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生活条件与生活模式的不断完善,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大学生德育教育期间有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其中。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
一、引言
在社会历史、生活环境、人文素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与道德素养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德育工作是大学生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顺畅性,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心理教育相连来实施。借助心理教育可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从大学生德育工作实现方式来看,心理教育属于重要的载体。
二、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对其功能的实现具有促进性的作用。但系统性分析就能够了解到,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存在着多样化的问题。
首先,忽视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就业、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问题的时候,心理思想非常容易出现问题[1]。单纯的学习状态,也并非如高中时期刻苦用功。大部分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只要求考试不挂科就可以。宿舍和网吧都可以看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心灵的寄托。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关心度明显不高。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学校的和社会攀比风气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自卑心理。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其日常交际。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为后期能够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发展的步调,在逃课的情况下去外面做兼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活动。就大学生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显著。德育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教师素养不够。就单纯的教育领域,教师的个人素养会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的获得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就当前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导致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德育教师的心理教育素养并不扎实,理论知识并不是非常丰富[2]。完成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师,普遍都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心理专业教师不多。并且大部分的德育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不具备心理教育理论知识框架。具体展开德育工作的时候,很难熟练应用心理知识理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而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与品质始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德育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而现实中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并没有对大学生展开必要的心理疏导,由此也就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教师是完成德育工作的主体,大学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对象。教师的心理教育理论素质偏低,必然会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
最后,心理教育方法落后。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展开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够,以此影响到对学生心理教育方法,很难与教育发展保持相同步调,影响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3]。传统的德育工作,并不具备相对完整的心理教育方法,采取的心理教育方法也较为单一,并不能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心理教育的展开,普遍以填鸭式进行。重视理论的讲授,过于社会教化,忽视学生个体内化,由此很难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不能从实际中帮助大学生从内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心理教育方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心理教育效率,而心理教育效率的高低,也就会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德育工作成果上。由此也就充分表明,心理教育方法失当,就影响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其效果的实现将会影响到此项工作具体情况。而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中心理教育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中,应加强大学生德育中的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4]。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善于使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導,促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思想观念,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期间,应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教育理论的支撑下,不断发展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在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体现出针对性,更贴切大学生心理发展历程,更能够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由此也就可充分展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大学生德育教师理论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德育工作质量的优劣。德育工作开展中,渗透心理教育,那么就必须提高德育教师理论知识,促使德育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具备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善于自觉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在德育工作中使用心理教育理论来引导学生,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德育工作的专业属性表现的更为突出,提供专业的心理知识理论,展开心理健康教育[5]。详细而言,大学生德育工作人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政治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当然,大学德育工作人员还应强化学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心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可在德育工作中应用心理理论知识内容,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此就可有针对性的从心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为更好的实施大学生德育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强化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在德育工作中运用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完善心理教育方法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实效性,就应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心理教育的方法可有多种多样,而完善心理教育方法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高校日常教学活动,应善于将心理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展开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6]。如,面向大学生定期举办心理知识方面的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在完善心理教育方法的时候,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建设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微信与微博客户端,将网络优势在心理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展开心理教育,以此就可从各个方面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并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完善心理教育方法,其实也就从各方面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效率,促使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体现出效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条件的完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体现德育工作效率,就应善于应用心理教育,以此来增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杜学敏,杜敏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大学生德育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4):98-101.
[2]范晓荣.普通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以钢琴教育为例[J].音乐创作,2016,14(11):179-181.
[3]张晓洪,孙渝莉.大学生感恩的心理机制及干预途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10):11-13.
[4]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2):121-124.
[5]王琦.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6,15(7):876.
[6]刘文佳,于安龙.论心理效应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5,12(3):62-64.
