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百年 诚毅育人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u0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今日计划集美全部,宜以大学规模宏伟之气象……”这是100年前陈嘉庚在建设集美学校时就勾画起来的一幅宏伟蓝图。如今,这位老人遗愿成真,原先沉睡的土地上崛起了一座省重点建设高校——集美大学。而当年他为学校定下“诚毅”校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集大学子,和他留给后人的其他精神财富一样,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
  1913年,怀抱兴学报国之志的陈嘉庚先生从南洋回到厦门办学,集美学校发展的序幕由此揭开,集美作为小渔村的命运也被彻底改写。
  随后几年,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稚园、水产科、商科等校相继开办,集美学校的规模不断壮大,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求学圣地。在漫长的岁月中,集美各校又经历了曲折的流变和发展。百年来,集美总有校舍新建、翻修、重建,天马山上的农林学校已经不复存在,师范、水产、航海、体院等校合并成了全新的集美大学。
  一栋栋老建筑、一条条石板路、一片片由农田变为校舍的土地,无声地见证了集美学校的百年沧桑。如今,在陈嘉庚先生立下的“诚毅”校训指引下,集美学校仍然在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从集美学校走出的校友已不计其数。
  陈嘉庚陈敬贤立校训“诚毅”
  中国高校的校训,大多语言精微却意义深远,而集美大学的校训“诚毅”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微言大义。
  在创办集美学校的过程中,陈嘉庚与其胞弟陈敬贤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并结合自己立身处世的感悟,精炼概括出了“诚毅”二字,于1918年确立为集美学校的校训,释义为“诚以待人,毅以处事”,用以教育和规范师生的言行。同年颁布的校歌中也将“诚毅”作为歌词写入其中,校歌的最后一句为“诚毅二字中心藏,大家勿忘,大家勿忘!”
  “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对祖国无限忠诚,就是要做老实人,办老实事,说老实话;“毅”是做事的基本准则,就是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前不久,集美大学的校训和校歌也被收录进了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百所高校校训、校徽、校歌汇编》一书。集美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林斯丰认为,校训、校徽、校歌是凝聚师生、校友力量的重要媒介,特别是把校训“诚毅”二字融入校歌,运用反复手法突出“中心藏,大家勿忘”之词,寓意更加深刻,体现了陈嘉庚先生的育人思想以及“诚毅”校训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陈嘉庚倾资兴学,是“诚毅”的实践楷模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践行“诚毅”校训,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学校就把“诚毅”纳入学生品行考查标准,让学生有所遵循,知所趋避。
  陈嘉庚曾经语重心长地对集美学校的学生们说:“我培养你们,并不想要你们替我做什么,我更不愿你们是国家的害虫、寄生虫。我希望于你们的,只是要你们依照着‘诚毅’的校训,努力地读书,好好地做人,好好地替国家民族做事。希望诸位要抱着大公无私的精神,凭着‘诚毅’二字的校训,努力苦干。”
  “陈嘉庚先生不但是‘诚毅’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其实践楷模。”林斯丰说,在陈嘉庚的书信里常见到“诚以为国,毅力锐志”和“诚信果毅”等字句。他曾强调指出:“无论个人、社会、国家事业的发展,全赖‘忠诚信义’四字。”他认为“毅是实行诚的意志”,“但知为人有道德毅力,便是世间上第一难得之奇才”,“世界无难事,唯在毅力与责任耳”。
  陈嘉庚曾经谦称自己倡办大学是“绵力有限,唯具无限诚意”,期望海内外同胞真诚协作办好教育。即便是他公司在陷入困境时,有人劝他停办或缩小学校的规模,他也果断地说:“余不忍放弃义务,毅力支持”,表示“果不幸因肩负校费致商业完全失败,此系个人之荣枯”。陈嘉庚有着非凡的毅力,他艰苦创业、倾资兴学、忠贞爱国的伟大一生正是这种顽强毅力的真实写照。
  新生第一课 听校长讲“诚毅”
  秉承“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办学理念。今年开始,每一个进入集美大学的新生将要上一门名叫“新生学习导论”课程,该课程的第一讲就是校长给所有的学生讲嘉庚精神和“诚毅”校训,介绍学校的历史文化。而早从2006年开始,集美大学就已经把嘉庚精神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组织编写出版了专门的教材。
  不仅是学校非常重视“诚毅”校训以及嘉庚精神的传承,学生也积极担负起了践行“诚毅”校训和弘扬嘉庚的使命。组建学生义务导游团、组织义务家教活动等实际行动践行。
  如今,漫步于集美大学,绵延数公里长的建筑楼群,既有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早期嘉庚建筑,又有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的新校区嘉庚建筑。林斯丰说,正是源于“诚毅”校训的熏陶,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嘉庚精神在一代代的集大学子身上传承下来,成为很多优秀集大学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独特气质和品格。
  林斯丰说,在去年举办的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教育成果展上,集中展示了从数以十万计的各级各类校友中遴选出来的100位杰出校友事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诚毅”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信条,铭刻心中,终生不忘。
