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好的阅读习惯就像雨露之于植物一样重要,没有大量阅读的获得,语文水平的提高就举步维艰。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高效率的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进行终身教育,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在学习的快乐中享受人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首先,我们要指导什么样的阅读习惯是很有效率的?即对所阅读的人文性材料有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对所阅读的知识类的材料有清晰的记忆和理解,对阅读这种行为持积极的态度。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养成哪些好的习惯呢?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边读边想,边想边画。在书上留下自己的评点,评点的内容包括:关键词语和特别精辟的语句的理解,文章的结构和中心,还可以随手记下阅读时的联想和感悟。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阅读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新大纲要求,小学生每学年要阅读数万字的文章才能达标。因此,加强指导小学生阅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来自天长日久的正确阅读结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反复运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倾向,人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就推动人去积极地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
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欣赏与迷恋,起先都是由兴趣开始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小学生的年龄层次不一,阅读兴趣各异,有的喜欢阅读故事类书籍,有的喜欢阅读科幻惊险书籍,还有的喜欢阅读文学类书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调动不同兴趣同学的阅读积极性,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走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并为他们作好读书服务。
1 目的。开学第一次读书活动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用事先准备好的几篇名家谈读书的文章,一篇一篇读给他们听;一次又一次地组织高年级的同学介绍读书体会,学生对读书的目的也就明确了。
2 示范。示范胜过说教和命令,对低年级学生从不向他们提任何要求,自己坚持组织高年级同学“讲”,讲自身体会、童话故事、智力拼图、科幻探险的故事给他们听;“引”,引导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像语文的百科知识,数学的想象空间和探险故事;有时指导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比赛时,我不仅让学生用成语接龙,还要他们说说该成语的意思,用它造一个句子或做个动作让大家猜,从而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融于一体;还开展“好词佳句赏析会”、“读后感交流”、“诗歌朗诵会”。
3 氛围。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班级办好“小图书箱”,让每个同学提供二到四本书,组建班级公共图书箱,也可谓“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由探求知识,展示才能的愿望。
养成正确的阅读程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也就不能提高读书效率,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熟练的阅读技巧要靠在日常阅读中积累。人们都知道伟大的现代文学巨匠矛盾先生读名著时,一般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是“鸟瞰式”,即迅速读一遍;第二遍是“精读式”,即细细咀嚼、慢慢寻味;第三遍是“消化式”,即弄通整部作品意思,包括句法。
我们在教育学生阅读时,告诉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一般的阅读步骤为:初读全书、精读重点、写读书笔记。
初读全书可分为几步进行:书名作者——内容提要——目录——逐章(篇)阅读——后记——了解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精读重点:首先要确立重点。知识性文章知道主要知识为重点,道理性文章懂得主要道理为重点,故事性文章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及表现为重点。其次是理解重点。包括扫除字词障碍,找出关键词句,理解重点句、段,明白作者的意图。
写读书笔记:把握感触最深的内容——确定中心——结合个人实际——抒写自己体会。这些阅读程序要使学生掌握,教师可分步骤进行。如从学生读一张报纸开始,逐步深化训练。
指点方法,实践性示范
新课标中阅读的地位更加突出了高考中考对中小学生阅读的质和量的考查,也逐渐在加强。教师不仅不能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利,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阅读做好指导,不仅要推荐、介绍优秀图书,还要引导他们提高阅读的品位;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阅读,只有自己亲自读才能体验书中人物的命运,才能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不能成为学生读书的局外人,而应成为他们志趣相投的“书友”。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同去阅览室读书,把自己做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把自己的读书计划拿出来与学生交流。这些方式使学生感知教师读书过程的“一招一式”,在师生互动中产生“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效果。
学会选、摘、贴、写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过程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读物中的信息。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和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查,培养学生独立组织阅读过程的能力。当前,小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 选择。书籍的数量名目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尤为重要。低年级同学受识字量的限制,可选择图多、文少且带有拼音的篇幅短小的故事书;中年级同学可选择故事类、想象世界、写作起步等书籍;高年级同学可选择少儿版的名著、科幻、动物世界等中短篇小说。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阅读,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摘抄。优美语句摘抄。优美词句是表现人物品质和性格的,是对环境渲染以及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也是文章的精髓。“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学生嗜书,爱好习作的情感不是天生的,要靠引导,靠培养,我向学生提出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让每个学生脚踏实地地积词、积句、积文,一步一个脚印。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坚持边阅读边摘录,勤于笔耕,不断积累,熟能生巧,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学生习作的质量有所提高。
