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传统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积极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介绍了问题教学模式的特点,阐述了问题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运用,强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问题教学模式;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59-01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主要有:教师讲授过多,学生被动接受,课上课下师生缺乏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变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记忆过程,而且,师生很少交流讨论。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学生逐渐习惯于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以致后来有时老师课堂上提问,学生不管会与不会都不愿意回答,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课堂教学没有活力。其结果是学生自学能力极差,离开老师便寸步难行,学生无法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考者,更不用说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有效地展示和培养。
此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因材施教,一般是多年搬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育。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等能力也相差较大,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对象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二、问题的提出及问题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自主学习呢?方法不一,但最有效的还应该是采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问题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1]世界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之一。
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种载体,是教师在把教学目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手段,问题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讨论的桥梁。
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法有其深远的历史发展轨迹,从我国古代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到国外的“精神助产术”,“反省思维法”以及“问题解决模式”等都在不断丰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问题教学模式,反对“满堂灌”。各种问题教学模式也纷繁多样,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反映了问题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和生命力。
采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教师提出各种引导性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问题的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教学中把学生看作一个个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同时辅以小组讨论或课堂测试,使学生的思维技能、交际技能、社会技能都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就可以教给学生再获知识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去那种学生在校“充电”,然后一辈子在工作岗位上“放电”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学校教育要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每个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即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
问题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怎样思考、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从结构体系和内容组成方面进行整合新设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集中论述了与机械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更符合机械制造工程实际,并在内容上突出了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课程内容信息大,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及应用该课程的目的,老师不得不不断地总结、反思,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一条主线是机械加工工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条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模式教学的一个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好是能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因此,应多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一些叙述性内容和知识性的介绍,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弄懂的,就不必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给出相关思考题(相当于学生的自学提纲),由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学,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那些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另外,可以通过小组同学一起做一个大的综合项目式的活动将所有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有些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或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予以解决,印象较为深刻。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教师循循善诱,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充分发挥其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或通过作业、课堂小测试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能及时反馈。整个循环可以归纳为:学生自学课本上相关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班级交流解决—归纳总结。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探究问题的环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勤于思考、讨论和质疑,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工艺、工序、安装、工步、走刀等概念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编制一根简单的轴类零件在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时的机械加工工艺,并由此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这样划分工序?工序有哪几个要素?工序中哪些加工内容属于同一个工步?哪些加工内容属于一次安装?对同一零件生产纲领不同时工艺规程应该有变化吗?为什么?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不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好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时,由于该部分内容广,头绪多,难度大,教材上的内容联系实际少,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具体,如果照搬书本,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其中的“定位基准选择”是工艺规程制订的重点和难点,其基准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零件的加工精度、加工顺序的安排和夹具的结构。而教材上仅对基准的概念及选择基准的原则加以概述,方法不具体,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看着原则不会用。对此,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习工厂或本地区的机械厂的定型产品,给出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加工实例,依次提出以下相关问题:找出加工面,根据其加工要求确定加工面相应的加工方法及应限制的自由度;根据应限制的自由度,选择对应的理论基准,确定实际限制的自由度;基准选择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准选择原则,是否合理;将确定下来的既满足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要求又符合实用选择原则的基准标注在工序简图上。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全班学生参与的情况。学生则被这些问题吸引住并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组内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当各组基本完成时,教师可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到黑板前解释说明所得结果,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及老师的提问。最后,教师总结全班学生的方法并讨论各种方法的可行性。这样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理解、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四、结论
实践证明,利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本课程所学重点而提问,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对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并出现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很多学生都反映受益匪浅。
问题教学模式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问题强加学生,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问题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巴桑卓玛.浅析日本小学数学问题模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2):49-51.