其他文献
美国摄影师Mike Hollingshead素有“暴风猎人”之称。他以个人爱好作为工作,每年开车跋涉数千公里追逐暴风,捕捉那些难得的自然景观。他自1999年开始进行这项拍摄活动,2004年辞去工作专心拍摄暴风。为了拍摄到龙卷风,他经常开车紧跟着暴风。他每年会拍摄约40场暴风,迄今为止行驶里程已超过3万公里。
期刊
朱熹创建的书院  寒泉精舍:是朱熹创建的第一所书院,位于福建建阳县崇泰里马伏天湖之阳。  云谷晦庵草堂:是朱熹创建的第二所书院,位于福建建阳县泰里云谷山庐峰之巅。  武夷精舍:是朱熹创建的第三所书院,位于福建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之下。  考亭书院:是朱熹创建的第四所书院,位于福建建阳三桂里考亭玉枕峰之麓。  朱熹修复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之下,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十
期刊
毫无疑问,船政学堂是洋务运动中成绩最为显著,影响最为深远的的近代学校。船政学堂培养出的那些各类人才,在近代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般的身影永远无法抹去。  严复(公元1853年~公元1921年)  福建闽侯人。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船政后学堂学习驾驶技术,系管驾第一届毕业生。1877年保送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1879年5月回国,先后在船政学堂和北洋水师学堂、天津水师学堂任教习或总办。甲
期刊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是全国第一所国家承认学历的现代女子大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908年的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迄今已有百年历史,被誉为“淑女名媛”摇篮。  百年名校变迁  福建华南女子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08年的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由美国教会组织募捐创办和管理,是民国时期13所教会大学之一。当时学院享有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士授予权,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美国研究生院学习。学院的毕业生有78%在教育、医
期刊
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前后两学堂共毕业学生629名,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1866年年末,福建船政学堂的前身“求是堂艺局”开始在福州城内张榜招生。  那一年的春天,尚在跟随塾师苦读《四书》《五经》的严复刚刚秉承父母之命与王氏之女成婚,而到8月,严复的医生父亲却因抢救霍乱病人感染突然死去,家境一落千丈,时年严复14岁。多年以后,当名满天下
期刊
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主校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国61所试点高校之一,在厦门市和泉州市亦设有校区。经过50多年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重点大学。  走进福州大学旗山校区宽敞的东大门,就能看到“明德至诚,博学远志”八字校训,掩映在开着莲花的池水之后,挥毫泼墨处苍
期刊
在福建,尤其是福州地区,“重学”的风尚一直绵延不绝。“龙门一半在闽川”、“是处人家爱读书”等按语,都见证了这里的重学之风。延续到清代,入闽主政的朝廷官员对教育尤为重视。福州历史上知名的四大省会书院(鳌峰、凤池、正谊以及致用书院),大多是在入闽主政官员的倡议或支持下建成的,这四大书院都在鼓楼。  鳌峰书院  当年招考堪比公务员考试  四大书院之首的鳌峰书院,是建成年代最早的书院。它不仅开启了全闽学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多科性大学,由原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前身分别为创建于1936年的福建协和大学农学院和创建于1940年的福建省立农学院。建校78年来,学校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凝炼了“五种品格”,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  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它像一把标尺,让莘莘学子以之为典范,并能让这样的一种校园历史所积淀的精神,传承与发扬,给予
期刊
他农家出身,却满腹经纶;他绘画为生,却以读书为首;他因画成名,却以诗书画印为乐……陈初良儒雅的外表下,是诙谐幽默、纵论古今的敏捷才思。  陈初良194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青口大义村,先祖是明代的名门望族,曾有九条金带、世进士第之誉,后于清朝举族归隐故乡,耕读传家。虽繁荣不再,但家族里雕梁画栋的古老建筑群却给了他不尽的艺术熏陶,让从小痴迷绘画的他无师自通,画神像、捏泥人、剪窗花、扎风筝……几乎无所不精
期刊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之一,其前身是创办于1937年的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是福建医大的准绳,一代代福医人薪火相传,将这八字校训镌刻于心,这是学校对莘莘学子的希冀,更希望是学子们成为医者后的一份承诺。  福建医科大学是福建省目前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现代医学高等院校,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