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社会的双重梦境——《神话》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ng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神话》是对媒介社会现实生活与媒介世界的复杂关系生动形象的艺术表现。当代社会需要神话,《神话》抚慰了当代受众的文化乡愁。《神话》在中国大陆受欢迎在于其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预设。
  [关键词]神话媒介社会双重梦境
  电影《神话》大量使用象征和隐喻链接古今时空,将可然性事件和应然性事件以时空交错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编织成一幅精彩的意象拼贴,于绚丽宏大的场面中,史诗性地展示当代社会公众潜存于心灵最深处的爱情梦想。
  《神话》很显然是不是古代的神话,它是公元2005年的神话,这是由剧中人——考古学家杰克说出来的。但神话又是古代神话,爱情幻想永远存在于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玉漱公主等待两千多年之后,再次遇见了那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情人。如此结构设置,对于当代观众来讲,又成为一个视角不断转换《神话》。
  由此以来,《神话》就不只是杰克的神话,它也是玉漱公主的神话。考古学家杰克因为书籍这种媒介,知道了古代有一个玉漱公主。玉漱公主总是在他的梦中出现。而玉漱公证在待等了两千多年后,不期而遇当初的情人蒙毅将军。梦中人见梦中人,谁是梦中人?谁又在梦中?
  恰如庄周梦蝶与蝶梦庄周,双重梦境演绎了一个当代社会难得的神话。在缺少神话的当代,《神话》的出现算是填补了一个精神空白。在媒介极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受众已经进入了庄周梦蝶的困境。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亦或是庄周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时,这只蝴蝶又梦见了庄周?这种双重梦境严重地困扰着被传媒信息淹没的受众。在传媒信息构筑的“世界图景”中,现实生活正在离人们远去,而这种远去的现实生活因其遥远性与模糊性而日渐具有神话色彩。当我们从被媒介信息重度染色的视角来反观现实生活时,现实生活又正在成为媒介信息,从遥远的心理距离来观看现实生活时,现实生活就成为“梦中的梦”。真实与伪真实相互混杂,现实生活与媒介世界便变得混沌难分了。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在观众与受众的混同角色中变得无法准确定位,以何种方式生存便成为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
  为什么在2005年会出现《神话》?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在影院内或影院外以当代社会的科学逻辑去讨论《神话》里的事件是幼稚可笑的,因为神话的发生发展本不该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思考。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神话不是用抽象演绎的方式,而是在诗的氛围里,用想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把人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转变成认识对象。
