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明媚的春天已悄然而至。经过了一冬的蛰伏,草木发芽、春花吐蕊,正值赏花的好时节。古往今来,人们几乎用尽所有美好的词句来形容、赞美春花,但“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的情感不同,笔下的春景自然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夹岸桃花蘸水开】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北春晚,几番冷雨,数日寒风,天便豁然而晴。远望,半幅闲云低掩,岭树山云生辉。于是便信步去河畔,沿岸万红入眼,惊觉桃花已开。
我们这里的桃花,都属看桃,只是开花,似乎并不结果,那花便开得分外繁密灿烂。比丁香略早,春入其中,香风馨露,于是心宇芬芳,一扫初春的凄冷。
一大片花海软软铺开,我惊讶其不知何时竟已将景物暗换。仿佛只是昨日,此处还风凋雪残,就在刹那间,便与如许美丽猝然相逢。寻春之人渐多,漫步于花树间,笑语盈盈,直似心花怒放于笑靥。方觉春在人心,始是最真实最美好的春意。
行不数步,见河水清淙,风轻波静,对岸的花影倒映其间,于是满河流水香。凝神一朵花的娇艳,总觉得看不真切,就算如此敞开心扉,也似隔纱隔雾,不明白我与桃花之间,究竟横亘着些什么。
渐入桃林深处,我偶遇一老人,他并没有带笑赏花,而是低眉垂首,手持笤帚丝袋,扫拾地上的纸片杂物。那些寻春之人留下的种种痕迹,在他手中归于清静虚无,我蓦然愧意盈胸。我们这些人,眼中有花,心中却无花,始知春意并未在心头洇染,真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不远处,有些人正在花前留影,信手攀折,百般作态,更有折花持手者,意態如春。忽然不忍看,我想起那些大山深处,人迹罕至之地,那些野花,自开自落,虽有风雨之摧,亦强过陨落人手。我们与桃花之间,终是有着山高水深的距离。
忽闻人声争吵,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她正在阻止一些人折花。她固执地守着身旁的每一株树,阻挡着每一只伸过来的手。那一刻,她眼中盈泪,与身畔之花相映。我忽然明白,在这里,终是有人与桃花相亲相近的,比如拾垃圾的老人,比如眼前护花的女孩。
终于,那些人羞惭而退。我亦歉疚,自己虽没有摧折桃花,却无法涌起呵护之心。所以,才一直看不分明那些花,抱惭而退,小女孩与桃花已成为我心底不散的风景。又见有人折花,于是我奋步上前,厉声呵斥他们,那些人愕然,继而亦惭。轻风拂过,我看见满树的桃花都在对我微笑。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感觉到春意暖融。是的,自己,也终于走近了桃花。
回到家中,虽无帘幕招风,虽不能隔帘相对,可是桃花的美已近在我心里。春色满眼,春意盈胸,如此,所有春日里的美好,都会与我相隔不远。
(作者包利民,选自《定西日报》2016年4月18日,有删改)
心香一瓣
“我与桃花之间,究竟横亘着些什么”——惜花护花之心。
人怎样才能“与桃花隔不远”——见花而起呵护之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者观察细致,深入思考,从赏花过程中体悟到人对待自然万物的正确态度,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霓裳片片晚妆新】
枝头春意红玉兰
生命本是这样,哀伤中伴着热情,凋亡中又有新生。红玉兰就这样在春天里捷足先登,早早地站在了枝头。这种学名“辛夷”,别名“木兰”的树,先开花,后长叶,它浓郁的香气是春天最初呼出的气息。
红玉兰开得似乎很疲惫。也许它不愿与人争妍斗奇,当百花悄然密会,要渲染春天时,它却三三两两地仓促上阵。有时,一棵光秃秃的枝丫上,只挺着一朵红玉兰。它给人的感觉像一位富家小姐,闻听朝思暮想的情郎至此,来不及整衣敛容,也不等穿红着绿的丫环相陪,不顾矜持,就独自出来了。
红玉兰的花瓣外面是暗红色,里面泛点白,反正给人感觉红得不透亮、不彻底,白得不鲜明、不惹眼。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古戏中那迟暮美人,穿了十几年的红绸戏服,黯淡了当初的色彩。红玉兰就这样以一种老气横秋的外相闯进春天。可一旦在枝头绽开,它就毅然决然地开放,且朵朵向上,如一只只金樽,稳重,端庄,安然。
