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新闻同期声是电视视听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电视节目传递信息、表述事实、提炼观点的重要手段,与电视新闻的画面、解说等元素一起承担着传播功能。妥当运用同期声会使新闻增色添彩,否则,容易造成拖沓累赘之感。如何运用同期声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增强报道的生动性?这类问题值得认真探讨。
电视新闻运用同期声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同期声,也叫现场声,是指与现场画面同步发生的声音,包括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响效果等。电视新闻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体现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手段。它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作为新闻事实一部分的同期声,正是因其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发挥着画面无法替代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以及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凸显其独特的魅力。
同期声的运用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同期声的运用实际上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由于同期声有自身特点,使得同期声更加贴近观众的审美取向,因而也就更受人们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期声的选取至关重要,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但在某些电视新闻中,有关同期声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
同期声过于“简洁”。有的电视新闻在使用同期声中,用“是”或“不是”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用“好”和“不好”或“可以”和“不可以”来表示认可与否,这很容易使观众产生迷惑和反感,也就达不到同期声使用的效果。
同期声传递的信息与报道内容重复。有的电视新闻同期声传递的信息与播音语言的内容完全重复,甚至连用词也完全一样。本来解说词已经对新闻事件概述完毕,再让当事人同期声复述一遍,这种同期声的使用不能提供新的信息,显得累赘,还表现不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期声的使用缺乏整体策划,现场感不强。在采访拍摄画面和录制同期声的过程中,采访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缺乏整体把握,对怎样采制电视新闻缺乏构想,心中没数,加之有的被采访者没有真正理解记者采访意图,使同期声脱离了主题,这就削弱了新闻节目的说服力,致使有的内容无法被编辑使用。
同期声的使用缺乏连续性。有些电视新闻报道文艺表演时,没有音乐声和观众的掌声;对领导到工厂调研的新闻报道,画面中车间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领导的走访变得鸦雀无声,等等。这样的新闻节目现场气氛就大打折扣,电视新闻的声画并茂就无从谈起。
如何用好同期声
有针对性地运用同期声给新闻添彩。使用同期声要从整个作品的内容需要出发,把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考虑,仔细选择。这样可以使节目更为直观、真实和自然。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形成了声音为画面添色,画面为声音增辉,画面解说词与同期声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电视传播产生理想效果。比如,在2012年“感动宝坻”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有一个报道,题目是《带着爸爸上大学》,讲述一名大学生李伟带着生病父亲上学的故事。两年来,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到10平米的房子,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读书,每天给父亲擦洗、喂饭,帮做康复锻炼等,从未有怨言。他还抽出时间打工挣钱维持生活。经过他的精心照顾,父亲的病情好了很多。记者到李伟所在村里的采访报道就用到同期声,他的邻居说:“李伟这孩子真好,有良心有孝心。”“李伟五岁时随母亲改嫁来到这个村,他现在照顾的是他的继父,亲生儿子也很少能做到这样!”李伟说:“我早就把爸爸当成我的亲爸了,我会尽我所能照顾他,让我的爸爸快乐、幸福。”李伟的行为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传递了正能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他从3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以总票数排名第一被评为“感动宝坻”年度人物。这种同期声的运用使报道更具有说服力,让群众觉得更加真实,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合理运用同期声展现新闻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同期声在展示被采访者人物性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使其感受、观点、经历等通过麦克风直接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且闻其声。这样,人物的性格特点、学识水平、道德修养等很多信息就会通过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语气、举止等表现出来,从而使观众对被采访者的印象也更深刻,采访者的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篇新闻报道《李大妈的幸福生活》,讲述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李大妈无怨无悔照顾一个残疾人家庭的故事。十余年来,除了民政部门的帮扶外,最多的就是李大妈自己掏腰包为他们买菜、做饭、洗衣、添置新衣服、料理家庭琐事,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电视台采访她时,她重复最多的就是“照顾他们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笑了,我就开心了,这就是我的幸福。”这些话使李大妈的形象更有立体感。节目播出后,人们被李大妈的事迹所感动,纷纷送来生活用品等来表达敬意。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单凭画面和解说词,很难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恰当运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感。比如在采访时,画面里要有拿着话筒的记者身影,会使同期声采访产生双向交流感,使得整个报道有了鲜活气息。比如,有一则报道说,“雾霾天气的降临,使得我区的大棚蔬菜种植户们很是焦急,区种植业农技人员主动下乡对种植户进行指导,教他们如何对蔬菜进行管护,如何减小损失”,这个报道就采用了记者与种植专家和农户对话、记者当场以同期声报道的方式来完成,给人以十足的现场感。