3 剪贴。在要求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外,还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剪贴本,把报纸上精良的排版,游戏的文章剪贴起来。如作文天地、集邮世界、幽默笑话、大千世界等。另外要把剪下的材料贴得美观,这里有不少学问。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还可以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写读后感,出课外小报等,那么,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就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课外阅读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清醒地认识到,光靠教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思维和智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树立学生“大阅读观”,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书报杂志,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外和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
阅读是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根据新大纲要求,小学生每学年要阅读数万字的文章才能达标。因此,加强指导小学生阅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来自天长日久的正确阅读结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反复运用,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激发阅读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倾向,人对某种事物有兴趣,就推动人去积极地认识它,接近它,获得它。
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欣赏与迷恋,起先都是由兴趣开始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神奇的力量。小学生的年龄层次不一,阅读兴趣各异,有的喜欢阅读故事类书籍,有的喜欢阅读科幻惊险书籍,还有的喜欢阅读文学类书籍。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调动不同兴趣同学的阅读积极性,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走进学校图书馆、阅览室,读自己喜欢的书,并为他们作好读书服务。
1 目的。开学第一次读书活动时,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好处?用事先准备好的几篇名家谈读书的文章,一篇一篇读给他们听;一次又一次地组织高年级的同学介绍读书体会,学生对读书的目的也就明确了。
2 示范。示范胜过说教和命令,对低年级学生从不向他们提任何要求,自己坚持组织高年级同学“讲”,讲自身体会、童话故事、智力拼图、科幻探险的故事给他们听;“引”,引导同学们读一本好书,尤其是与课文有关的读物,像语文的百科知识,数学的想象空间和探险故事;有时指导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比赛时,我不仅让学生用成语接龙,还要他们说说该成语的意思,用它造一个句子或做个动作让大家猜,从而将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融于一体;还开展“好词佳句赏析会”、“读后感交流”、“诗歌朗诵会”。
3 氛围。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在班级办好“小图书箱”,让每个同学提供二到四本书,组建班级公共图书箱,也可谓“资源共享”。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由探求知识,展示才能的愿望。
养成正确的阅读程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同样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也就不能提高读书效率,科学的阅读方法和熟练的阅读技巧要靠在日常阅读中积累。人们都知道伟大的现代文学巨匠矛盾先生读名著时,一般至少读三遍。第一遍是“鸟瞰式”,即迅速读一遍;第二遍是“精读式”,即细细咀嚼、慢慢寻味;第三遍是“消化式”,即弄通整部作品意思,包括句法。
我们在教育学生阅读时,告诉学生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一般的阅读步骤为:初读全书、精读重点、写读书笔记。
初读全书可分为几步进行:书名作者——内容提要——目录——逐章(篇)阅读——后记——了解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精读重点:首先要确立重点。知识性文章知道主要知识为重点,道理性文章懂得主要道理为重点,故事性文章了解主人公的性格及表现为重点。其次是理解重点。包括扫除字词障碍,找出关键词句,理解重点句、段,明白作者的意图。
写读书笔记:把握感触最深的内容——确定中心——结合个人实际——抒写自己体会。这些阅读程序要使学生掌握,教师可分步骤进行。如从学生读一张报纸开始,逐步深化训练。
指点方法,实践性示范
新课标中阅读的地位更加突出了高考中考对中小学生阅读的质和量的考查,也逐渐在加强。教师不仅不能剥夺学生阅读的权利,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阅读做好指导,不仅要推荐、介绍优秀图书,还要引导他们提高阅读的品位;教师要与学生共同阅读,只有自己亲自读才能体验书中人物的命运,才能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教师不能成为学生读书的局外人,而应成为他们志趣相投的“书友”。
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同去阅览室读书,把自己做的读书笔记展示给学生看。把自己的读书计划拿出来与学生交流。这些方式使学生感知教师读书过程的“一招一式”,在师生互动中产生“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效果。
学会选、摘、贴、写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过程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读物中的信息。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的训练和课外阅读效果的检查,培养学生独立组织阅读过程的能力。当前,小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 选择。书籍的数量名目繁多,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尤为重要。低年级同学受识字量的限制,可选择图多、文少且带有拼音的篇幅短小的故事书;中年级同学可选择故事类、想象世界、写作起步等书籍;高年级同学可选择少儿版的名著、科幻、动物世界等中短篇小说。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阅读,必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摘抄。优美语句摘抄。优美词句是表现人物品质和性格的,是对环境渲染以及人物外貌描写的句子或者段落,也是文章的精髓。“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学生嗜书,爱好习作的情感不是天生的,要靠引导,靠培养,我向学生提出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要求,让每个学生脚踏实地地积词、积句、积文,一步一个脚印。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坚持边阅读边摘录,勤于笔耕,不断积累,熟能生巧,积少成多,久而久之,学生习作的质量有所提高。
3 剪贴。在要求学生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外,还要求学生准备一本剪贴本,把报纸上精良的排版,游戏的文章剪贴起来。如作文天地、集邮世界、幽默笑话、大千世界等。另外要把剪下的材料贴得美观,这里有不少学问。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还可以把这些知识灵活运用于写读后感,出课外小报等,那么,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就进一步得到了发挥。
课外阅读是语言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清醒地认识到,光靠教材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思维和智力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树立学生“大阅读观”,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鼓励学生多读些课外书报杂志,使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在课外和实践中得到运用和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