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6.9±1.3)d,优于对照组平均经期时间(7.9±1.6)d(t=2.869,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96.7±4.5)g/L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89.6±3.2)g/L(t=5.607,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3)(X2=4.183,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宫腔镜;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
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子宫粘膜下肌瘤约占子宫肌瘤疾病的10%-20%[1]。由于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向子宫内腔方向生长,使患者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导致患者经期流量增加,造成痛经、经期紊乱等诸多不良症状。本文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选取的患者经B超检查确定肌瘤≥50mm[2],且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月经流量明显偏多、经期时间长和不同程度的贫血(HGB<100g/L),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5.1±2.4)岁;病程3-60个月,平均(17.6±7.1)个月;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最小为53.2mm,最大为114.7mm,平均大小为(73.4±10.5)mm。对照组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6.4±3.1)岁;病程2-58个月,平均(18.2±6.9)个月;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最小为52.9mm,最大为115.3mm,平均大小为(70.8±12.6)m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被详细告知研究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经B超检查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血HCG、性激素和心电图等各项指标检查,确定指标正常能够进行手术。
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技术进行穿刺置管[3]。选择一侧子宫动脉,进行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子宫动脉走势、肌瘤分布情况、血供和染色,同时对子宫动脉膀胱支和输尿管支进行显影。避开子宫动脉膀胱支和输尿管支,在子宫动脉处,注入混有抗生素和碘氟醇的三丙稀微球(500-700μm或700-900μm),直至子宫肌层对比剂滞留明显,推注过程中感到阻力,造影肌瘤不再染色为止。同法对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及术后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术前进行宫颈软化和扩张,术中采用全身麻醉,用浓度5%的葡萄糖溶液充盈膀胱,再插入宫腔镜用于观察粘膜下肌瘤,实施电切术切除肌瘤,进行电凝止血。术后进行躺卧休息及术后护理[4]。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治疗前和手术治疗3个月后患者平均经期时间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②肌瘤组织消除总有效率。肌瘤组织完全消失且无复发为治愈;肌瘤组织缩小体积≥50%为好转;肌瘤组织缩小体积<5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數×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0.05为检验基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经期时间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肌瘤组织消除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组织的消除有明显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突向子宫内发展,逐渐覆盖子宫内膜,增加子宫内膜面积,引起经期经血流量的增加,并引发痛经和经期紊乱等一系列症状,给女性健康带来威胁。子宫动脉栓塞(UAE)联合宫腔镜是结合宫腔镜的成像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进行治疗,子宫动脉栓塞切断肌瘤细胞的血液和激素供应,使肌瘤细胞坏死脱落,在减少手术的情况下保证子宫的完整性。三丙烯微球是以三丙烯作为载体的微粒分散体系。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对照度采用宫腔镜电切手术。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6.9±1.3)d优于对照组(7.9±1.6)d(t=2.869,P<0.05);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96.7±4.5)g/L优于对照组(89.6±3.2)g/L(t=5.607,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3%)(X2=4.183,P<0.05)。研究得出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有明显效果。王雪莲[5]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研究中对252例患者进行实验,同样以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为观察组,以宫腔镜电切手术为对照组,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6.8±1.2)d优于对照组(7.5±2.3)d(P<0.05);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92.4±6.2)g/L优于对照组(85.9±4.5)g/L(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4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30%)(P<0.05)。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论基本相符,进一步证明了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性。
因此在实际中,我们可以推广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的使用,保证子宫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施晓君,金秀凤,黄凤雁,等.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36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303-305.
[2]周忠学,黄建宁,张爱华,等.巨大子宫肌瘤13例低场强MRI分析[J].微创医学,2010,05(5):457-459.
[3]赵卫红,李文君,程北婴,等.宫腔镜下电切巨大壁间内凸子宫肌瘤1例[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2):1342-1344.
[4]艾志刚.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7):23-24.