  从艺术的角度看,《神话》是严格按照神话的要求进行构思和摄制的。神话作为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艺术创作。神话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他通过无比强大的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人类战胜自然、征服社会的信念与向往。当代社会演绎的神话,与古代社会的心理出发点其实是相同的。没有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到能战胜整个自然和社会,所以,即是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当代人依然会有童年时的期冀和盼望,即希望成为强大的能掌握自然和社会规律从而征服自然和社会的人。秦朝大将军蒙毅,英武忠诚,不畏艰难,不惜牺牲生命履行自己的使命,是倾国倾城的玉漱公主的挚爱情人。他是女性的偶像,也是男性的偶像。考古学家杰克,是当代《神话》中的英雄,他不畏艰险,正直勇聚,聚于探索历史的奥秘。神话于此完成他的使命,即塑造超越常人的英雄形象。为了塑造古代神话英雄和现代神话英雄的形象,电影充分发挥了神话思维独特的象征隐喻功能,使古代神话与当代神话相对接。《神话》中多次采用形式相似、动作相似、功能相似等方式进行情节链接,如落下的动作、思维的飞翔与人物的飞翔、征服世界的骏马与征服世界的鼠标等,于流畅自如的起承转合中,将超越时空的爱情故事连缀得天衣无缝,完美无缺,令人惊叹其构思其精巧。
  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讲,神话是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是人类想象力开出的绚丽花朵。神话故事按照理想化的方式设置,以唯美作为指导思想,在重铠护身、以刚硬猛急为基本特征的将军与丝裙裹体、以柔软缓慢为基本特征的公主之间,演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不世爱情。电影以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镜头,展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郎才女貌的男女主人公依然“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感人场面,以极其感性的方式恢复了人类向往的爱情记忆。
  金戈铁马纵横驰骋气吞万里如虎的古代将军与潜心学术精研苦读致力探求历史真相的考古学家,在时间上相距遥远,但在本质上是没变的,他们其实都是不同时代的英雄形象。征服困难都是他们作为英雄的最重要素质和特征。然而,风吹衣袂长裙飘扬痴心等待爱情的古代女性跨越千年依然容颜不变美丽永驻,千里之后她依然一袭白衣二目含情地迎接自己的初恋情人,绝世丽人的坚贞表达了人们对于爱情的渴望。电影以此形象的方式,于变与不变中表达了爱情神话的永恒主题:英雄与美女永远是爱情神话的主人公。于壮丽与凄美中,将文化工业的理念付诸实施并得到观众极少质疑的认可,主题的揭示有助于我们在面对一场情感浓烈的爱情故事时保持一份冷静的思考。
  在2005年的电影市场上,何以出现这样一部揭示爱情神话永恒主题的电影?它将对人们起着怎样的认识作用?如前所述,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天真烂漫的幻想,但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击碎了人类珍爱的神话。随着人类文化的日益成熟悉,神话的生产便有断源涸流的危险。神话成为是人类文化领域里灭绝的“恐龙”,是民族文化的“半坡遗址”。古代神话的消失是令人痛心的,人类在走向未来的时候日渐深刻地感到情感无所归依,以科技为支撑的当代人类,纵比是强大的,然而面对自己生产的机器,横比却是柔弱无依的。当代社会依然需要神话。在面对作为他者的强大的自然带来的飓风、海啸、火山、洪水时,在而对不测的社会带来的阴谋、罪恶、争夺、无情时,个人永远都是柔弱无助的个体,没有神话,人类的精神和情感就会丧失庇护,“上帝死了”、“神话没了”都带给人们恐惧和害怕。营造当代神话,是“原子人”群的共同渴求和期盼。《神话》在2005年出现,只是一个渴求神话的时代人们营造出的一个典型的神话而已。没有《神话》,也会有其他命名为其他的名称的神话电影出现。