[2]韩秋实,王红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宋秀丽)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问题教学模式;学习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59-01
一、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主要有:教师讲授过多,学生被动接受,课上课下师生缺乏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学生的地位是被动的。这种倾向导致了学生被动地学习,学习变成了不用思考的机械记忆过程,而且,师生很少交流讨论。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样的教育,学生逐渐习惯于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从来不问为什么。以致后来有时老师课堂上提问,学生不管会与不会都不愿意回答,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课堂教学没有活力。其结果是学生自学能力极差,离开老师便寸步难行,学生无法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和有批判性、创造性的思考者,更不用说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得到有效地展示和培养。
此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很少因材施教,一般是多年搬用同一种方法来教育。现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兴趣、爱好各不相同,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等能力也相差较大,教学方法也应根据学生对象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
二、问题的提出及问题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怎样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并自主学习呢?方法不一,但最有效的还应该是采用基于问题教学模式的教学法。
问题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1]世界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及哲学家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由此可见问题是科学研究获得成功的前提之一。
问题应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种载体,是教师在把教学目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手段,问题是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讨论的桥梁。
问题教学模式教学法有其深远的历史发展轨迹,从我国古代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到国外的“精神助产术”,“反省思维法”以及“问题解决模式”等都在不断丰富、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问题教学模式,反对“满堂灌”。各种问题教学模式也纷繁多样,所有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反映了问题教学模式的教育价值和生命力。
采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教师提出各种引导性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探索问题的答案并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教学中把学生看作一个个体,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同时辅以小组讨论或课堂测试,使学生的思维技能、交际技能、社会技能都得到发展,久而久之,就可以教给学生再获知识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过去那种学生在校“充电”,然后一辈子在工作岗位上“放电”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学校教育要从“终结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重点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每个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即教师应“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
问题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教给学生怎样思考、分析问题和得出结论。
三、问题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获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2]从结构体系和内容组成方面进行整合新设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集中论述了与机械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更符合机械制造工程实际,并在内容上突出了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课程内容信息大,实践性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使学生达到灵活掌握及应用该课程的目的,老师不得不不断地总结、反思,积极学习新的教学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一条主线是机械加工工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这条主线,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问题教学模式教学的一个关键是学生的积极参与,最好是能够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因此,应多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对一些叙述性内容和知识性的介绍,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弄懂的,就不必在课堂上讲解,教师给出相关思考题(相当于学生的自学提纲),由学生课前或课后自学,并要求学生随时记录下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对那些承上启下或牵动全局或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另外,可以通过小组同学一起做一个大的综合项目式的活动将所有知识有机地串联起来,这样有些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与同学讨论或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的方式予以解决,印象较为深刻。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教师循循善诱,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充分发挥其思考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或通过作业、课堂小测试等形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并能及时反馈。整个循环可以归纳为:学生自学课本上相关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内讨论解决—班级交流解决—归纳总结。这种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宽松自由的探究问题的环境,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勤于思考、讨论和质疑,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工艺、工序、安装、工步、走刀等概念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三组,分别编制一根简单的轴类零件在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时的机械加工工艺,并由此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这样划分工序?工序有哪几个要素?工序中哪些加工内容属于同一个工步?哪些加工内容属于一次安装?对同一零件生产纲领不同时工艺规程应该有变化吗?为什么?等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引导,不但促进学生牢固掌握好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解“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时,由于该部分内容广,头绪多,难度大,教材上的内容联系实际少,针对性不强,方法不具体,如果照搬书本,学生难以理解和应用;特别是其中的“定位基准选择”是工艺规程制订的重点和难点,其基准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零件的加工精度、加工顺序的安排和夹具的结构。而教材上仅对基准的概念及选择基准的原则加以概述,方法不具体,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看着原则不会用。对此,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实习工厂或本地区的机械厂的定型产品,给出一些常见的、较简单的加工实例,依次提出以下相关问题:找出加工面,根据其加工要求确定加工面相应的加工方法及应限制的自由度;根据应限制的自由度,选择对应的理论基准,确定实际限制的自由度;基准选择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基准选择原则,是否合理;将确定下来的既满足应该限制的自由度要求又符合实用选择原则的基准标注在工序简图上。
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活动,教师注意观察全班学生参与的情况。学生则被这些问题吸引住并积极参与这项活动,组内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当各组基本完成时,教师可要求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到黑板前解释说明所得结果,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及老师的提问。最后,教师总结全班学生的方法并讨论各种方法的可行性。这样课堂上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理解、思考、讨论和解决问题。
四、结论
实践证明,利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本课程所学重点而提问,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对这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兴趣浓厚,能够积极参与,并出现了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很多学生都反映受益匪浅。
问题教学模式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问题强加学生,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学习。这样问题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巴桑卓玛.浅析日本小学数学问题模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3,(2):49-51.
[2]韩秋实,王红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宋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