[5]王雪莲. 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126例行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的疗效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14,20(9):35-36.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手术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6.9±1.3)d,优于对照组平均经期时间(7.9±1.6)d(t=2.869,P<0.05);观察组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96.7±4.5)g/L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89.6±3.2)g/L(t=5.607,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3)(X2=4.183,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有明显疗效。
【关键词】子宫动脉栓塞;宫腔镜;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
子宫粘膜下肌瘤是常见的妇科肿瘤疾病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子宫粘膜下肌瘤约占子宫肌瘤疾病的10%-20%[1]。由于子宫黏膜下肌瘤是向子宫内腔方向生长,使患者子宫内膜面积增大,导致患者经期流量增加,造成痛经、经期紊乱等诸多不良症状。本文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疗效。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选取的患者经B超检查确定肌瘤≥50mm[2],且所有患者入院时均月经流量明显偏多、经期时间长和不同程度的贫血(HGB<100g/L),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年龄24-54岁,平均年龄(35.1±2.4)岁;病程3-60个月,平均(17.6±7.1)个月;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最小为53.2mm,最大为114.7mm,平均大小为(73.4±10.5)mm。对照组年龄23-55岁,平均年龄(36.4±3.1)岁;病程2-58个月,平均(18.2±6.9)个月;子宫黏膜下肌瘤直径最小为52.9mm,最大为115.3mm,平均大小为(70.8±12.6)mm。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研究的方法和目的,并被详细告知研究过程,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经B超检查以及血常规、凝血功能、血HCG、性激素和心电图等各项指标检查,确定指标正常能够进行手术。
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采用Selding技术进行穿刺置管[3]。选择一侧子宫动脉,进行子宫动脉造影,观察子宫动脉走势、肌瘤分布情况、血供和染色,同时对子宫动脉膀胱支和输尿管支进行显影。避开子宫动脉膀胱支和输尿管支,在子宫动脉处,注入混有抗生素和碘氟醇的三丙稀微球(500-700μm或700-900μm),直至子宫肌层对比剂滞留明显,推注过程中感到阻力,造影肌瘤不再染色为止。同法对侧子宫动脉进行栓塞。术后对穿刺点进行加压包扎及术后护理。
对照组患者在术前进行宫颈软化和扩张,术中采用全身麻醉,用浓度5%的葡萄糖溶液充盈膀胱,再插入宫腔镜用于观察粘膜下肌瘤,实施电切术切除肌瘤,进行电凝止血。术后进行躺卧休息及术后护理[4]。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治疗前和手术治疗3个月后患者平均经期时间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②肌瘤组织消除总有效率。肌瘤组织完全消失且无复发为治愈;肌瘤组织缩小体积≥50%为好转;肌瘤组织缩小体积<50%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數×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经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0.05为检验基准。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经期时间和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肌瘤组织消除总有效率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组织的消除有明显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子宫黏膜下肌瘤突向子宫内发展,逐渐覆盖子宫内膜,增加子宫内膜面积,引起经期经血流量的增加,并引发痛经和经期紊乱等一系列症状,给女性健康带来威胁。子宫动脉栓塞(UAE)联合宫腔镜是结合宫腔镜的成像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进行治疗,子宫动脉栓塞切断肌瘤细胞的血液和激素供应,使肌瘤细胞坏死脱落,在减少手术的情况下保证子宫的完整性。三丙烯微球是以三丙烯作为载体的微粒分散体系。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采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对照度采用宫腔镜电切手术。经过治疗后,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6.9±1.3)d优于对照组(7.9±1.6)d(t=2.869,P<0.05);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96.7±4.5)g/L优于对照组(89.6±3.2)g/L(t=5.607,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8.33%)(X2=4.183,P<0.05)。研究得出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有明显效果。王雪莲[5]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对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治疗研究中对252例患者进行实验,同样以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为观察组,以宫腔镜电切手术为对照组,其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经期时间(6.8±1.2)d优于对照组(7.5±2.3)d(P<0.05);观察组平均血红蛋白浓度(92.4±6.2)g/L优于对照组(85.9±4.5)g/L(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4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30%)(P<0.05)。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论基本相符,进一步证明了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有效性。
因此在实际中,我们可以推广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手术的使用,保证子宫完整性。
参考文献
[1]施晓君,金秀凤,黄凤雁,等.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36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4):303-305.
[2]周忠学,黄建宁,张爱华,等.巨大子宫肌瘤13例低场强MRI分析[J].微创医学,2010,05(5):457-459.
[3]赵卫红,李文君,程北婴,等.宫腔镜下电切巨大壁间内凸子宫肌瘤1例[J].中国内镜杂志,2011,17(12):1342-1344.
[4]艾志刚.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疗效及安全性[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7):23-24.
[5]王雪莲. 巨大子宫黏膜下肌瘤126例行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的疗效分析[J]. 中国内镜杂志,2014,20(9):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