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出发,以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这四个维度构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职业素养培育之路,并提供了循序渐进的研究思路和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从而为我国培育多项发展战略亟须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夯实民众根基。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法律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类型分为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三个类型,分别对应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其中,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是我国未来工程师队伍中的主体,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卓越计划”的成效,进而决定着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进程。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第7条规定,作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应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这就对其法律职业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法律职业素养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也是工程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之一。在举国上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今天,着力培育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职业素养,也是推动全民守法用法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此,本文将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这四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和维度出发,探究专门面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职业素养培育之路。
一、普及法律知识,明确触犯法律的代价
从法律知识这个维度出发,主要就是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以帮助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厘清法律的边界,明确触犯法律的代价。在工程师的职业领域,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法律常识,我们如何知晓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了侵犯,我们如何行为方能不犯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一些似懂非懂的人触犯了法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以身触法,最终害己害人,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因此,只有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守法用法,以法护身。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将法律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卓越计划”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当中。具体而言,就是将法律职业素养课程与工程专业课程相结合,将法律知识与工程专业知识相结合,将法律实践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教育目标上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均衡,并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全面、内容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第二,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及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特点,打造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适用的法律职业素养课程。具体而言,就是在普及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应用型卓越工程师进入工程领域后涉及的生产、设计、研发、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领域里的法律问题作为主线,积极开发出切合应用型卓越工程师职业发展需要的法律职业素养课程,以此澄明和厘清工程领域内法律的边界,明确触犯法律的代价。
第三,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有效激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和专题式讲座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邀请法官、律师、警察、企业家等相关人士走进课堂现场普法等。
二、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不违法
从法律知识上升到法律意识这个高度,主要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法律职业素养教育的体验模式,让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切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从而对法律心存敬畏,切实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不违法。为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整合有利于法律职业素养养成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的作用及功能。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各类司法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到各级人民法院旁听庭审,到公安局、监狱、强制戒毒所等机构参观交流,并走进企业提前认知职业法律,以此树立法律的权威,从而让未来的工程师们对法律心存敬畏,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不违法。
第二,注重运用本校毕业生的正反两方面案例,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分享守法用法的人生体验和工作经历,亦可以邀请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的毕业生警示在校大学生不要以身试法。正反两方面案例的鲜明对比,将会有效引导在校大学生切实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不违法。
三、嵌入法律思维,依法理性处事及合法维权
所谓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其特征是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和讲法理。由此可见,上升到法律思维这个维度,主要是把法律思维嵌入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中,并将其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势和思维工具,进而运用法律思维在工程领域中理性处事及合法维权。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精神,养成依法理性处事及合法维权的好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法律思维,并不是看他背熟了多少法条,而是看他在做选择、办事情、护权益时是否以法律为准绳,是否优先法律思维。具体而言,就是要引导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养成依法处事的好习惯,在思考和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先想一想有没有法律依据,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久而久之,法律思维就会嵌入我们的思维模式中,并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势和思维工具。 第二,着重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证据意识,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事实,它必须是合法的、客观的,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的因果关系,这就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逻辑推导过程中,还需要有缜密的推理能力和快速的联系能力,将零散的证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这样的思维训练非常有利于推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组建模拟法庭、研讨法律案例、走进企业做义务调解员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
第三,着重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程序意识,推动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序在法律领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该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完全可以借鉴法律程序提供的思路开展工程实践,也可以用法律程序去分析某项工程是否严格遵循了法定程序,实现了预期效果。
四、培育法律信仰,将其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有如黄钟大吕,字字铿锵。上升到法律信仰这个层次,已经到达最高维度,主要是要求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将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崇尚法治,信仰法律,努力成长为法治社会对法律法规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在举国上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理应成为现代公民广为推崇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这种具体的、真实的信仰就体现在人们的实践行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第一反应是找法还是找人,就直接体现出现代法治社会和传统人情社会的本质区别。就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我国要走向现代法治社会,着实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全社会都奉行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信条,只有在每个人心中播下法律信仰的种子,并悉心地培育,法治才能自然而然地逐步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工程师的职业活动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规范范围内开展。在现代社会,工程师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内涵,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从事工程或技术活动,还要通过产品的设计和工程的建设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工程师为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无以取代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工程活动给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的无情破坏,这些现实的威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难以预计的祸患。为了防患于未然,现在就应该从作为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着手,培育其法律职业素养,规范其在工程领域内的行为,引导其不仅要严格遵守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还要遵守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更要主动将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实践中点滴积累,最终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
《礼记·中庸》第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为今用,践行古人的治学之道,以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这四个维度构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职业素养培育之路,从而为我国培育多项发展战略亟须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夯实民众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积堂.职工法律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DB/OL].http://www.gov.cn/gzdt/2013-12/20/content_2551949.html.