我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红玉兰的瓣,感觉比别的花瓣厚实、温润,再稍远观之,像中国瓷?可没有瓷的张扬与光鲜。像丝绸?又没有丝绸的单薄与柔软。它更像未打磨好的红玉石。对,玉兰,如玉一样的瓣,如兰一样的香。我想,这大概就是红玉兰得名之缘由吧。
红玉兰是夹杂在石楠林之间的。我熟悉石楠,那枝上长着些琐琐碎碎的叶子,开着些婆婆妈妈的小花,看不清它的瓣,好像就是些蕊,殷红如血,透不出半点味儿来。可红玉兰不一样,在它质朴的外表下,散发着一阵阵清香。这香气不含糊,不飘忽,只要你鼻子往前一凑,它就钻进你的胸腔,让你全身通泰,精神饱满。
《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文化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的人,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文采与质朴相得益彰,才是君子。又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这样一来,红玉兰自然就成了君子之花了。
我认为红玉兰不是娇弱的女子,从那大片大片的花瓣中,我想象出那披着红氅的英雄男儿。红玉兰,外表不娇艳,有老成之态;香气很浓烈,有熏陶之功;花瓣之坚挺,有君子之概。
审视红玉兰,我想起了“气节”二字。“气节”就是枝条上开出的花朵。而质朴温润的红玉兰更俱气节,它大而端庄,香而沉静。它如那出使匈奴的苏武,在北海边牧羊,岁月虽让他有了疲惫之相,但内心依旧散发着人格的馨香;如那被俘后的文天祥,敌人的折磨虽使他面带忧伤,但残酷的环境又将他的内心磨砺得更为坚强……
红玉兰,玉一样的花,让人踏实;兰一样的香,让人陶醉。难怪屈原在《离骚》中以玉兰品格自况:“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未说是红玉兰,但我认为只有其“红”,才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血性君子。
(作者张峪铭,选自《池州日报》2015年4月8日,有删改)
心香一瓣
玉兰,古称木兰花,又称辛夷花。木兰的说法历史悠久,深受各朝各代文人的喜爱。《离骚》中就有“朝搴阰之木兰兮”一句,被视作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即是这个道理。在作者笔下,红玉兰像玉一样温润,如兰一般馨香,它大而端庄,香而沉静,是花中“的血性君子”。
选文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红玉兰的形态,读后令人回味。
【夹岸桃花蘸水开】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北春晚,几番冷雨,数日寒风,天便豁然而晴。远望,半幅闲云低掩,岭树山云生辉。于是便信步去河畔,沿岸万红入眼,惊觉桃花已开。
我们这里的桃花,都属看桃,只是开花,似乎并不结果,那花便开得分外繁密灿烂。比丁香略早,春入其中,香风馨露,于是心宇芬芳,一扫初春的凄冷。
一大片花海软软铺开,我惊讶其不知何时竟已将景物暗换。仿佛只是昨日,此处还风凋雪残,就在刹那间,便与如许美丽猝然相逢。寻春之人渐多,漫步于花树间,笑语盈盈,直似心花怒放于笑靥。方觉春在人心,始是最真实最美好的春意。
行不数步,见河水清淙,风轻波静,对岸的花影倒映其间,于是满河流水香。凝神一朵花的娇艳,总觉得看不真切,就算如此敞开心扉,也似隔纱隔雾,不明白我与桃花之间,究竟横亘着些什么。
渐入桃林深处,我偶遇一老人,他并没有带笑赏花,而是低眉垂首,手持笤帚丝袋,扫拾地上的纸片杂物。那些寻春之人留下的种种痕迹,在他手中归于清静虚无,我蓦然愧意盈胸。我们这些人,眼中有花,心中却无花,始知春意并未在心头洇染,真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
不远处,有些人正在花前留影,信手攀折,百般作态,更有折花持手者,意態如春。忽然不忍看,我想起那些大山深处,人迹罕至之地,那些野花,自开自落,虽有风雨之摧,亦强过陨落人手。我们与桃花之间,终是有着山高水深的距离。
忽闻人声争吵,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她正在阻止一些人折花。她固执地守着身旁的每一株树,阻挡着每一只伸过来的手。那一刻,她眼中盈泪,与身畔之花相映。我忽然明白,在这里,终是有人与桃花相亲相近的,比如拾垃圾的老人,比如眼前护花的女孩。