  当代社会神话的生产离不开当前的时代背景。神话的生产虽然依靠的是想象,然而任何想象都是建立在脑海中的已有信息基础上的。人可能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离地球,想象也不可能完全没有现实依据。这样,《神话》就深深打上了当代社会的烙印,准确的说,是媒介社会的烙印。2005年,媒介已经相当发达,人们拥有的信息,已经极少有是通过自身的亲身经历获得的了,各种媒介传播的海量信息正在占领人们大脑的内存空间。当代社会的人粼神话池必定由此出发来进行建构,这是无论如何都逃避不了的现实。   所以,政治斗争、战争暴力、浪漫爱情、美色美景、处女崇拜、贪婪欲望、好奇心、异域风情等当代媒介最重要的传播题材,以各种鲜活生动的形式出现在电影里。信息纷繁复杂、时空交错进行,媚俗题材屡见不鲜、虚伪高尚同台演出,这样一种抽象的当代媒介信息拼盘状态,借助《神话》以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将媒介神话演绎为爱情神话,完成生活向艺术的当代转换。每一个镜头,你都可以从当代媒介中找到一则相应的报道来予以对应,整个电影,就是当代媒介社会状态的整体反映。当你回想众多媒体给予你传播的极度吸引你眼球的信息时,你就会在《神话》中找回你无意找回的记忆。《神话》为当代受众提供了一个艺术认识现实生活的窗口。但《神话》一旦被认同,当受众站在神话的角度来反观现实时,现实却又成为他们神话。站在《神话》主人公玉漱坚守了上千年的爱情位置,没有人会不被打动,没有人能不回忆或反观自己的爱情经历。但梦中人玉漱公主的《神话》是一个刻舟求剑似的神话,这是一个最终破灭的神话。这是玉漱公主的困境,也是媒介社会受众的困境。
  媒介社会给受众带来美丽的期冀的同时带来痛苦的结局。一方面,媒介给受众展示了一个物质世界的美丽图景,让受众在想象中获得物欲无限的满足。但另方面,媒介却又粉碎了当代受众的神话。制造神话与毁灭神话使得当代媒介成为一柄双刃剑,爱与恨都因媒介而生,这使得当代受众处于对媒介营造的神话离不得见不得的爱恨交织的二难境地。
  所以,《神话》带给观众向往和迷恋的同时却又留下遗憾。建基于现实生活的神话受到了现实逻辑的约束,其思维没能完全超脱。人类已经知道得太多,留给人们的想象空间似乎越来越有限。电影虽然虚构了高丽公主远嫁秦朝的故事,苍山依旧、美人不老的意境给电《神话》打了坚实的基础,但电影中的真实片断如始皇之死,其史据性表现的严密实质上伤害了神话。固守真像和生活细节与现实生活的无限贴近性,也使得神话的遥远性、模糊性、想象性等受到了约束,《神话》因此只能是一个当代神话,减损了《神话》的美学价值。当然,这也从反面说明了当代社会神话之匮乏,人们对《神话》的长久期待和趋之若鹜的原因。
  《神话》抵达大陆,有很多人涌进电影院去观看神话。从接受心理的预设机制来看,中国大陆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媒介对生活的渗透影响已经可以说无所不至,而香港和韩国,则已经完成城市化进程。对于城市的迷恋,是城市化中的大部人的心态,这种心态中就暗含了对于城市高度发达的媒介场景的期待。然而,当下信息的大量冲击,使很多人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一种无根的飘泊感,文化乡愁使他们急需要从艺术中获得抚慰和疗治,从历史的深处、地域的远处、心灵的私处去寻求一种根源的文化,从中满足英雄崇拜和处女(美女)崇拜的心理,从而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给生存和生活找到依据和追求。电影《神话》对此予以了满足。看了电影,我们都觉得很兴奋,不仅是为画面的美仑美奂或情节的精彩曲折,更为一种我们说不出来的感觉,那种感觉叫心灵按摩或心情疗伤。
  任何一部电影要让观众喜欢,关键是打动观众的心理。《神话》是一个巨大的象征和隐喻,将时空进行浓缩,把《神话》的历时性还原为共时性,让古代的人穿上现代的服装,这时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其实除了形式上的不同之外,古代人和现代人在心灵上默契的。《神话》中人物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其实只是当代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一种艺术表现而已。所以,《神话》是一个当代神话,它反映的是当代梦想,当代渴望。
  出了电影院,感觉世界恍惚,眼前仿佛如梦。揉揉眼睛,才发觉我在梦中。回过神来朝前走路,想起该干啥还得干啥,比如说该考古的还得继续考古,该读书的还得继续读书,该干工作的还得继续干工作。
  正如诗人卞之琳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其他文献
本片介绍了戎马一生的怀恩肯迪将军的坎坷一生。南非战争回来的肯迪又来到了德国,在那里遇到了一个在当地做家庭教师的英国女孩享特小姐,两人因为工作的关系走在一起,并在人前出双入对。但有一天,曾因为享特而与肯迪决斗过的德国军官再次向他挑战。四十年后,他们还回忆着这桩往事。残酷的战争扭曲了不少人的心灵,也创造了许多伟大的友谊,曾经是战场上的敌人,坐上宾,情场上的对手,最后还是成为了忘年之交。