作者简介:
江莹莹,研究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
一、引言
在社会历史、生活环境、人文素养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出动态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的心理与道德素养也在随之发生改变。德育工作是大学生教学活动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顺畅性,对大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与心理教育相连来实施。借助心理教育可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从大学生德育工作实现方式来看,心理教育属于重要的载体。
二、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对其功能的实现具有促进性的作用。但系统性分析就能够了解到,心理教育在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中存在着多样化的问题。
首先,忽视心理教育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大学生在面对经济、就业、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问题的时候,心理思想非常容易出现问题[1]。单纯的学习状态,也并非如高中时期刻苦用功。大部分学生上课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只要求考试不挂科就可以。宿舍和网吧都可以看到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虚拟的网络世界成为大部分大学生心灵的寄托。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关心度明显不高。部分学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学校的和社会攀比风气越来越严重,由此造成自卑心理。大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必然会影响到其日常交际。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为后期能够顺利就业,适应社会发展的步调,在逃课的情况下去外面做兼职,影响其正常的学习活动。就大学生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显著。德育工作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给大学生健康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教师素养不够。就单纯的教育领域,教师的个人素养会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的获得和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就当前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导致教育效果欠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德育教师的心理教育素养并不扎实,理论知识并不是非常丰富[2]。完成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师,普遍都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心理专业教师不多。并且大部分的德育教师没有接受专门的心理教育,不具备心理教育理论知识框架。具体展开德育工作的时候,很难熟练应用心理知识理论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与价值观。而学生正确的思想观与品质始终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部分。通过德育可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而现实中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并没有对大学生展开必要的心理疏导,由此也就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产生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教师是完成德育工作的主体,大学生是接受德育教育的对象。教师的心理教育理论素质偏低,必然会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影响。
最后,心理教育方法落后。心理教育在大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际展开德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够,以此影响到对学生心理教育方法,很难与教育发展保持相同步调,影响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3]。传统的德育工作,并不具备相对完整的心理教育方法,采取的心理教育方法也较为单一,并不能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心理教育的展开,普遍以填鸭式进行。重视理论的讲授,过于社会教化,忽视学生个体内化,由此很难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并不能从实际中帮助大学生从内心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心理教育方法的选择,会影响到心理教育效率,而心理教育效率的高低,也就会直接体现在大学生德育工作成果上。由此也就充分表明,心理教育方法失当,就影响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实现途径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其效果的实现将会影响到此项工作具体情况。而心理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中心理教育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心理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经济条件的改善,生活结构的调整,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中,应加强大学生德育中的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4]。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善于使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導,促使大学生德育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思想观念,推动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因此,大学生德育工作开展期间,应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要在实践中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将心理教育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心理教育理论的支撑下,不断发展完善学校德育工作。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能够在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更体现出针对性,更贴切大学生心理发展历程,更能够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由此也就可充分展现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价值与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大学生德育教师理论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德育工作质量的优劣。德育工作开展中,渗透心理教育,那么就必须提高德育教师理论知识,促使德育教师能够掌握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具备扎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同时,还应善于自觉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以便能够在德育工作中使用心理教育理论来引导学生,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促使德育工作的专业属性表现的更为突出,提供专业的心理知识理论,展开心理健康教育[5]。详细而言,大学生德育工作人员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增强政治素养的同时,还应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水平。当然,大学德育工作人员还应强化学习心理教育理论知识。通过心理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可在德育工作中应用心理理论知识内容,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就能够分析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此就可有针对性的从心理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为更好的实施大学生德育工作,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应强化学习心理教育方面的知识内容,并能够在德育工作中运用心理教育的内容。
(三)完善心理教育方法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实效性,就应不断改进心理教育的方法,全面提升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从实际上来说,心理教育的方法可有多种多样,而完善心理教育方法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高校日常教学活动,应善于将心理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展开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6]。如,面向大学生定期举办心理知识方面的讲座,心理知识竞赛等。在完善心理教育方法的时候,还可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平台,建设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微信与微博客户端,将网络优势在心理教育中充分体现出来。在网络上对大学生展开心理教育,以此就可从各个方面推进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并能够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完善心理教育方法,其实也就从各方面提高大学生德育工作效率,促使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体现出效果。
四、结语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经济条件的完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大学生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体现德育工作效率,就应善于应用心理教育,以此来增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杜学敏,杜敏佳.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谈大学生德育新途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13(4):98-101.
[2]范晓荣.普通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现状研究——以钢琴教育为例[J].音乐创作,2016,14(11):179-181.
[3]张晓洪,孙渝莉.大学生感恩的心理机制及干预途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6(10):11-13.
[4]李巧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现途径研究[J].高教探索,2015,11(2):121-124.
[5]王琦.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6,15(7):876.
[6]刘文佳,于安龙.论心理效应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评论,2015,12(3):62-64.
作者简介:
江莹莹,研究生,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