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取得阶段性效果和成绩,同时又面临诸多难题和困境。坚持课程改革和创新的大方向,采取合理、有效的对策,开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新局面,提高其教学实效,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 教学现状 对策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88-02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它的主要使命在于帮助大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国内外形势,激发爱国热情,开阔知识视野,拓展课外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最终培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號)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策落实不到位,教学机制不完善
对落实中央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政策要求来讲,一些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些高校在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对待;教育教学随意,教学内容单一,课时不能保证,师资配备缺漏,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地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其次,课程管理松懈,建设落后,科研薄弱,体制不规范,考核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全面、合理、有效、流畅的教学运行机制。
1.2 课程创新不得力,授课教学不务实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对授课教师在专业理论素养、政治敏感性、政策把握水平及知识传授技能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也需要授课教师对不断出现的最新时事动态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更未形成一支专业精干、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厚、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专职队伍;许多授课教师不能潜心钻研业务知识、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甚至为了完成学时而应付差事,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教法陈旧;课堂教学脱离实际,说教气味浓。
1.3 教育理念不革新,学生态度不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现实,中西方文化价值在意识领域和精神世界的冲突更为直接和激烈,这对尚未最终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也对我国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参与性、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较强,但逆反心理、政治信仰缺乏,行为功利化、思想肤浅化,实用主义意识强,面临专业学习、就业、考研的压力和各类“考证热”的影响,往往对包括形势与政策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重视,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还有抵制和厌学心理。
2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国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既定目标,提高其实效性,必须要在课程定位、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制度等方面全面加强。
2.1 找准课程定位,构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教学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在教育部教学要点的指导下进行,但具体的组织实施教学,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采取相应的设置和安排。高校管理者应切实提高重视,端正育人观念,把国家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加强管理和督导。要明确学科归属,找准课程地位,把“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依据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政策)和授课长期而分散(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和各个学期)的特点,根据每个年级和学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教学和管理的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建立以党委牵头,宣传部指导,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各系部、马列教研室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做到职责明确、配合密切、运转流畅,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保障师资、经费、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有效支持。
2.2 加强师资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的专职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的专职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发挥的重要组织保障,也是突破其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功底、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政策解读力,实际教学中要具备扎实而让学生信服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灵活且能做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在为人方面也要平易近人、具备充分的人格魅力;专职队伍的组成要坚持专兼结合、专业多样、来源广泛、保证稳定的原则,既有政治理论专业教师又有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者,既有校内政策水平高的专职老师又有校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政府专员及其他具有政策宣传力和形势把握力的社会人员。加强培训工作,组织教学观摩,注重以老带新,提供进修和考察调研条件,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2.3 以生为本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政策性、时效性、准确性、系统性的统一
以生为本,依据青年认知特征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是摆在形势与政策教学面前的一大课题。大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多样、涉猎广泛、关注心强,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参与性,但又容易偏执、随大流,欠缺理性思考。这要求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以学生关心的国内外时事大事和某一阶段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为对象,力求贴近实际生活,做好政策性、时效性的结合;在保证教学内容固定化、系统化的同时,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不断变化的时事形势,保证其动态更新,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挖掘教材材料和时事事件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适时渗透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党和国家政策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并批判和驳斥错误观点和行为;保证学生关注内容的政策蕴涵力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4 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探索教学新模式、课堂新空间、教育新平台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针对授课内容和教学对象,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并在实施教育教学的空间和平台方面拓展新领域。要摈弃陈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探寻更新颖更能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形象式及其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的互动和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和教育,组织适当而高效的课堂发言、演讲、讨论或辩论,激发参与热情和创造性;多运用学生们耳熟能详和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或社会现象作为讲解事例,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授课,采取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小组讨论的形式,辅助以具有教育意义或警示性的音像资料,订阅《参考消息》等报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走出课堂,利用学生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平台,通过参观走访和社会调研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习空间,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转化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思考。
2.5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保障考评工作严谨、科学、灵活、多样、长效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评包括对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考核,也包括在教育教学管理视角下对课程教学和授课教师的督导和考核。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生课业考核方式和方法,是检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依据,应坚持严谨、科学、灵活和多样的方式进行,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和口试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考核和口试考核的比重,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听课和讨论、课后论文和课外实践的内容综合起来评定成绩。对课程教学和授课教师的考核,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师听课、校方督导、学生考评等制度,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
(1)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形势与政策》一门课,或者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树立大“形式与政策”教育意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联系社会。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课程教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各方面形势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热点与焦点问题,增强忧患意识、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以全面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2)形势与政策课应以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政策能力为培养重点,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才,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信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勋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 刘庆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 杜峰,袁文.拓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途径[J].中国青年究,2009(1).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 教学现状 对策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4(b)-0088-02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校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它的主要使命在于帮助大学生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清国内外形势,激发爱国热情,开阔知识视野,拓展课外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最终培养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坚定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并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號)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 现阶段“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策落实不到位,教学机制不完善