运用同期声的连续性提升真实感。比如,开业庆典、锣鼓喧天的镜头尽量保持声音的连续性,使观众感受到同期声的感染效果。比如,2012年7月,天津强降雨天气出现了险情。电视台对此事件进行了多个现场报道,采访记者站立在雨水中与抗洪抢险人员共同出现,当时区领导现场指挥抢险、抢险人员奋勇直前保卫家园的场景画面、背景音、说话音、环境音等传给观众,画面中记者现场报道口述一气呵成,产生现场感较强的效果,真实地反映出政府和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保卫家园的决心,让观众感到自己仿佛也置身现场,看后浑身充满了战胜险情的力量和信心。可见,同期声的连续性运用,让报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直观性、真实感,电视新闻记者在采用同期声时要充分发挥同期声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在采访实践中,还要勇于实践, 大胆探索, 不断提高同期声电视新闻的采制水平,从而做好电视新闻。
作者单位 天津市宝坻区新闻中心
电视新闻运用同期声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同期声,也叫现场声,是指与现场画面同步发生的声音,包括人物语言、环境背景声、现场声响效果等。电视新闻同期声是电视新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也是体现电视新闻优势的重要手段。它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作为新闻事实一部分的同期声,正是因其在烘托节目主题、渲染现场气氛、展示人物个性等方面发挥着画面无法替代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参与感以及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凸显其独特的魅力。
同期声的运用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同期声的运用实际上也是对记者综合素质的考验。由于同期声有自身特点,使得同期声更加贴近观众的审美取向,因而也就更受人们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同期声的选取至关重要,关系到节目的质量。但在某些电视新闻中,有关同期声的运用存在一些问题。
同期声过于“简洁”。有的电视新闻在使用同期声中,用“是”或“不是”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用“好”和“不好”或“可以”和“不可以”来表示认可与否,这很容易使观众产生迷惑和反感,也就达不到同期声使用的效果。
同期声传递的信息与报道内容重复。有的电视新闻同期声传递的信息与播音语言的内容完全重复,甚至连用词也完全一样。本来解说词已经对新闻事件概述完毕,再让当事人同期声复述一遍,这种同期声的使用不能提供新的信息,显得累赘,还表现不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同期声的使用缺乏整体策划,现场感不强。在采访拍摄画面和录制同期声的过程中,采访者对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缺乏整体把握,对怎样采制电视新闻缺乏构想,心中没数,加之有的被采访者没有真正理解记者采访意图,使同期声脱离了主题,这就削弱了新闻节目的说服力,致使有的内容无法被编辑使用。
同期声的使用缺乏连续性。有些电视新闻报道文艺表演时,没有音乐声和观众的掌声;对领导到工厂调研的新闻报道,画面中车间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领导的走访变得鸦雀无声,等等。这样的新闻节目现场气氛就大打折扣,电视新闻的声画并茂就无从谈起。
如何用好同期声
有针对性地运用同期声给新闻添彩。使用同期声要从整个作品的内容需要出发,把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考虑,仔细选择。这样可以使节目更为直观、真实和自然。在电视新闻的报道中,形成了声音为画面添色,画面为声音增辉,画面解说词与同期声互相补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电视传播产生理想效果。比如,在2012年“感动宝坻”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有一个报道,题目是《带着爸爸上大学》,讲述一名大学生李伟带着生病父亲上学的故事。两年来,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不到10平米的房子,一边照顾父亲一边读书,每天给父亲擦洗、喂饭,帮做康复锻炼等,从未有怨言。他还抽出时间打工挣钱维持生活。经过他的精心照顾,父亲的病情好了很多。记者到李伟所在村里的采访报道就用到同期声,他的邻居说:“李伟这孩子真好,有良心有孝心。”“李伟五岁时随母亲改嫁来到这个村,他现在照顾的是他的继父,亲生儿子也很少能做到这样!”李伟说:“我早就把爸爸当成我的亲爸了,我会尽我所能照顾他,让我的爸爸快乐、幸福。”李伟的行为感动了身边每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传递了正能量,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最终他从3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以总票数排名第一被评为“感动宝坻”年度人物。这种同期声的运用使报道更具有说服力,让群众觉得更加真实,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合理运用同期声展现新闻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同期声在展示被采访者人物性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让被采访者直接面对观众,使其感受、观点、经历等通过麦克风直接传递给观众,使观众不但见其人且闻其声。这样,人物的性格特点、学识水平、道德修养等很多信息就会通过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语气、举止等表现出来,从而使观众对被采访者的印象也更深刻,采访者的形象更加丰满。有一篇新闻报道《李大妈的幸福生活》,讲述一个普通共产党员李大妈无怨无悔照顾一个残疾人家庭的故事。十余年来,除了民政部门的帮扶外,最多的就是李大妈自己掏腰包为他们买菜、做饭、洗衣、添置新衣服、料理家庭琐事,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当电视台采访她时,她重复最多的就是“照顾他们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笑了,我就开心了,这就是我的幸福。”这些话使李大妈的形象更有立体感。节目播出后,人们被李大妈的事迹所感动,纷纷送来生活用品等来表达敬意。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单凭画面和解说词,很难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响。
恰当运用同期声增强现场感。比如在采访时,画面里要有拿着话筒的记者身影,会使同期声采访产生双向交流感,使得整个报道有了鲜活气息。比如,有一则报道说,“雾霾天气的降临,使得我区的大棚蔬菜种植户们很是焦急,区种植业农技人员主动下乡对种植户进行指导,教他们如何对蔬菜进行管护,如何减小损失”,这个报道就采用了记者与种植专家和农户对话、记者当场以同期声报道的方式来完成,给人以十足的现场感。
运用同期声的连续性提升真实感。比如,开业庆典、锣鼓喧天的镜头尽量保持声音的连续性,使观众感受到同期声的感染效果。比如,2012年7月,天津强降雨天气出现了险情。电视台对此事件进行了多个现场报道,采访记者站立在雨水中与抗洪抢险人员共同出现,当时区领导现场指挥抢险、抢险人员奋勇直前保卫家园的场景画面、背景音、说话音、环境音等传给观众,画面中记者现场报道口述一气呵成,产生现场感较强的效果,真实地反映出政府和人民群众万众一心保卫家园的决心,让观众感到自己仿佛也置身现场,看后浑身充满了战胜险情的力量和信心。可见,同期声的连续性运用,让报道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期声的使用增强了电视新闻的直观性、真实感,电视新闻记者在采用同期声时要充分发挥同期声的优势和作用,同时在采访实践中,还要勇于实践, 大胆探索, 不断提高同期声电视新闻的采制水平,从而做好电视新闻。
作者单位 天津市宝坻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