期刊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外界战火连连,但位于法国近郊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却丝毫不受影响。12岁的朱利安和哥哥在假期之后回到学校,他的邻床换成了新到学校的吉恩。两人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虽然吉恩不断说谎掩饰,但朱利安还是察觉出他其实是犹太人,在神父的庇护下来到学校避难。然而,纳粹突然到学校抓走了吉恩和神父,朱利安只能痛苦地目送好友离开..故事根据路易·马勒在寄宿学校时的真实经历改编而成,他非常注重
期刊
本片由四个故事组成,均采自小泉八云的短篇小说集《怪谈》。1. 黑发。一个武士受不了贫穷的生活,抛下妻子去依附豪门,并被收为女婿。然而新妇生性刻薄,武士被逼离开,返回家中。半夜里,正在织布的前妻高兴地服侍他睡去,可早晨醒来,他的身边却只有一具骸骨……49,50,51,52,53,54,55,56,57,58,
期刊
HDTV的高清节目突然离我们如此之近,不再是下载的几分钟体验片断,不再是单一的T2,还要使用代理验证,大家可以乐此不倦地在网上下载很多熟悉的电影,感受着高清带给大家的视觉冲击和惊叹体验!  20多天之前,朋友在香港帮我带回来这套WMV HD系列中的其中一张,180港币的价格可以更准确地贴近高清,这一点在现阶段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参照H D T V 国际上流行的视频标准:1920*1080i 60
期刊
电视剧[结婚]对于柳时元来说是一部很特别的作品。从首播那天起,他便在自己的网页上建立了“成佑的结婚日记”,并留下自己对恋爱、婚姻的看法以及通过电视剧所获得的感受。在第十三集中,柳时元饰演的成佑所流下的伤心泪深深拨动了观众的心弦,而他在日记中以成佑的身份更留下了至真至诚的文字;“不愿听到的那句话……分手……我的心在滴血。眼泪不知不觉流下来,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为女人而流泪。我心痛。”
期刊
出身于Super Junior金起范波公认为团内人气最高的成员,他与希撤的发展方向完全不同,主要目标是演戏和CF。
期刊
风流倜傥、温文尔雅的高贵气质和来自甲壳虫故乡的浓重英国口音让这个生于伦敦的小子轻松进驻了好莱坞这个电影圣殿。裘德·劳修长的身材、深陷的眼窝和海洋般湛蓝的迷离眼神叙写着所有女人的梦想,如果说上帝有所偏见,那就是在创造了平凡的我们的同时又创造了如裘德般的男神维纳斯。
期刊
在一次暴风雨中,刚刚订婚的青年男女布拉德和珍妮驾驶的汽车出现了故障。无奈之下,两人进入路边的一幢古堡中求救。在古堡中,他们遇见了很多怪异的人和物。古堡的主人佛特博士和仆人们正在进行一个奇特的仪式。原来,古堡主人正在庆祝自己创造的肌肉人——洛基的诞生。在古堡居住的当天晚上,布拉德和珍妮都受到了古堡怪人的诱惑,并且偷吃了禁果。随着事态的继续发展,两人发现古堡原来是一艘外星变性人的太空船。
期刊
1915—1916法国无声片导演费雅得将“吸血鬼”搬上了银幕,从此,游荡在影院黑暗中的吸血鬼,就成了观众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和诱惑。人们害怕他,却又趋之若骛,“恐惧”构成了观众喜欢此类电影的的永恒情结。吸血鬼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禁忌”,这是人们害怕它的原因,在他身上没有道德、爱等人类主流文化价值的体现,他不被上帝眷顾,无法在日间行走,他永远的被放逐在人类文明之外的荒郊野堡里,他构成一个时代主流文化的
期刊
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候,导演们似乎陷入了一场“集体怀旧”的气氛当中。当电影导演们在银幕上制造着当年的环境和故事时,银幕下的观众也随着光影世界深深地沉入了回忆之中。继顾长卫的《孔雀>>和王小帅的《青红》分别在柏林和戛纳获奖之后,张杨导演的第四部电影《向日葵》又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拿得了“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两个奖项。  张杨的《向日葵》用130分钟的长度跨越了上世纪70年代到9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