对落实中央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政策要求来讲,一些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落实不到位,甚至有些高校在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将“形势与政策”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对待;教育教学随意,教学内容单一,课时不能保证,师资配备缺漏,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地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其次,课程管理松懈,建设落后,科研薄弱,体制不规范,考核形同虚设,没有形成全面、合理、有效、流畅的教学运行机制。
1.2 课程创新不得力,授课教学不务实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对授课教师在专业理论素养、政治敏感性、政策把握水平及知识传授技能等方面有较高要求,也需要授课教师对不断出现的最新时事动态进行科学、合理的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目前,很多高校并未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更未形成一支专业精干、政治素质高、理论功底厚、深受大学生欢迎的专职队伍;许多授课教师不能潜心钻研业务知识、梳理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甚至为了完成学时而应付差事,照本宣科、教学枯燥、教法陈旧;课堂教学脱离实际,说教气味浓。
1.3 教育理念不革新,学生态度不理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面对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现实,中西方文化价值在意识领域和精神世界的冲突更为直接和激烈,这对尚未最终形成正确而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也对我国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参与性、独立意识和民主意识较强,但逆反心理、政治信仰缺乏,行为功利化、思想肤浅化,实用主义意识强,面临专业学习、就业、考研的压力和各类“考证热”的影响,往往对包括形势与政策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重视,缺乏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还有抵制和厌学心理。
2 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有效对策
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和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国家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既定目标,提高其实效性,必须要在课程定位、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制度等方面全面加强。
2.1 找准课程定位,构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成效显著的教学运行机制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在教育部教学要点的指导下进行,但具体的组织实施教学,各个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可采取相应的设置和安排。高校管理者应切实提高重视,端正育人观念,把国家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加强管理和督导。要明确学科归属,找准课程地位,把“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依据课程内容涉及面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政策)和授课长期而分散(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和各个学期)的特点,根据每个年级和学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内容;积极组织教学和管理的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建立以党委牵头,宣传部指导,教务处、团委、学生处、各系部、马列教研室共同参与的运行机制,做到职责明确、配合密切、运转流畅,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保障师资、经费、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有效支持。
2.2 加强师资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的专职队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结构合理的专职队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发挥的重要组织保障,也是突破其教学困境、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形势与政策授课教师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念,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业务功底、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政策解读力,实际教学中要具备扎实而让学生信服的教学水平和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灵活且能做到教学相长、知行合一,在为人方面也要平易近人、具备充分的人格魅力;专职队伍的组成要坚持专兼结合、专业多样、来源广泛、保证稳定的原则,既有政治理论专业教师又有熟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管理者,既有校内政策水平高的专职老师又有校外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政府专员及其他具有政策宣传力和形势把握力的社会人员。加强培训工作,组织教学观摩,注重以老带新,提供进修和考察调研条件,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2.3 以生为本组织教学内容,实现政策性、时效性、准确性、系统性的统一
以生为本,依据青年认知特征和现实需求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内容,是摆在形势与政策教学面前的一大课题。大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多样、涉猎广泛、关注心强,具有很高的爱国热情和社会参与性,但又容易偏执、随大流,欠缺理性思考。这要求我们选取的教学内容一定要尽可能和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紧密相关,以学生关心的国内外时事大事和某一阶段关注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为对象,力求贴近实际生活,做好政策性、时效性的结合;在保证教学内容固定化、系统化的同时,与时俱进,根据国内外不断变化的时事形势,保证其动态更新,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充分挖掘教材材料和时事事件中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讲解和分析的过程中适时渗透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党和国家政策的正面引导和教育,并批判和驳斥错误观点和行为;保证学生关注内容的政策蕴涵力和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2.4 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努力探索教学新模式、课堂新空间、教育新平台
形势与政策课程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针对授课内容和教学对象,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并在实施教育教学的空间和平台方面拓展新领域。要摈弃陈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探寻更新颖更能被学生接受的教育方式,如讨论式、辩论式、启发式、形象式及其他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强化师生的互动和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的基础上引导和教育,组织适当而高效的课堂发言、演讲、讨论或辩论,激发参与热情和创造性;多运用学生们耳熟能详和发生在身边的校园或社会现象作为讲解事例,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理解力;利用现代化的电教设备授课,采取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小组讨论的形式,辅助以具有教育意义或警示性的音像资料,订阅《参考消息》等报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走出课堂,利用学生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平台,通过参观走访和社会调研等方式,理论联系实际,拓宽学习空间,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转化为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思考。
2.5 完善教育管理制度,保障考评工作严谨、科学、灵活、多样、长效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评包括对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考核,也包括在教育教学管理视角下对课程教学和授课教师的督导和考核。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学生课业考核方式和方法,是检验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依据,应坚持严谨、科学、灵活和多样的方式进行,将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书面考核和口试考核相结合,增加平时考核和口试考核的比重,将学生出勤情况、课堂听课和讨论、课后论文和课外实践的内容综合起来评定成绩。对课程教学和授课教师的考核,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教师听课、校方督导、学生考评等制度,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关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两点思考
(1)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形势与政策》一门课,或者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树立大“形式与政策”教育意识,走出课堂,走进校园,联系社会。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课程教学、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各方面形势发展与国家政策的教育,帮助大学生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热点与焦点问题,增强忧患意识、社会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 以全面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2)形势与政策课应以培养大学生理性思考和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政策能力为培养重点,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培养目标,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才,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信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勋宗.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探讨[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 刘庆国.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 杜峰,袁文.拓展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途径[J].中国青年究,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