[3]林 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魏昌廷,何 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法律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重大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类型分为应用型工程师、设计型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三个类型,分别对应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其中,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是我国未来工程师队伍中的主体,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卓越计划”的成效,进而决定着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进程。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第7条规定,作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应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这就对其法律职业素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法律职业素养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也是工程师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之一。在举国上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今天,着力培育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职业素养,也是推动全民守法用法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此,本文将从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这四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和维度出发,探究专门面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职业素养培育之路。
一、普及法律知识,明确触犯法律的代价
从法律知识这个维度出发,主要就是通过普及法律知识以帮助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厘清法律的边界,明确触犯法律的代价。在工程师的职业领域,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法律常识,我们如何知晓自己的合法权益是否受到了侵犯,我们如何行为方能不犯法,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一些似懂非懂的人触犯了法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为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大学生,如果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往往容易以身触法,最终害己害人,这种现象在理工科院校尤为突出。因此,只有懂法,才能增强法律意识,守法用法,以法护身。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将法律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卓越计划”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机融入教学体系当中。具体而言,就是将法律职业素养课程与工程专业课程相结合,将法律知识与工程专业知识相结合,将法律实践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教育目标上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均衡,并逐步形成知识结构全面、内容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
第二,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及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特点,打造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适用的法律职业素养课程。具体而言,就是在普及法律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应用型卓越工程师进入工程领域后涉及的生产、设计、研发、劳动者合法权益等领域里的法律问题作为主线,积极开发出切合应用型卓越工程师职业发展需要的法律职业素养课程,以此澄明和厘清工程领域内法律的边界,明确触犯法律的代价。
第三,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有效激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和专题式讲座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邀请法官、律师、警察、企业家等相关人士走进课堂现场普法等。
二、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不违法
从法律知识上升到法律意识这个高度,主要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法律职业素养教育的体验模式,让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切身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从而对法律心存敬畏,切实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不违法。为此,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整合有利于法律职业素养养成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实践育人和协同育人的作用及功能。具体而言,就是积极同各类司法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传递正能量的实践育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组织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到各级人民法院旁听庭审,到公安局、监狱、强制戒毒所等机构参观交流,并走进企业提前认知职业法律,以此树立法律的权威,从而让未来的工程师们对法律心存敬畏,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不违法。
第二,注重运用本校毕业生的正反两方面案例,教育引导在校大学生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大学生分享守法用法的人生体验和工作经历,亦可以邀请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的毕业生警示在校大学生不要以身试法。正反两方面案例的鲜明对比,将会有效引导在校大学生切实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遵纪守法,不违法。
三、嵌入法律思维,依法理性处事及合法维权
所谓法律思维,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其特征是讲法律,讲证据,讲程序和讲法理。由此可见,上升到法律思维这个维度,主要是把法律思维嵌入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思维模式中,并将其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势和思维工具,进而运用法律思维在工程领域中理性处事及合法维权。为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精神,养成依法理性处事及合法维权的好习惯。一个人有没有法律思维,并不是看他背熟了多少法条,而是看他在做选择、办事情、护权益时是否以法律为准绳,是否优先法律思维。具体而言,就是要引导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养成依法处事的好习惯,在思考和处理任何事情时,都要先想一想有没有法律依据,会承担什么法律后果,久而久之,法律思维就会嵌入我们的思维模式中,并固化为一种思维定势和思维工具。 第二,着重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证据意识,推动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法律上的证据不同于一般事实,它必须是合法的、客观的,与案件事实有实质性的因果关系,这就对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逻辑推导过程中,还需要有缜密的推理能力和快速的联系能力,将零散的证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这样的思维训练非常有利于推动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通过组建模拟法庭、研讨法律案例、走进企业做义务调解员等方式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
第三,着重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程序意识,推动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发展。程序在法律领域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告诉人们实施某种法律行为时,应该先做什么事情,后做什么事情,以及如何做这些事情才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在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完全可以借鉴法律程序提供的思路开展工程实践,也可以用法律程序去分析某项工程是否严格遵循了法定程序,实现了预期效果。
四、培育法律信仰,将其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这句话,有如黄钟大吕,字字铿锵。上升到法律信仰这个层次,已经到达最高维度,主要是要求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将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崇尚法治,信仰法律,努力成长为法治社会对法律法规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在举国上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理应成为现代公民广为推崇的信仰。这种信仰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幻的,这种具体的、真实的信仰就体现在人们的实践行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对这样或那样的事情,第一反应是找法还是找人,就直接体现出现代法治社会和传统人情社会的本质区别。就目前的社会现实而言,我国要走向现代法治社会,着实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全社会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只有当全社会都奉行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信条,只有在每个人心中播下法律信仰的种子,并悉心地培育,法治才能自然而然地逐步融入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法治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
工程师的职业活动不是孤立封闭的,而是需要在一定的规范范围内开展。在现代社会,工程师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内涵,它已不仅仅局限于从事工程或技术活动,还要通过产品的设计和工程的建设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工程师为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无以取代的巨大贡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工程活动给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对资源的大量消耗,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的无情破坏,这些现实的威胁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难以预计的祸患。为了防患于未然,现在就应该从作为工程师后备人才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着手,培育其法律职业素养,规范其在工程领域内的行为,引导其不仅要严格遵守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标准;还要遵守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更要主动将法律信仰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在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实践中点滴积累,最终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自觉习惯。
《礼记·中庸》第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古为今用,践行古人的治学之道,以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和法律信仰这四个维度构建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法律职业素养培育之路,从而为我国培育多项发展战略亟须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夯实民众根基。
参考文献:
[1]杨积堂.职工法律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工程院.教育部 中国工程院关于印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的通知.[DB/OL].http://www.gov.cn/gzdt/2013-12/20/content_2551949.html.
[3]林 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4]魏昌廷,何 敏.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