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全身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仍然是困难的。肺部曲霉菌病,在英国可能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在治疗上的困难,较其他系统性真菌病略为少些。问题的一部分是这种病有三个综合征,各有其不同的预后。足菌肿最好还是以手术处理,问题是要保证小在手术前或手术时扩散到正常肺。过敏性及侵袭性的肺部曲霉菌病,在以往曾用过多种的抗真菌剂治疗。碘化物及煌绿的局部吹入法,其价值已被证实是有限的,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时过敏性型常很有效。Ved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身性真菌感染的治疗,仍然是困难的。肺部曲霉菌病,在英国可能是最常见的真菌感染,在治疗上的困难,较其他系统性真菌病略为少些。问题的一部分是这种病有三个综合征,各有其不同的预后。足菌肿最好还是以手术处理,问题是要保证小在手术前或手术时扩散到正常肺。过敏性及侵袭性的肺部曲霉菌病,在以往曾用过多种的抗真菌剂治疗。碘化物及煌绿的局部吹入法,其价值已被证实是有限的,但肾上腺皮质激素时过敏性型常很有效。Vedder等认为制霉菌素吸入法有效,但很多研究者发现它的疗效是有限的。Edwards等倡议应用匹马霉素的气溶胶,其疗效可能较好。
其他文献
作者研究了19例典型的光化性肉芽肿(Actinic granuloma)患者,其中男10例、女9例。结果如下: 一、临床所见: 光化性肉芽肿好发于暴露部位饱经日晒的皮肤,多见于颈部、面部、胸部及臂部。年龄至少30岁,通常在4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相近。本病逐渐发生,开始为淡琥珀色、正常皮色、淡红或暗红色。单发或群集丘疹。
界线类麻风发生的“逆向反应”可能与迟发型超敏反应有关。本文作者应用免疫学方法来研究“逆向反应”中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反应的变化,以期探讨“逆向反应”的发生机理。
脓皮病是皮肤的化脓性感染,多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引起。因为链球菌是非大疱性脓疱疮的重要细菌,故通常称为链球菌性脓疱疮。
作者选择8例用抗组织胺治疗无效、非异位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了临床症状、化验检查及组织病理学的分析讨论.8例中男1例、女7例,年龄25~68岁,皮损均为高起的红斑性风团、压之变白、有瘙痒与烧灼感、分批发生、每批多在48小时内消失.
作者在二年内见到4个斑状淋巴样浸润病例,皮损表现为红斑,浸润显著,瘙痒,表面光滑,轻度脱屑,颇似斑状副银屑病。病损陆续出现,位于大腿、面部和躯干。组织检查示真皮浅层浸润,细胞密集,主要为淋巴组织细胞,并有少数细胞与蕈样肉芽肿细胞相似。在表皮可见淋巴样细胞,胞核着色深,有时成簇排列。
本文用细胞化学法测定红斑性狼疮患者周围血液白细胞中酸性磷酸酶、硷性磷酸酶和过氧化酶的活性,共测92例,其中盘状41例,播散性39例,系统性12例并测正常人20名作对照。中性白细胞硷性磷酸酶活性的平均细胞化学系数正常人为0.67±0.019,盘状红斑狼疮为0.75±0.142(P>0.05统计学上无意义),播散性红斑狼疮
自1967年川琦报告以指趾落屑为特征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症候群后,报告本病者已超过6000例,简称MCLS,1973年12月报告突然死亡者67例。
变应性血管炎是现代临床医学中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重要课题.近年来,由于临床诊断的改善,尤其注意了血管病理学,诊断率不断提高.对于这类疾病的研究尽管始于19世纪,但至20世纪30年代才作为独立疾病加以研究.迄今,在许多问题上,诸如分类和命名、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等都还没有彻底解决.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仅就组织病理、微循环病理、免疫病理、生物活性物质代谢和治疗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做
假性上皮瘤样增生(Pseudoepitheliomatous hyperplasia)于1953年由Sommerville规定为“一种棘细胞增生,甚似表皮癌或上皮瘤,有时在显微镜下与其不能区别”.以往这方面已有过充分的评论,看来与很多情况有联系,从肿瘤、感染乃至药物反应.
以往的研究发现在两极型麻风之间,酸性粘多糖(Acid mucopolysaccharide简称AMPS)的分布处于中间状态,而其分布及程度与免疫病理学的谱状分布是一致的。作者为了探讨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简称HA)的生物学性能并确定其来源,因此采取了麻风皮疹(瘤型7例、界线类及结核样型各3例)在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观察AMPS及β-葡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