我考试考了一百分,妈妈表扬了我,我很得意。”再引导学生想着得意的事情,带上得意的表情读读这个词。学生自然而然地读出了“得意”这个词的表情、语气。通过情境导读,学生能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充分发挥自已的想像。这样,语言文字就不再是枯燥的符号,而是具体丰富的形象。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如在教学《雨点》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的感官以多角度、多方面的刺激,把学生带人生动的意境中,使“雨点”成为一个会睡觉、会散步、会奔跑、会跳跃的灵性的“人”,让孩子跟随雨点来到了水平如镜的池塘、缓缓流淌的小溪、奔腾不息的长江、波涛汹涌的大海。孩子们兴趣倍增,齐声朗读.全身心投入地去读,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碰撞文本……让读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
  
  3 训练
  
   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朗读形式单调会使他们失去朗读兴趣。所以,朗读形式的多样化是指导低年级朗读必须要考虑的。我根据不同的文章所具有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指名读、小组赛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表演渎、配乐读等,吸引学生参与朗读活动。
  3.1 角色朗读。让学生分别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如《奶奶的白发》一课,让两名学生分别读奶奶和“我”的话。此时,学生就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读得入情入境。
  3.2 表演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演一演,这样可以让学生走进课文课堂。
其他文献
数字是一门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学科,“1、2、3、4……”这些枯燥无味的数字常常使孩子们昏昏欲睡。在数学教学中,怎样使孩子们愿学、乐学、会学数学呢?我觉得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孩子们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孩子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期刊
【摘 要】 现代的教育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上课的语言动作、眉目神情、举止态度等肢体语言的善用与否,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建立一种合作与互相的新型课堂教学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良好的肢体语言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现实意义。教师肢体语言的善用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用活泼的肢体语言去打开孩子的心扉,孩子就愿
期刊
【摘 要】 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激情来源于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对教学内容的自信。  【关键词】 激情 情感教学 培养方法    1 激情是使讲课具有感染力的重要因素     没有激情的讲课淡而无味,无法吸引和征服学生,也就不能使学生信任你、欢迎你、敬佩你。众所周知,热情、真情、激情是演讲的生命,是朗诵能打动人心的法宝。同样,笔者认为,激情也是汉语言文学课教师讲课不
期刊
学书法,要临摹,这是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共识。全国成千上万的爱好者每天都在临摹字帖,大家究竟临得如何?方法对不对?帖选得准不准?临帖得不得法?这问题,是每个爱好者、家长、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下面就书法临摹的方法与技巧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1 书法临摹的要义     书法临摹有两个概念:临写和描摹。临写就是对着碑、帖写;捕摹就:是蒙在原有的字上描写一遍,如过去小学生的捕红。这里所谈,实际上是书法的
期刊
怎样才能使天空更蓝河水更清?怎样才能使物品更丰富生活更美好?怎样才能解决病人的痛苦使人类更健康?怎样才能变废为宝使塑料变燃料?……这些美好愿望的实现都离不开化学。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由生活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新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期刊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写作,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已成为当今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写真事、吐真情,我手写我心,我心出我语,实现由千篇一律向个性化写作模式的转变,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开渠导“源”——为个性化习作引进潺潺活水    1.1 给学生一个丰富的天地,积累素材。现实世界是学生习作永不枯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二步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1 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
期刊
针对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遵循教育学规律,采取相应措施,活跃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1 遵循感知规律,讲求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感知规律告诉我们:感觉和知觉都是在外界刺激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时产生的。例如:见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的芙蕖而感到“可目”;闻荷叶之清香,荷叶之异馥而感到“可鼻”,人们可对其事物产生
期刊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数学课程和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是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进行不同形式的“整合”实践,将会更好地推动“整合"理论的不断充实和完善。本文就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作为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 课程整合 创新精神 实
期刊
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来源于一分灵感和九十九分的血汗。这“血汗”就是坚强的意志和性格,即非智力因素的一种体现。而教学实践也使我们看到,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水平不同的各类学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对智力因素不太好的学生影响更为突出。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从小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出发,着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品质。而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幸福感,不啻是一种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好方法。    1 先指路,再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