终于,那些人羞惭而退。我亦歉疚,自己虽没有摧折桃花,却无法涌起呵护之心。所以,才一直看不分明那些花,抱惭而退,小女孩与桃花已成为我心底不散的风景。又见有人折花,于是我奋步上前,厉声呵斥他们,那些人愕然,继而亦惭。轻风拂过,我看见满树的桃花都在对我微笑。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感觉到春意暖融。是的,自己,也终于走近了桃花。
回到家中,虽无帘幕招风,虽不能隔帘相对,可是桃花的美已近在我心里。春色满眼,春意盈胸,如此,所有春日里的美好,都会与我相隔不远。
(作者包利民,选自《定西日报》2016年4月18日,有删改)
心香一瓣
“我与桃花之间,究竟横亘着些什么”——惜花护花之心。
人怎样才能“与桃花隔不远”——见花而起呵护之心。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作者观察细致,深入思考,从赏花过程中体悟到人对待自然万物的正确态度,给人以一定的启示。
【霓裳片片晚妆新】
枝头春意红玉兰
生命本是这样,哀伤中伴着热情,凋亡中又有新生。红玉兰就这样在春天里捷足先登,早早地站在了枝头。这种学名“辛夷”,别名“木兰”的树,先开花,后长叶,它浓郁的香气是春天最初呼出的气息。
红玉兰开得似乎很疲惫。也许它不愿与人争妍斗奇,当百花悄然密会,要渲染春天时,它却三三两两地仓促上阵。有时,一棵光秃秃的枝丫上,只挺着一朵红玉兰。它给人的感觉像一位富家小姐,闻听朝思暮想的情郎至此,来不及整衣敛容,也不等穿红着绿的丫环相陪,不顾矜持,就独自出来了。
红玉兰的花瓣外面是暗红色,里面泛点白,反正给人感觉红得不透亮、不彻底,白得不鲜明、不惹眼。让人不得不联想到,古戏中那迟暮美人,穿了十几年的红绸戏服,黯淡了当初的色彩。红玉兰就这样以一种老气横秋的外相闯进春天。可一旦在枝头绽开,它就毅然决然地开放,且朵朵向上,如一只只金樽,稳重,端庄,安然。
我用手轻轻地摸了一下红玉兰的瓣,感觉比别的花瓣厚实、温润,再稍远观之,像中国瓷?可没有瓷的张扬与光鲜。像丝绸?又没有丝绸的单薄与柔软。它更像未打磨好的红玉石。对,玉兰,如玉一样的瓣,如兰一样的香。我想,这大概就是红玉兰得名之缘由吧。
红玉兰是夹杂在石楠林之间的。我熟悉石楠,那枝上长着些琐琐碎碎的叶子,开着些婆婆妈妈的小花,看不清它的瓣,好像就是些蕊,殷红如血,透不出半点味儿来。可红玉兰不一样,在它质朴的外表下,散发着一阵阵清香。这香气不含糊,不飘忽,只要你鼻子往前一凑,它就钻进你的胸腔,让你全身通泰,精神饱满。
《论语》中有一句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文化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的人,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文采与质朴相得益彰,才是君子。又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之说,这样一来,红玉兰自然就成了君子之花了。
我认为红玉兰不是娇弱的女子,从那大片大片的花瓣中,我想象出那披着红氅的英雄男儿。红玉兰,外表不娇艳,有老成之态;香气很浓烈,有熏陶之功;花瓣之坚挺,有君子之概。
审视红玉兰,我想起了“气节”二字。“气节”就是枝条上开出的花朵。而质朴温润的红玉兰更俱气节,它大而端庄,香而沉静。它如那出使匈奴的苏武,在北海边牧羊,岁月虽让他有了疲惫之相,但内心依旧散发着人格的馨香;如那被俘后的文天祥,敌人的折磨虽使他面带忧伤,但残酷的环境又将他的内心磨砺得更为坚强……
红玉兰,玉一样的花,让人踏实;兰一样的香,让人陶醉。难怪屈原在《离骚》中以玉兰品格自况:“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虽未说是红玉兰,但我认为只有其“红”,才是“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血性君子。
(作者张峪铭,选自《池州日报》2015年4月8日,有删改)
心香一瓣
玉兰,古称木兰花,又称辛夷花。木兰的说法历史悠久,深受各朝各代文人的喜爱。《离骚》中就有“朝搴阰之木兰兮”一句,被视作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芷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即是这个道理。在作者笔下,红玉兰像玉一样温润,如兰一般馨香,它大而端庄,香而沉静,是花中“的血性君子”。
选文巧妙地运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红玉兰的形态,读后令人回味。